靜坐與念佛.觀身定念法
見承法師開示于北卡洛麗市
徐榮澤錄音整理
壹、靜 坐
如何盤腿而坐?
靜坐時的姿勢很重要,只能坐在尾骨(坐骨)的地方而已,重心就在膝蓋上方的大腿處,這樣才不會腰酸背痛。坐的時候要注意,看看坐墊是坐了多少?應該是坐在前端一點點而已(只是坐一小塊而已),不能坐很多。爲什麼只坐那麼一小塊呢?因爲要把我們的坐骨撐起來,坐骨撐起來之後,脊椎骨自然就會挺直,脊椎骨挺直,坐久了才不會腰酸。坐的時候不需要特別去挺胸,因爲脊椎骨撐起來,身體自然就會挺直,能夠保持如此,就不會打瞌睡了。坐的時候應該感覺到兩條腿是著地的,如果是單盤,一只腿著地,另一只腿雖是不著地,但也是壓在另一只腳上面的,如此坐起來才不會辛苦。
觀身定念法
觀身定念法是以我們的色身做爲修行的工具,其實修行是離不開這個身體的。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,利用這個小宇宙就可以修行、可以解脫,不必要外借任何東西,從自己的宇宙裏就能求得解脫。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這是在講我們的心,我們這個心可以讓你修行,你要解脫或要輪回都在自己的心。基本上一切的修行都是從我們這個色身開始修的。
靜坐當然有很多種方法,坐前的方便也非常多,可以做運動或放松,如果沒有靜坐經驗,大概也都聽說過。今天我介紹的觀身定念法是根據身體所有的經絡和我們心念結合,來調整我們的身心。你要是能夠把自己的身體完全放松,至少你的腦神經也能夠放松的,腦神經放松可以減少妄念和昏沈,對我們帶來的障礙。我們靜坐到最後的障礙是什麼?身體沒有痛、沒有癢之後就是打妄念,妄念之後累了就是想休息、睡覺,我們在靜坐過程中,都會有這些障礙。但是如果你能善用觀身定念法放松的話,妄念和昏沈就可以減少很多。
放松的方法
首先介紹放松的方式,一般我們都是處在緊的狀態之下,現在我們要把它放松、放下、放掉。要對我們的全身,不管是五髒六腑或骨胳,都要做這種放松、放下。
剛剛開始學,體會不到放松,沒有關系,常常練習,熟悉之後,自己放松,自己會很清楚。
放松從那裏開始?從軟的部位,也就是肌肉的部位先放松,然後才放松骨胳的部位。爲什麼是這樣呢?因爲靜坐有一個原則 ─ 骨頭硬,肌肉軟。坐的時候能夠骨頭硬、肌肉軟,那你全身就放松了。所以放松是從我們的五髒六腑先放松,然後再從骨架放松,這種放松方式,不是只有在靜坐時好用,平常在辦公室、坐車時或沒事時坐著,都可以派上用場。
坐前的放松與下坐
現在把這個觀身定念法從頭到尾練習一次:
首先要很舒適、沒有壓力地坐著。
手放前面、旁邊,什麼地方都可以,只要舒適就好。
把眼睛閉起來,專注人中、鼻孔前的呼吸,先覺知一下人中、鼻孔前的呼吸。
把專注力移到頭頂,前腦放松、放下,後腦放松、放下,眼球放松、放下,舌根放松、放下,喉嚨放松、放下,心髒放松、放下,肺放松、放下,肝放松、放下,胃放松、放下,膽放松、放下,脾髒放松、放下,胰髒放松、放下,腎髒放松、放下,小腸放松、放下,大腸放松、放下,膀胱放松、放下。
意念由膀胱到前腦,膀胱、大腸、小腸、腎髒、胰髒、脾髒、膽、胃、肝、肺、心髒、喉嚨、舌根、眼球、後腦、前腦。
再將專注力放到頭頂,頭蓋骨放松、放下,臉骨放松、放下,後腦骨放松、放下,鎖骨放松、放下,肩胛骨放松、放下,手臂骨放松、放下,手掌骨放松、放下,肋骨放松、放下,脊椎骨從頸骨一節一節往下放松、掉下(用你的意念將你的脊椎骨一節一節往下放松、掉下,脊椎骨一節一節放松掉下來之後,身體會向前彎下來,身體彎下來後,不要用手去撐你的身體,否則效果就沒有了,隨它去,因爲你的手是放松的。頭彎下來的時候不要勉強,能彎多少就算多少,但要記得脊椎骨是放松、掉下,要讓一節一節的脊椎骨放松、掉下來。彎到下面你會感覺到腳受壓迫,沒關系,讓它完全地放松,彎到那裏算那裏,到最後身體好象變成一駝),然後再髋骨放松、放下,大腿骨放松、放下,小腿骨放松、放下,腳掌骨放松、放下。
腳掌骨、小腿骨、大腿骨、髋骨、脊椎骨從尾骨一節一節往上擺正擺直(上來的時候,我們只要知道那個部位、那個部位即可,其實只是知道部位,我們不縮緊,它就縮緊,我們的神經系統會這樣子。脊椎骨我們要它回正的時候,必須要知道讓它擺正擺直、擺正擺直,一節一節擺正擺直,最後擺正到頸椎骨的地方,身體自然會挺直起來。此時身體挺起來,肩膀是放松的而不是挺胸拔背,挺胸拔背無法坐久,而且火氣會上升。坐只是從脊椎骨打直、坐直,想打瞌睡的時候,把髋骨動一下,脊椎骨打直,身體挺直後就不會打瞌睡了)、到腰椎骨、到胸椎骨、到頸椎骨、肋骨、肩胛骨、鎖骨、手臂骨、手掌骨、臉骨、後腦骨、頭蓋骨。
將專注力從頭頂移到人中鼻孔前,把你的舌根再一次放松放下,上下颚不咬合,舌尖抵上颚,專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。把你的眼球再一次放松、面頰放松、舌根放松。
