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1)

  內:1.以自身爲准,自身內在的稱「內、內身」,自身外在的稱「外、外身」。2.主動的(能;能取)稱爲「內」,被動的(所;所取)稱爲「外」。(相關詞「內身外身」「內法」)

  刈:讀作「意」,「割」的意思。(相關詞「刈已不生」)

  支:1.要素;成分,如「七覺支」、「十二支緣起」。2.素質;品質,如「梵行支不具足」。3.分支,如「無有支節」。4.支持,如「支身而已」。5.同「肢」,如「支弱背偻」。

  止:音譯爲「舍摩他」,心念沈靜、專注于一固定處(通常稱此爲「所緣」),不散動。

  占:(罕)【禾+占】讀作「年」,谷類的總稱。

  叵:讀作「頗」,「不可」的意思。

  外:1.以自身爲准,自身內在的稱「內」,自身外在的稱「外」。2.主動的(能;能取)稱爲「內」,被動的(所;所取)稱爲「外」。

  正:1.正確的,如「正見」、「正觀察」。2.徹底的,如「正覺」、「正心解脫」。3.不偏不倚的,如「日正中食」、「正無間等」。4.即使,如「正使放逸」。

  白:1.白色,如「高廣白如雪」。2.指「善的」;「好的」,如「白法」、「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」。3.對……說,如「阿難白佛言……」。

  亥:亥(罕)【女+亥】,讀作「該」,一億;指極大數目。

  吐:即「吐出;嘔出」,「排除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(相關詞「未吐」「吐盡」「吐義」)

  各:(罕)【刮-舌+各】,讀作「落」,「剔除」的意思。

  名:五蘊中「受、想、行(思)」的合稱,南傳《相應部一二相應二經》另加「觸、作意」。

  因:主要原因;內在條件,參看「緣」。

  有:1.一般廣義的「存在」,如「何法有故老死有」中的第一個「有」。2.生成,如「何法有故老死有」中的第二個「有」。3.有情生命的存在,出生力量的蓄積潛力,如「取緣有,有緣生」中的「有」。4.具足,如「有知有見」。

  色:包括物質、聲音與光線等具窒礙性者。

  行:1.造作;業;潛在形成力,如「身行、口行、意行」,「過去諸行」。2.意志力,如「行蘊」。3.有爲;變化的;由條件支持而存在的,如「行苦」、「諸行無常」。4.動作行爲,如「明行足」。5.修行方法,如「空行」。6.步行,如「行、住、坐、臥」。

  住:1.保持在……狀況,另譯作「遊」,如「具足住」、「舍無求遊」、「多住而住」。2.停留,如「佛住舍衛國」,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。3.確立;建立,如「聖弟子住無我想」、「得正住立」、「念住」、「所知住」、「說喻住」。4.站立,如「或住立斷坐」、「住立門外」、「行住坐臥」。5.停留處;依止處,如「樂住正受」、「入空叁昧禅住」、「息住處」。6.持續穩定性,如「法住」。7.緊握,如「不取、不住、不計我」,「不著、不住」。

  佛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佛陀」,義譯爲「覺者」,指沒有老師指導而證得解脫者,如「辟支佛」、「叁藐叁佛陀」,但一般都作爲「叁藐叁佛陀」的略稱,參看「叁藐叁佛陀」、「辟支佛」。

  伺:1.修定時,將注意力集中于所緣的一點上(範圍較小,更集中)如「有尋有伺叁摩地」,參看「尋」。2.等待機會,如「常伺其便」、「伺其虛短」、「增伺」(加強尋求機會,指「欲貪」)、「貪伺」。3.觀察;調查,如「四天王自案行伺察」、「伺察人民施行善惡」。4.指一般的思考,如「失辯無言如有所伺」。5.想法;念頭,如「若有惡伺彼便得滅」。

  劫:古印度的一極長時間單位。(相關詞「大劫」「第七劫」「長劫」)

  忍:1.深思而後接受,如「見審谛忍」、「生忍」。2.果位之一,如「觀察忍」。3.信仰,如「異忍」。4.忍耐;克製,如「不忍貪」、「堪忍」、「忍辱」。

  戒:1.音譯爲「屍羅、屍賴」,泛指一切德行的習慣與規定,如「增上戒學」。2.狹義的指「學處」;出家衆遵守的戒條,違犯了需接受一定的處分。

  我:1.自己的代稱,如「如是我聞」。2.生命中的「永恒不變、獨存唯一、主宰自在」者,一般有情以此爲「輪回主體」,如「是我、異我」,另譯爲「神」,如「真有神」。

  沒:即「沈沒」,意思與「滅;止息」相同。

  身:1.身體,如「身著法服」、「身壞命終」、「身苦患」。2.身體的,如「身集」、「身行」。3.親身,如「現法身作證」。4.種類;類集,如「六識身」。5.聚集(同「蘊」),如「戒身」、「五分法身」。

  邪:錯誤的;不正當的。

  坌:讀作「笨」,灰塵(名詞);撒灰塵(動詞)。

  使:1.煩惱或潛在的煩惱趨勢,另譯爲「隨眠」(名詞)。2.役使、束縛;爲煩惱所驅使、束縛(動詞)。

  具:1.具備;達成;成就,如「具足」。2.全部、完整地,如「具白佛言」。3.器具,如「供養火具」、「臥具」。

  取:1.執取;執著,如「所取法」、「取緣有」、「五取蘊」,另譯爲「受」。2.拿、抓,如「取擔」、「不與取」、「放一取一」、「應取汗」。3.選擇;挑選,如「若取涅槃」。

