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種障礙,但是它可以殺腸胃裏面的病菌,在治病方面來說,它是好的。
人中發光 ─ 觀身定念法做完後再回來專注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時,如果你真正達到完全的放松、完全的專注、沒有五蓋(貪、瞋、昏沈、掉悔、疑),人中的地方就可能會發亮,如果還有昏沈、掉舉就不成。這種亮不會受外面光線的影響,外面暗或在晚上,人中的地方還是亮的。人中的地方如果是亮的,你的精神就會好。如果有種種的影像出現,你不要去管它,那些都是在我們意識裏面的殘余所呈現出來的幻影。
腳腿酸痛 ─ 不能盤腿的可以采用“菩薩坐”,盤坐如果會腿痛,都可以在腿下墊上毛巾或小枕頭,靜坐的目的不在練腿,靜坐的目的是在練心,練心的專注與放松。無論什麼坐姿都可以,只要坐得舒適就好,真正不能打坐的也可以坐在椅子上,椅面要大,椅子的高度要適當,但仍然要把脊椎骨打直,不靠椅背,坐在椅子上腳跟著地,不可懸空,腳不可踩在涼的地板上,地板上需鋪塊布或地毯。雖然坐椅子靜坐,膝蓋也要蓋布以保暖。
慈悲觀的修法
首先要對自己修慈悲,在心完全靜下來之後,意念先導向自己,願自己沒有惡念、沒有瞋念,願自己的身體遠離病苦,願自己的精神遠離痛苦,願自己解脫自在、幸福快樂。之後,就要想象“樂”的味道,使自己覺得快樂、快樂!雖然是假想,但是它蠻有效的。接著再假想自己親近的人也是這樣,盡量想出他或她的容貌,願他或她沒有惡念、沒有瞋念,願他或她的身體遠離病苦,願他或她的精神遠離痛苦,願他或她解脫自在、幸福快樂。然後朋友、同事,再慢慢地觀想水中的衆生、陸地的衆生、天空的衆生,能夠想得出來的你都想,也是這樣子播送你的慈愛給他們。想完了之後,要把你的心一直擴大、擴大,擴大到整個美國、整個地球、整個宇宙,遍虛空際、無邊界,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沒有你這個身體的存在,而是你的想法遍及整個虛空宇宙。之後,你還要把它收回來,從宇宙、地球、你所在的國家、你打坐的禅堂,而後回到自己。當回到自己的時候,想象一道白光從頭頂罩住全身,使全身變成透明的,然後把自己的心安住在這透明的白光裏。可以專修慈悲觀打坐或在打坐完要下坐前修此慈悲觀,最後把心安住在這透明的白光裏,幾分鍾後才出定。慈悲觀的修行是很好的!
貳、念 佛
修淨土以持名念佛爲主,平常拿念珠念或只用嘴巴一直念佛,打坐的時候就在心裏念佛,嘴巴不出聲。心裏一直念佛念到後來會變成以意念念佛,能夠真正以憶念念佛身心會是輕安的。以意念念佛以後,還要再往前進一步,因爲一直在意念裏,還會有五蓋生起的時候,真正進入心不顛倒是完全沒有五蓋的。一直在意念當中只是達到一心不亂,還有一段路要走,但這段路要怎麼走呢?就是當你一直有意念念佛的情況時,你要對你的意念、你的佛號修“輕安”。
念佛的運用
在彌陀經裏面講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這是經在告訴我們要用這幾個方法來念佛!你要懂得用“五根”、“五力”“七菩提分”來念佛。但是要怎麼達到“七菩提分”呢?那就是你要能夠實行“八正道”的生活。這幾個相輔相成,但最基本的是在“五根”,你需要了解“五根”是什麼?
五根與五力
“五根”就是信、念、定、進、慧,你要了解它們的相貌是什麼,它裏面的味道是什麼?就好象是披薩餅(Pizza)一樣,如果你沒看過、沒吃過,你也只能用想象的,但是現在要去了解披薩餅是什麼樣子,要去知道它的味道,你就需要去嘗試它,你才會知道這是什麼口味的披薩餅、那是什麼口味的披薩餅。相同的,我們也要去了解五根的味是什麼?信根的味是什麼?它的相貌是什麼?“信”就是我相信你的“信”,可是你所謂的相信是嘴巴的相信呢?還是打從心底裏的相信?所謂的“信”,它是不疑而且是直心的,這麼說你就這麼做,你不會再去研究這麼做會怎麼樣,一有研究的心就不是信,有研究的心就是疑。這種完全直心地相信的相貌和味道是什麼呢?就像一個小孩子,你跟他說這是飯,以後他就說這是飯,說這是冰淇淋,他以後都說這個就是冰淇淋,他不會去研究爲什麼飯不叫做冰淇淋?但是我們成人就會去研究一番,我們的心不單純,我們的“信根”就打折,“信力”就薄弱。你要念佛、你要信,你就要先去培養你的信根,從你的信根裏去培養你的信力,只要你的信力一出來,你的念根、念力就會跟著出來。
那麼“念”是什麼呢?“念”起時就好象嘴唇只是碰在一起,但是一點力量都沒有,沒有壓迫的力量、沒有沈重的力量,它只是貼上去,這就是念、就是念的相貌。“念根”是什麼呢?當你一貼上去之後,它開始慢慢增長,在那增長、增長的那個推的過程就叫做“念根”。在增長的過程當中所産生的力量,是因爲你之前的“信”對它的“念”所産生的力量,叫做“念力”。這個“念力”附著在佛號上面,你對佛號就開始抓,而且越抓越緊、越抓越緊,這個東西就叫做“念力”,各位回去可以自己揣摩這個味道。