這個時候開始靜坐,你的脊椎骨是直的,肩膀是放松的,舌根是放松的,上下颚不咬合,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,面頰放松,眼球放松,專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。請注意,念頭來的時候,將你的舌根放松,上下颚不咬合,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。請再注意,將你的眼球放松,面頰放松,把脊椎骨挺起來,肩膀放松。
靜坐時間到了之後,將舌根動一下,吞一下,眼睛慢慢睜開,身體動一動,磨擦雙手從頭開始按摩。
妄念的製止
有的人打坐時眼睛繃得蠻緊的,眉頭還是皺的,記得要把眼球放松、面頰放松。舌根放松的意思就是上下颚不咬合,牙齒不咬在一起,自然舌根就會放松。舌根放松後,太陽穴的神經及腦部神經等也全部都會放松,接著肩膀也會跟著放松,如此可避免肩膀酸痛。舌根一放,上下颚不咬合,就可以減少妄念,打坐時的障礙有時就是妄念多、掉舉,你不去想,它還繼續想,我們有很多方法就是要製止這個妄念。所以一有妄念來,便要馬上檢查舌根和上下颚,看是否是緊的?緊的話就放,松了一會兒之後會再變緊,所以要不斷不斷地練習,久了之後自然就能夠控製。這就好象學走路一樣,剛開始的時候會常常跌倒,走久了之後自然就可以走了,慢慢地又可以跑了,現在你們才在學如何站起來而已。
我們的心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,專注在現在是不容易的,所以平常要多練習。還有嘴唇四周的神經,這地方很愛講話,把這個地方放松放掉。眼球的四周也很喜歡“想”東西,所以也要把眼球放掉,眼神經放松。眼球放松、臉頰放松,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,這時就會注意到人中前的呼吸,你就是想要打妄想都打不起來。舌尖輕輕地放在上颚也叫做“含舌”,“含舌”可以養氣,平常說話多,傷我們的氣,不說話時則可以含舌養氣。
昏沈的製止
打坐除了打妄想之外,就是昏沈,有時候並不是疲勞的關系,而是坐久了就會昏沈。昏沈的時候要把你的髋骨(即骨盆)擺正,擺正之後脊椎骨就會挺起來,脊椎骨一挺起來,精神就來了。我們打坐會昏沈,一般都是因爲髋骨往後,脊椎骨是彎腰的,頭慢慢地往下沈造成的。把髋骨擺正、脊椎骨擺直,下颚自然會稍微內縮,不必特別故意去做,精神就會來了。
記得脊椎骨擺直後要把肩膀放松,因爲一不小心會變成挺胸,挺胸是不好的,然後要查看舌根是否放松?舌尖是否輕輕地放在上颚?不要頂著上颚,否則一出力,就會一直吞口水吞個不停。再把臉頰放松後你就可以專注呼吸了。這沒有什麼特別的,靜坐就是全身放松、專注,這可以說是最容易、最直接的方法。
打坐時身體的狀況
呼吸急促 ─ 呼吸急促時表示頸部還是緊的,心也還沒放松,最重要的是人中鼻孔前的四周,不要用力,對治之道是不要管它,只要把心放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即可,急促的呼吸就會慢慢恢複正常,跟著頸部及肩膀也會松下來。
肩膀發冷 ─ 要拿毛巾蓋起來,下坐後要喝溫開水,因爲會發冷的人體質屬于虛寒性,平常要多喝溫開水,不要喝冷水。
身體熾熱 ─ 體質燥的人會發熾熱,不是溫熱,溫熱是正常的。熾熱的感覺是像在烤一樣,會有刺刺的感覺,有時呼吸也會急促。會這樣的人一般都跟生活很有關系,譬如,很會生氣,動不動就發脾氣,或是心裏面有很多瞋的人。瞋能生“火”,因此打坐時有熾熱的感覺,應該知道這是自己瞋心太重的關系,應該觀察到事情發生了生氣也是這樣,不生氣也是這樣。往往會生氣的人都是覺得“我對你不對”、“我比較好你不好”,所以就生氣了。這時自己應該想一想,沒有自己,別人也是對的;沒有自己,別人也是好的,要常常自己這麼想。瞋心重的人,肝火比較旺,所以肝會不好,但是瞋心重的人比較聰明,就是因爲聰明,但悲心不夠、柔軟心不夠,因此容易生氣,最好打坐完後要修修慈悲觀。少吃肉、油炸及辣的食物,吃比較溫和的食物,身體才不會變成燥熱。冰也不要吃,冰也是刺激的,它會刺激腸胃,把腸胃及其細胞緊縮成爲緊張狀態。事實上,修行禅定什麼人容易有成就?瞋心重的人容易有成就,瞋心重的人比較容易解脫,因爲他的智慧比較高、專注力比較強,那天他真正體會到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時候,他全部放下了,瞋心不見了,智慧就開發出來了,所以這種人也有他好的地方。吃蔥、蒜會在身體裏面産生一種振波的刺激,會幹擾我們進入禅定,是…
《靜坐與念佛 觀身定念法(見承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