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中阿含》《說處經》

  《中阿含》《說處經》

  

  /莊春江

  

   一、前言

  

   讀經、論的最大價值,在于獲得前人的修行經驗,並從中體會佛法的真髓。

  

   與釋迦牟尼佛時代相近的中國聖哲孔子,以禮、樂,射、禦、書、術六大科目來教導他的學生,成就了儒家思想的特質。而在當時,釋迦牟尼佛又是以哪些課程,成功地教導出那麼多的解脫聖者,則應該是今日佛弟子所熱衷探索的事。

  

   基督教有聖經爲公認的標准教本,而佛教至今仍然未能有這樣的標准化教本,這正展現出不同的思想體系,與不同的文化特質。隨順衆生千差萬別的佛教,如果能從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中,把握到佛法的真髓,已經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了。佛教需要一套教科書,是多少佛弟子迫切而又顯得遙遠的期望。中阿含說處經中,佛陀爲阿難尊者說如何教導年少比丘,正好提供了佛教教材編寫的直接數據。

  

  

  

  二、內容

  

   佛陀爲諸年少比丘說下列諸法,要求比丘們至無事處、山林樹下、空安靜處冥坐思惟,勿得放逸,勤加精進,莫令後悔,可使諸年少比丘得安穩、得力、得樂,身心不煩熱,終身行梵行:

  

  1.五盛陰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  

  2.六內處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
  

  3.六外處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
  

  4.六識身:眼識身、耳識身、鼻識身、舌識身、身識身、意識身。

  

  5.六觸身:眼觸身、耳觸身、鼻觸身、舌觸身、身觸身、意觸身。

  

  6.六想身:眼想身、耳想身、鼻想身、舌想身、身想身、意想身。

  

  7.六思身:眼思身、耳思身、鼻思身、舌思身、身思身、意思身。

  

  8.六愛身:眼愛身、耳愛身、鼻愛身、舌愛身、身愛身、意愛身。

  

  9.六 界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。

  

  10.因緣起及因緣起所生法: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。

  

  無明→行→識→名色→六入→觸→受→愛→取→有→生→老病死。

  

  11.四念處:觀身如身、觀受如受、觀心如心、觀法如法。

  

  12.四正斷:斷已生惡、不生未生惡、生未生善、住已生善。

  

  13.四神足:成就欲定、精進定、心定、觀定燒諸行,修習如意足,依法無欲、依于離、依滅,願至非品。

  

  14.四 禅: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

  

  15.四聖谛:苦、苦集、苦滅、苦滅道聖谛。

  

  16.四 想:小想、大想、無量想、無所有想。

  

  17.四無量:心與慈、悲、喜、舍俱,遍滿一方成就遊。如是二叁四方,四維上下,普周一切,無結、無怨、無恚、無诤,極廣甚大,無量善修,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。

  

  18.四無色:斷一切色想、空想、識想、無所有想。

  

  19.四聖種:得衣、食、住而知止足,不染不著,不欲不貪,不觸不計,見災患知出要而用。未得衣、食、住亦不憂悒,不啼泣,不搥胸,不癡惑。于此欲斷樂斷,欲修樂修,不自責,不賤他。

  

  20.四果:須陀恒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最上阿羅诃果。

  

  21.五熟解脫想:無常苦想、苦無我想、不淨惡露想、一切世間不可樂想。

  

  22.五解脫處:聽聞世尊、諸智梵行者說法,本所聞、所誦習法廣讀,爲他廣說,心思惟分別,善受持諸叁昧相。于此知解法義;彼因知解法義故,便得歡悅;因歡悅故,便得歡喜;因歡喜故,便得止身,因止身故,便得覺樂;因覺樂故,便得心定。

  

  23.五 根: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根。

  

  24.五 力: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力。

  

  25.五出要界:

  

   善觀欲,心便不向欲,不樂欲,不近欲,不信解欲。

  

   善觀恚,心便不向恚,不樂恚,不近恚,不信解恚。

  

   善觀害,心便不向害,不樂害,不近害,不信解害。

  

   善觀色,心便不向色,不樂色,不近色,不信解色。

  

   善觀己身,心便不向己身,不樂己身,不近己身,不信解己身。

  

  26.七 財: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施、慧財。

  

  27.七 力: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施、慧力。

  

  28.七覺支: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息、定、舍覺支。

  

  29.八正道: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。

  

  30.頂 法:真實因心,思念稱量,善觀分別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便生忍、生樂、生欲、欲聞、欲念、欲觀。

  

  31.頂法退:頂法複失衰退,不修守護,不習精勤,如是內外識、觸、受、想、行、愛、界,因緣起。

  

  

  

  叁、感想

  

   在叁十一項的教法中,內容上有一些是彼此相交錯重疊的。如八正道中的正念,七覺支中的念覺支,五根、五力中的念根、念力,都是指四念處;正定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覺支,與四神足、四禅、四無色是相同性質的;正方便、精進覺支、精進根、精進力,與四正斷相同;四想中的無量想,就是四無量;四聖谛中的苦滅道谛,就是八正道。

  

   如果從性質上來看,也許可以分爲屬于理則的、觀念上的建立;也就是正見的部份,以及屬于行爲上、習性上修正的技術部份。顯然地,佛陀從我們的身心作用分析開始,說蘊、處、界,于其中找尋解脫的契機。

  

  雜阿含第四十二經(七處善.叁種觀義經)

  

  ,將五蘊配合四聖谛作說明,第叁○五經(六分別六入處經),或第叁○四經(六六法經)說眼、色生眼識,叁者和合生觸,觸生受,受染苦于其中。第叁二七經說觸生受,第叁二八經說觸生想,第叁二九經說觸生思(行),第二一四經說觸已受、受已思(行)、思已想。這也是如第31項頂法退中,所說的「如是內外識、觸、受、想、行、愛、界,因緣起」。從身心作用的分析,會發現「愛染」,或者「欲貪」是讓衆生受苦的關鍵,而欲貪又與我見相互滋潤,所以在技術上,總是在「欲貪」與「我見」的拔除上環繞。

  

   因緣起及因緣起所生法,是佛法的最重要理則。因爲是因緣起,所以是「諸行無常」;「諸法無我」,因爲是因緣起,所以也是因緣滅,所以也是因緣滅;是「涅槃寂靜」。而四聖谛,是隨順于緣起理則的修行次第與模式。

  

   屬于修行技術層次的部份,大約可以歸納成正念、觀想、禅定、勵志等四方面。正念的實施細則,就是四念處。觀想如四想、四無量、四無色、五熟解脫想等,是對治不良習氣的方法。禅定以四禅爲主,在于開發思惟的專注力。其它如四正斷、守戒、堅信等,都是在堅定自己向道的決心。所有這些技術面的方法,都必需依靠思想,也就是理則爲裏子,才能有趣向解脫的效果,否則無異于那些來自喜馬拉雅山的外道瑜伽師。

  

   大致上來說,屬于修行技術層次的部份,也較難以文字完整表達,施行細節的數據,是需要費心血編集的。而八萬四千法門,大概也都是這個層次的部份。

  

   對于佛教教材的編寫,中阿含說處經有參考之處吧!

  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1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