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:1.以自身为准,自身内在的称「内、内身」,自身外在的称「外、外身」。2.主动的(能;能取)称为「内」,被动的(所;所取)称为「外」。(相关词「内身外身」「内法」)
刈:读作「意」,「割」的意思。(相关词「刈已不生」)
支:1.要素;成分,如「七觉支」、「十二支缘起」。2.素质;品质,如「梵行支不具足」。3.分支,如「无有支节」。4.支持,如「支身而已」。5.同「肢」,如「支弱背偻」。
止:音译为「舍摩他」,心念沉静、专注于一固定处(通常称此为「所缘」),不散动。
占:(罕)【禾+占】读作「年」,谷类的总称。
叵:读作「颇」,「不可」的意思。
外:1.以自身为准,自身内在的称「内」,自身外在的称「外」。2.主动的(能;能取)称为「内」,被动的(所;所取)称为「外」。
正:1.正确的,如「正见」、「正观察」。2.彻底的,如「正觉」、「正心解脱」。3.不偏不倚的,如「日正中食」、「正无间等」。4.即使,如「正使放逸」。
白:1.白色,如「高广白如雪」。2.指「善的」;「好的」,如「白法」、「此十善业道白有白报」。3.对……说,如「阿难白佛言……」。
亥:亥(罕)【女+亥】,读作「该」,一亿;指极大数目。
吐:即「吐出;呕出」,「排除」的意思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(相关词「未吐」「吐尽」「吐义」)
各:(罕)【刮-舌+各】,读作「落」,「剔除」的意思。
名:五蕴中「受、想、行(思)」的合称,南传《相应部一二相应二经》另加「触、作意」。
因:主要原因;内在条件,参看「缘」。
有:1.一般广义的「存在」,如「何法有故老死有」中的第一个「有」。2.生成,如「何法有故老死有」中的第二个「有」。3.有情生命的存在,出生力量的蓄积潜力,如「取缘有,有缘生」中的「有」。4.具足,如「有知有见」。
色:包括物质、声音与光线等具窒碍性者。
行:1.造作;业;潜在形成力,如「身行、口行、意行」,「过去诸行」。2.意志力,如「行蕴」。3.有为;变化的;由条件支持而存在的,如「行苦」、「诸行无常」。4.动作行为,如「明行足」。5.修行方法,如「空行」。6.步行,如「行、住、坐、卧」。
住:1.保持在……状况,另译作「游」,如「具足住」、「舍无求游」、「多住而住」。2.停留,如「佛住舍卫国」,「生、住、异、灭」。3.确立;建立,如「圣弟子住无我想」、「得正住立」、「念住」、「所知住」、「说喻住」。4.站立,如「或住立断坐」、「住立门外」、「行住坐卧」。5.停留处;依止处,如「乐住正受」、「入空三昧禅住」、「息住处」。6.持续稳定性,如「法住」。7.紧握,如「不取、不住、不计我」,「不着、不住」。
佛: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佛陀」,义译为「觉者」,指没有老师指导而证得解脱者,如「辟支佛」、「三藐三佛陀」,但一般都作为「三藐三佛陀」的略称,参看「三藐三佛陀」、「辟支佛」。
伺:1.修定时,将注意力集中于所缘的一点上(范围较小,更集中)如「有寻有伺三摩地」,参看「寻」。2.等待机会,如「常伺其便」、「伺其虚短」、「增伺」(加强寻求机会,指「欲贪」)、「贪伺」。3.观察;调查,如「四天王自案行伺察」、「伺察人民施行善恶」。4.指一般的思考,如「失辩无言如有所伺」。5.想法;念头,如「若有恶伺彼便得灭」。
劫:古印度的一极长时间单位。(相关词「大劫」「第七劫」「长劫」)
忍:1.深思而后接受,如「见审谛忍」、「生忍」。2.果位之一,如「观察忍」。3.信仰,如「异忍」。4.忍耐;克制,如「不忍贪」、「堪忍」、「忍辱」。
戒:1.音译为「尸罗、尸赖」,泛指一切德行的习惯与规定,如「增上戒学」。2.狭义的指「学处」;出家众遵守的戒条,违犯了需接受一定的处分。
我:1.自己的代称,如「如是我闻」。2.生命中的「永恒不变、独存唯一、主宰自在」者,一般有情以此为「轮回主体」,如「是我、异我」,另译为「神」,如「真有神」。
没:即「沉没」,意思与「灭;止息」相同。
身:1.身体,如「身着法服」、「身坏命终」、「身苦患」。2.身体的,如「身集」、「身行」。3.亲身,如「现法身作证」。4.种类;类集,如「六识身」。5.聚集(同「蕴」),如「戒身」、「五分法身」。
邪:错误的;不正当的。
坌:读作「笨」,灰尘(名词);撒灰尘(动词)。
使:1.烦恼或潜在的烦恼趋势,另译为「随眠」(名词)。2.役使、束缚;为烦恼所驱使、束缚(动词)。
具:1.具备;达成;成就,如「具足」。2.全部、完整地,如「具白佛言」。3.器具,如「供养火具」、「卧具」。