有了“念力”以後,爲了要繼續附著在佛號上,你就開始抓緊在那個地方,這就是“定”,否則,你抓這裏、那裏、這裏、那裏,那就是不定了。這種附著在那個地方的東西叫做“定根”。要附著在那個地方所産生的力量,且由“念力”來推“定根”所加重産生的力量叫做“定力”。但是“定力”只會停在那個地方,它不會往前,什麼力量讓它往前呢?那就是“精進”。精進有一直要往前的沖力,這種東西就叫做“精進根”。你的信力、念力、定力一直讓你往前推,往前推之後就會産生了“精進力”。在你往前推的當下,我們的“識”會對這種往前推的力量産生分別,這就是“慧根”。在慧根上一直往前推、一直分別、一直往前推、一直分別,自然就産生了“慧力”。
念佛的作用
我們的持名念佛,事實上都是這“五根”與“五力”一直在作用,能夠一直念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…”是因爲我相信這個音聲、這個文字,因爲我的“信”加上我的“念”,一直念下去,因此我的“念”就會執著在這個音聲上面。爲了要繼續,所以産生了“定力”,然後再以“精進力”往前推,可是我有沒有念錯呢?有沒有念成“阿彌觀音”呢?這就是“慧力”一直在分辨,而且分辨得很迅速、很迅速,這是我們念佛的作用。
七覺支
但是要如何念才會念得很平衡呢?那就是你要運用“七菩提分”的方法,也就是“七覺支”的方法。所謂的“覺支”,是一種“法”--一種修道的方法,也是一種“無漏法”。什麼是“無漏法”?就是讓你減少煩惱、去除煩惱的方法,叁十七道品中只有“七菩提分”是“無漏法”,而且只有“七菩提分”能夠讓我們趨向涅槃、成佛,其他的乃至“八聖道”都不能,譬如其中的“正思維”,當你真正進入到“安止定”的時候,並無所謂的“正思維”,但是“七菩提分”還是繼續在起作用,所以它才叫做“覺支”,才叫做“菩提分”。
1.念覺支
什麼是“七覺支”?第一個是“念覺支”。念覺支和念根、念力又有什麼不同?所謂“念覺支”就是我們已經開始練習觀息念佛時,我們的“念力”是在觀息上面,“念覺支”也是在觀息念佛上,但是我們要去知道,這是“息”、這是佛號,這是“息”、這是佛號,這就是“念覺支”。
2.擇法覺支
同時我們也要去了解這是不是真正的念佛?是在念佛還是在打妄想?我們可以去分辨一下所産生出來的念頭,這種分辨的力量叫做“擇法覺支”。譬如,知道我們呼吸急促,知道好象不清不楚,知道念頭跑掉了,或是知道很專注呼吸,這是因爲我們有“擇法”。“擇法”又要幹什麼?就是又要再回到我們修行的所緣處、我們的業處,所以需要用到“擇法覺支”。
3.定覺支
知道“擇法”之後還要精進,精進之後還要加一個定力。譬如,我們知道現在在觀息念佛,我們的心念就定在息上面,當息出來的時候,我們知道念佛,這種提醒的作用,把我們的心定在這裏,讓我們的心不會跑掉,一直釘住息,一直釘住它,這就是“定覺支”。這個定覺支和定根、定力有什麼不同?“定覺支”是我們在選擇、擇法之後知道現在沒有定在這裏,需要加強定,這種定就是“定覺支”。“定根”只是附著,“定力”則是在附著上産生的一點力量,而“定覺支”則對于附著的對象有加強的力量,它們叁個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4.精進覺支
再來,我們需要精進,精進就是加強、抓緊。我們要對我們修行業處的對象,譬如現在打坐,我們要放松,要放松就要把舌根放松,就對舌根加強、放松、加強、放松,這種加強的力量就叫做“精進覺支”。
5.輕安覺支
因爲之前的“定覺支”跟 “精進覺支”使我們有了定之後又再加強而産生了緊,因此我們要修輕安,對于我們所修的對象要放松,但是並不離開它,只要對它說放松、放松,這叫做“輕安”。
6.喜覺支
在放松之後,我們會覺得無聊、無趣或是放松過了頭慢慢變成放逸,因此放松之後我們應該“歡喜”,很歡喜念佛,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」,又輕松又歡喜,又輕松又歡喜,這個歡喜就對我們念的佛號産生了“喜覺支”。
7.舍覺支
到了這個時候,我們的心就會一直趨入在佛號上面,慢慢地我們又會覺得身體放松了,但我們的心要輕安之前會感到沈重,好象需要提起來,又不想念下去,又怕不提起來,放松後佛號也放掉了,妄想昏沈就會跟著進來。這時候我們只要繼續念佛而把之前的“定覺支”、“精進覺支”放舍掉,“喜覺支”也放舍掉,放舍後,我們再…
《靜坐與念佛 觀身定念法(見承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