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(见承法师)

  静坐与念佛.观身定念法

  

  见承法师开示于北卡洛丽市

  

  徐荣泽录音整理

  

  壹、静 坐

  如何盘腿而坐?

  静坐时的姿势很重要,只能坐在尾骨(坐骨)的地方而已,重心就在膝盖上方的大腿处,这样才不会腰酸背痛。坐的时候要注意,看看坐垫是坐了多少?应该是坐在前端一点点而已(只是坐一小块而已),不能坐很多。为什么只坐那么一小块呢?因为要把我们的坐骨撑起来,坐骨撑起来之后,脊椎骨自然就会挺直,脊椎骨挺直,坐久了才不会腰酸。坐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去挺胸,因为脊椎骨撑起来,身体自然就会挺直,能够保持如此,就不会打瞌睡了。坐的时候应该感觉到两条腿是着地的,如果是单盘,一只腿着地,另一只腿虽是不着地,但也是压在另一只脚上面的,如此坐起来才不会辛苦。

  

  观身定念法

  观身定念法是以我们的色身做为修行的工具,其实修行是离不开这个身体的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,利用这个小宇宙就可以修行、可以解脱,不必要外借任何东西,从自己的宇宙里就能求得解脱。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:「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,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」这是在讲我们的心,我们这个心可以让你修行,你要解脱或要轮回都在自己的心。基本上一切的修行都是从我们这个色身开始修的。

  

  静坐当然有很多种方法,坐前的方便也非常多,可以做运动或放松,如果没有静坐经验,大概也都听说过。今天我介绍的观身定念法是根据身体所有的经络和我们心念结合,来调整我们的身心。你要是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,至少你的脑神经也能够放松的,脑神经放松可以减少妄念和昏沉,对我们带来的障碍。我们静坐到最后的障碍是什么?身体没有痛、没有痒之后就是打妄念,妄念之后累了就是想休息、睡觉,我们在静坐过程中,都会有这些障碍。但是如果你能善用观身定念法放松的话,妄念和昏沉就可以减少很多。

  

  放松的方法

  首先介绍放松的方式,一般我们都是处在紧的状态之下,现在我们要把它放松、放下、放掉。要对我们的全身,不管是五脏六腑或骨胳,都要做这种放松、放下。

  

  刚刚开始学,体会不到放松,没有关系,常常练习,熟悉之后,自己放松,自己会很清楚。

  

  放松从那里开始?从软的部位,也就是肌肉的部位先放松,然后才放松骨胳的部位。为什么是这样呢?因为静坐有一个原则 ─ 骨头硬,肌肉软。坐的时候能够骨头硬、肌肉软,那你全身就放松了。所以放松是从我们的五脏六腑先放松,然后再从骨架放松,这种放松方式,不是只有在静坐时好用,平常在办公室、坐车时或没事时坐着,都可以派上用场。

  

  坐前的放松与下坐

  现在把这个观身定念法从头到尾练习一次:

  

  首先要很舒适、没有压力地坐着。

  手放前面、旁边,什么地方都可以,只要舒适就好。

  把眼睛闭起来,专注人中、鼻孔前的呼吸,先觉知一下人中、鼻孔前的呼吸。

  把专注力移到头顶,前脑放松、放下,后脑放松、放下,眼球放松、放下,舌根放松、放下,喉咙放松、放下,心脏放松、放下,肺放松、放下,肝放松、放下,胃放松、放下,胆放松、放下,脾脏放松、放下,胰脏放松、放下,肾脏放松、放下,小肠放松、放下,大肠放松、放下,膀胱放松、放下。

  意念由膀胱到前脑,膀胱、大肠、小肠、肾脏、胰脏、脾脏、胆、胃、肝、肺、心脏、喉咙、舌根、眼球、后脑、前脑。

  再将专注力放到头顶,头盖骨放松、放下,脸骨放松、放下,后脑骨放松、放下,锁骨放松、放下,肩胛骨放松、放下,手臂骨放松、放下,手掌骨放松、放下,肋骨放松、放下,脊椎骨从颈骨一节一节往下放松、掉下(用你的意念将你的脊椎骨一节一节往下放松、掉下,脊椎骨一节一节放松掉下来之后,身体会向前弯下来,身体弯下来后,不要用手去撑你的身体,否则效果就没有了,随它去,因为你的手是放松的。头弯下来的时候不要勉强,能弯多少就算多少,但要记得脊椎骨是放松、掉下,要让一节一节的脊椎骨放松、掉下来。弯到下面你会感觉到脚受压迫,没关系,让它完全地放松,弯到那里算那里,到最后身体好象变成一驼),然后再髋骨放松、放下,大腿骨放松、放下,小腿骨放松、放下,脚掌骨放松、放下。

  脚掌骨、小腿骨、大腿骨、髋骨、脊椎骨从尾骨一节一节往上摆正摆直(上来的时候,我们只要知道那个部位、那个部位即可,其实只是知道部位,我们不缩紧,它就缩紧,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这样子。脊椎骨我们要它回正的时候,必须要知道让它摆正摆直、摆正摆直,一节一节摆正摆直,最后摆正到颈椎骨的地方,身体自然会挺直起来。此时身体挺起来,肩膀是放松的而不是挺胸拔背,挺胸拔背无法坐久,而且火气会上升。坐只是从脊椎骨打直、坐直,想打瞌睡的时候,把髋骨动一下,脊椎骨打直,身体挺直后就不会打瞌睡了)、到腰椎骨、到胸椎骨、到颈椎骨、肋骨、肩胛骨、锁骨、手臂骨、手掌骨、脸骨、后脑骨、头盖骨。

