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會歡喜,也不會不歡喜,也不會放逸,只是很平等、很平等地往前。這樣子很平等地往前念佛,就會從念佛進入到憶佛,在憶佛的狀態之下,我們還要對憶佛開始修輕安、喜、舍,輕安、喜、舍,連憶念的東西也可以放掉。這憶念的東西一放,最後就真正進入光明,進入佛的功德。進入佛的功德以後,就會進入所謂的禅定,在禅定裏面,我們就可以了解佛的開示是什麼,從當中去開發我們的智慧,然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裏面來。
如何一心不亂?
在彌陀經裏面說,「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」,而我們念佛七日一心照亂,那是因爲我們不懂得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、「七菩提分」的用法,只要常常去了解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的相貌是什麼,然後去善用「七菩提分」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。譬如說,當我們一直念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」,感覺好象蠻緊的,就要趕快對它修舍、修輕安。或者在我們打坐的時候,沒念佛,只是觀呼吸,可是觀呼吸沒多久,妄念特別多,這個時候怎麼辦?我們就要對呼吸修定覺支、輕安覺支、喜覺支,也就是對我們的呼吸修歡喜。一直修歡喜、修輕安,慢慢地我們的呼吸就輕、輕,妄念也就會減少、減少、減弱、減弱。如果說開始覺得昏沈,或者觀呼吸觀到不曉得呼吸那裏去了,人也不曉得那裏去了,在這種“無記”的情況下要怎麼辦呢?這時候要趕快回到我們的業處修“精進覺支”,就是對我們觀呼吸的地方加強、再加強,先給予“定覺支”,再給予“精進覺支”,一直加強、加強,我們的精神就可以提起來,而且也可以完全專注了。之後,就不能再繼續修這兩個覺支,而要改修輕安、喜、輕安、喜,到了某一個程度當身心感到輕安的時候,就要對它修“舍覺支”。一修“舍覺支”的時候,就會像我們開車一樣,很平穩地以同等速度一直往前跑。
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,大概就是這樣,架構是如此,這些都有待各位去揣摩,尤其是「五根」的相貌要去揣摩出來。因爲有些人定不下來,腦子一直在動,雖不是在計劃未來,但心裏總是在想著這個在密宗裏說什麼,在天臺宗裏說什麼,就是不停地在思維。這種人的慧力太強,因此定不下來。各位如果有機會去參加禅七或佛七,一定有人告訴你們,不要講話、不要寫字、不要看雜志,而且所問的問題只能是和這次修行有關的問題,其他的問題不能問。爲什麼?就是要減少思考,以稍微減弱你們的慧力,提升你們的定力。我們在修學過程,也是很會問、很會請法,因此請示說:「因爲要持戒清淨,煩惱就會很多,就會有什麼、什麼、什麼煩惱呀,持戒清淨了,心裏還是會有負擔呀,心裏如果沒有負擔,那是什麼?等等」在還沒有修習禅定之前就已經有了很多問題,心不是直心。有了這些問題之後開始修習禅定,心裏便一直在思考,沒辦法定下來,這就是五根五力裏面的慧力太強。慧力太強會幹擾到定根和定力,所以真正要修習禅定,五根要平衡,然後善用七覺支,再用七菩提分來平衡五根,五根平衡了就能一直往前走。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若七日一心不亂,一開始五根五力就要平衡,才能達到一心不亂,之後才能進入定境,再從「近行定」進入「安止定」,到「安止定」的時候就是心不顛倒了,那時才是真正的心不顛倒。
這是很基本、很基礎的修法而已,不是很難的,或許諸位以前沒聽過這種說法,一時要接受會覺得有些負擔,其實大家都已經在做了,我只是把這些相貌講出來,讓你們知道你們現在是怎麼回事。那麼我講這些要做什麼?就是要讓各位了解這些相貌,自己就可以運用、自己就可以修。修行沒有身份的差別,只是你的心在那裏、有沒有持久的心、是否堅持、是否虛心地學習?願意虛心地學習又能堅持,最後成功的是自己,我相信諸位能夠這樣用功的話,每一個人都會有成就的!
參、結 語
念佛打坐大概就是這個樣子,講是容易,做是不容易,但是做過之後,就會真正變成是你的,聽了還不是你的,聽了還是會忘記,當你真正去做了、去修練之後,就是自己的。所以要不要成爲自己的東西、要不要解脫生死,還是需要自己去做。在這邊也只是提供個方法給大家參考,我這方法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,只是說我個人用這個方法很好用,各位可以參考著用。過一段時間,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,那就繼續用,如果你用了很久還是不得力,那你就不要再用,不要再浪費時間。法是一種契機的問題,佛陀講了那麼多的法,八萬四千的法門,因爲衆生種類很多,每一個人的根機都不同,這也是宇宙的偉大!我們的宇宙實在是很奧妙,你看這地球有六十幾億人,就是找不到兩個一樣的人,同樣是父母生的,兄弟姊妹也都不一樣,所以佛陀說了這麼多的法,是因爲宇宙的衆生沒有相同的,只能講一個大概、原則性的,其中的變化就非常多了,中間的變化是個人經驗的問題了。
(全文完)
《靜坐與念佛 觀身定念法(見承法師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