取:1.执取;执着,如「所取法」、「取缘有」、「五取蕴」,另译为「受」。2.拿、抓,如「取担」、「不与取」、「放一取一」、「应取汗」。3.选择;挑选,如「若取涅槃」。
受:1.感受,另译为「痛」。2.执着,为「取」的另译。
味:1.味道,如「舌味」。2.心理的回味与爱着,如「受味」、「味…患…离…」、「于色有气味」。3.词句,如「善味善义」、「异句异味」、「同味」。4.乐趣;乐味,如「少味多苦」。
命:1.一般「有我」者观念中的生命主体;灵魂,如「命即是身」。2.生活,如「宿命」、「智慧命」。3.生计;经济生活,如「正命」。
定:注意力的集中,音译为「三昧、三摩地、三摩提」,另译义为「等持」,即「平等持心,不惛沉,不掉举,心保持平衡、宁静、专注于一境」。初禅(色界)以上者称为「根本定」,欲界定称为「未到地定」。
念:1.专注,如「正念」、「四念住」。2.念头;想法,如「作是念」、「害念」。3.忆念,如「六念」。4.指「思」,如「念食」。5.思想的维系,如「系念明相」、「念光明想」。6.心思;寻,如「八大人念」。7.在意的,如「可念」、「不可念」、「不舍念不念」。
明:离「无明」者,参看「无明」。
法:1.真理,如「正法」、「非法」、「法律」。2.属于……者,如「不生法」、「变易法」、「集法」、「灭法」。3.事情或事件,如「一法」、「四法」、「七法」、「何法有故生有」。4.状态;情况,如「苦法」、「择法」。5.现象,如「世间法」、「一切法」。6.心的对象,如「法尘」(意根的对象)。
炙:读作「至」,烤的意思。
空:1.「无;没有」的意思,如「此鹿子母堂空无象、马、牛、羊……」。2.指「缘起生灭无实,如幻、如炎」的「不实来实去」,如「第一义空经」、「空诸行」所说。3.指「无我」,如「眼空,常恒、不变易法空」、「我、我所空」之「世间空」所说。
匊:匊(罕)【毛+匊】,读作「局」,极轻的毛球。
呧:读作「底」,「毁谤」的意思。(相关词「从呧至吠」)
品:项目;事件;主题,如「堕障碍品(指五盖)、「四品」。
思:意志力形成前的潜势。
染:1.同「贪」,如「染着」。2.污染,如「染污」。
泉:比喻「生死流转」。
流:比喻「生死流转」。
界:不同特性的分类。(相关词「种种界」)
相:1.表征;表象;征相。较易即刻辨识者称为「相」,较不易即刻辨识者称为「随相;随形好」,如「不以眼识取于色相,取随形好」,参看「粗」、「细」。2.修止(定)与修观(毗婆舍那)时,心中专注之所缘。
耄:读作「冒」,古代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。
胞:为义译,音译为「阿部昙」,受精卵生长到第二周者,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二阶段。
苦:不圆满的;有缺陷的;不合己意的;不舒服的,可分为生理上的「身苦」,与心理上的「心苦」两类,经中又归纳生命的苦有八类,参看「八苦」。
若:1.假如,如「若色有我者」。2.或,如「若苦、若乐」、「若过去,若未来……」。3.凡;任何,如「若无常,为是苦耶?」「若所有色」。4.且,如「若生、若老、若病、若死」。5.当,如「若比丘于空露地」。6.如,「犹若有一人」。7.语助词,如「若彼欲贪」。
计:1.打算,如「作是计已」、「当作何计」、「不自计念」。2.执着;固持,如「何所计而不见真实」。3.思量;认为,如「计我」、「计色是我」。4.计数,「计数思惟而食」、「计数多闻力」、「不可称计」。5.称呼,如「计有众生」。
迭:1.轮流;相互,如「迭相谓言」。2.停歇。3.屡次。
食:当动词用,可以指「吃东西」,如「苦不食」,当名词用,可以指1.食物、粮食,如「受食王廪」。2.滋养物,如「四食、禅食」。3.污染;染着,如「苦食受」。
昵:音义同「昵」,「亲近」的意思。
茇:读作「拔」,指「草的根」。(相关词「刈拔茇草」)
倩:读作「欠」,「请」的意思。
息:1.止息,如「病于此息」、「远离息尘垢」。2.宁静下来,如「身行息」(使呼吸宁静下来)。3.气息,如「出息」(呼气)、「入息」(吸气)。
时:1.那时,当时。2.时间,时机。3.特别指「死亡的时刻」。
神:1.指天界众生,如「天神」。2.指「真我」,参看「我」。
讫:读作「器」,终点(目标);停止。
罝:读作「居」,捕野兽用的网。
羖:读作「股」,雄的黑羊。
蚖:音义同「螈」,夏蚕或虫类。
专:「专(罕)【趾-止+专】」读作「喘」,脚后跟。
将:1.率领,如「将六千鬼悦叉」、「佛将诸弟子」、「佛一比丘」。2.表不久的未来,如「见老命将尽…
《阿含字典(1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