  将专注力从头顶移到人中鼻孔前,把你的舌根再一次放松放下,上下颚不咬合,舌尖抵上颚,专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。把你的眼球再一次放松、面颊放松、舌根放松。

  这个时候开始静坐,你的脊椎骨是直的,肩膀是放松的,舌根是放松的,上下颚不咬合,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,面颊放松,眼球放松,专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。请注意,念头来的时候,将你的舌根放松,上下颚不咬合,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。请再注意,将你的眼球放松,面颊放松,把脊椎骨挺起来,肩膀放松。

  静坐时间到了之后,将舌根动一下,吞一下,眼睛慢慢睁开,身体动一动,磨擦双手从头开始按摩。

  妄念的制止

  有的人打坐时眼睛绷得蛮紧的,眉头还是皱的,记得要把眼球放松、面颊放松。舌根放松的意思就是上下颚不咬合,牙齿不咬在一起,自然舌根就会放松。舌根放松后,太阳穴的神经及脑部神经等也全部都会放松,接着肩膀也会跟着放松,如此可避免肩膀酸痛。舌根一放,上下颚不咬合,就可以减少妄念,打坐时的障碍有时就是妄念多、掉举,你不去想,它还继续想,我们有很多方法就是要制止这个妄念。所以一有妄念来,便要马上检查舌根和上下颚,看是否是紧的?紧的话就放,松了一会儿之后会再变紧,所以要不断不断地练习,久了之后自然就能够控制。这就好象学走路一样,刚开始的时候会常常跌倒,走久了之后自然就可以走了,慢慢地又可以跑了,现在你们才在学如何站起来而已。

  

  我们的心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,专注在现在是不容易的,所以平常要多练习。还有嘴唇四周的神经,这地方很爱讲话,把这个地方放松放掉。眼球的四周也很喜欢“想”东西,所以也要把眼球放掉,眼神经放松。眼球放松、脸颊放松,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,这时就会注意到人中前的呼吸,你就是想要打妄想都打不起来。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也叫做“含舌”,“含舌”可以养气,平常说话多,伤我们的气,不说话时则可以含舌养气。

  

  昏沉的制止

  打坐除了打妄想之外,就是昏沉,有时候并不是疲劳的关系,而是坐久了就会昏沉。昏沉的时候要把你的髋骨(即骨盆)摆正,摆正之后脊椎骨就会挺起来,脊椎骨一挺起来,精神就来了。我们打坐会昏沉,一般都是因为髋骨往后,脊椎骨是弯腰的,头慢慢地往下沉造成的。把髋骨摆正、脊椎骨摆直,下颚自然会稍微内缩,不必特别故意去做,精神就会来了。

  

  记得脊椎骨摆直后要把肩膀放松,因为一不小心会变成挺胸,挺胸是不好的,然后要查看舌根是否放松?舌尖是否轻轻地放在上颚?不要顶着上颚,否则一出力,就会一直吞口水吞个不停。再把脸颊放松后你就可以专注呼吸了。这没有什么特别的,静坐就是全身放松、专注,这可以说是最容易、最直接的方法。

  

  打坐时身体的状况

  呼吸急促 ─ 呼吸急促时表示颈部还是紧的,心也还没放松,最重要的是人中鼻孔前的四周,不要用力,对治之道是不要管它,只要把心放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即可,急促的呼吸就会慢慢恢复正常,跟着颈部及肩膀也会松下来。

  

  肩膀发冷 ─ 要拿毛巾盖起来,下坐后要喝温开水,因为会发冷的人体质属于虚寒性,平常要多喝温开水,不要喝冷水。

  

  身体炽热 ─ 体质燥的人会发炽热,不是温热,温热是正常的。炽热的感觉是像在烤一样,会有刺刺的感觉,有时呼吸也会急促。会这样的人一般都跟生活很有关系,譬如,很会生气,动不动就发脾气,或是心里面有很多瞋的人。瞋能生“火”,因此打坐时有炽热的感觉,应该知道这是自己瞋心太重的关系,应该观察到事情发生了生气也是这样,不生气也是这样。往往会生气的人都是觉得“我对你不对”、“我比较好你不好”,所以就生气了。这时自己应该想一想,没有自己,别人也是对的;没有自己,别人也是好的,要常常自己这么想。瞋心重的人,肝火比较旺,所以肝会不好,但是瞋心重的人比较聪明,就是因为聪明,但悲心不够、柔软心不够,因此容易生气,最好打坐完后要修修慈悲观。少吃肉、油炸及辣的食物,吃比较温和的食物,身体才不会变成燥热。冰也不要吃,冰也是刺激的,它会刺激肠胃,把肠胃及其细胞紧缩成为紧张状态。事实上,修行禅定什么人容易有成就?瞋心重的人容易有成就,瞋心重的人比较容易解脱,因为他的智慧比较高、专注力比较强,那天他真正体会到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的时候,他全部放下了,瞋心不见了,智慧就开发出来了,所以这种人也有他好的地方。吃葱、蒜会在身体里面产生一种振波的刺激,会干扰我们进入禅定,是…

《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(见承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