  受:1.感受,另譯爲「痛」。2.執著,爲「取」的另譯。

  味:1.味道,如「舌味」。2.心理的回味與愛著,如「受味」、「味…患…離…」、「于色有氣味」。3.詞句,如「善味善義」、「異句異味」、「同味」。4.樂趣;樂味,如「少味多苦」。

  命:1.一般「有我」者觀念中的生命主體;靈魂,如「命即是身」。2.生活,如「宿命」、「智慧命」。3.生計;經濟生活,如「正命」。

  定:注意力的集中,音譯爲「叁昧、叁摩地、叁摩提」,另譯義爲「等持」,即「平等持心,不惛沈,不掉舉,心保持平衡、甯靜、專注于一境」。初禅(色界)以上者稱爲「根本定」,欲界定稱爲「未到地定」。

  念:1.專注,如「正念」、「四念住」。2.念頭;想法,如「作是念」、「害念」。3.憶念,如「六念」。4.指「思」,如「念食」。5.思想的維系,如「系念明相」、「念光明想」。6.心思;尋,如「八大人念」。7.在意的,如「可念」、「不可念」、「不舍念不念」。

  明:離「無明」者,參看「無明」。

  法:1.真理,如「正法」、「非法」、「法律」。2.屬于……者,如「不生法」、「變易法」、「集法」、「滅法」。3.事情或事件,如「一法」、「四法」、「七法」、「何法有故生有」。4.狀態;情況,如「苦法」、「擇法」。5.現象,如「世間法」、「一切法」。6.心的對象,如「法塵」(意根的對象)。

  炙:讀作「至」,烤的意思。

  空:1.「無;沒有」的意思,如「此鹿子母堂空無象、馬、牛、羊……」。2.指「緣起生滅無實,如幻、如炎」的「不實來實去」,如「第一義空經」、「空諸行」所說。3.指「無我」,如「眼空,常恒、不變易法空」、「我、我所空」之「世間空」所說。

  匊:匊(罕)【毛+匊】,讀作「局」,極輕的毛球。

  呧:讀作「底」,「毀謗」的意思。(相關詞「從呧至吠」)

  品:項目;事件;主題,如「墮障礙品(指五蓋)、「四品」。

  思:意志力形成前的潛勢。

  染:1.同「貪」,如「染著」。2.汙染,如「染汙」。

  泉:比喻「生死流轉」。

  流:比喻「生死流轉」。

  界:不同特性的分類。(相關詞「種種界」)

  相:1.表征;表象;征相。較易即刻辨識者稱爲「相」,較不易即刻辨識者稱爲「隨相;隨形好」,如「不以眼識取于色相,取隨形好」,參看「粗」、「細」。2.修止(定)與修觀(毗婆舍那)時,心中專注之所緣。

  耄:讀作「冒」,古代指七十歲以上的老人。

  胞:爲義譯,音譯爲「阿部昙」,受精卵生長到第二周者,爲人類胎兒成長的第二階段。

  苦:不圓滿的;有缺陷的;不合己意的;不舒服的,可分爲生理上的「身苦」,與心理上的「心苦」兩類,經中又歸納生命的苦有八類,參看「八苦」。

  若:1.假如,如「若色有我者」。2.或,如「若苦、若樂」、「若過去,若未來……」。3.凡;任何,如「若無常,爲是苦耶?」「若所有色」。4.且,如「若生、若老、若病、若死」。5.當,如「若比丘于空露地」。6.如,「猶若有一人」。7.語助詞,如「若彼欲貪」。

  計:1.打算,如「作是計已」、「當作何計」、「不自計念」。2.執著;固持,如「何所計而不見真實」。3.思量;認爲,如「計我」、「計色是我」。4.計數,「計數思惟而食」、「計數多聞力」、「不可稱計」。5.稱呼,如「計有衆生」。

  疊:1.輪流;相互,如「疊相謂言」。2.停歇。3.屢次。

  食:當動詞用,可以指「吃東西」,如「苦不食」,當名詞用,可以指1.食物、糧食,如「受食王廪」。2.滋養物,如「四食、禅食」。3.汙染;染著,如「苦食受」。

  昵:音義同「昵」,「親近」的意思。

  茇:讀作「拔」,指「草的根」。(相關詞「刈拔茇草」)

  倩:讀作「欠」,「請」的意思。

  息:1.止息,如「病于此息」、「遠離息塵垢」。2.甯靜下來,如「身行息」(使呼吸甯靜下來)。3.氣息,如「出息」(呼氣)、「入息」(吸氣)。

  時:1.那時,當時。2.時間,時機。3.特別指「死亡的時刻」。

  神:1.指天界衆生,如「天神」。2.指「真我」,參看「我」。

  訖:讀作「器」,終點(目標);停止。

  罝:讀作「居」,捕野獸用的網。

  羖:讀作「股」,雄的黑羊。

  蚖:音義同「螈」,夏蠶或蟲類。

  專:「專(罕)【趾-止+專】」讀作「喘」,腳後跟。

  將:1.率領,如「將六千鬼悅叉」、「佛將諸弟子」、「佛一比丘」。2.表不久的未來,如「見老命將盡…

《阿含字典(1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2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