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字典(2)

  一心:1.心专注于一,即「心一境性」。2.定(三摩地、三昧)的另译。

  一向:只这样;全都这样;明确地。

  一法:一件事,参看「法」。

  一食:以每日一食为修行的外道。

  一时:1.某个时候;有一次,如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……」。2.同时;在同一时间,如「一时知一切」。

  一寻:古印度之长度单位,伸张两臂之长度为一寻。

  一种:另作「一种子道」,字意为「一有种子」,即指剩一次受生者,果位之一,相当于「阿那含向」。(相关词「得一种」)

  七支:1.七个部分;七个要素,如「以此七支习.助.具」。2.七个肢体,如「七支尽正」、「七支拄地」。参看「支」。

  七仙:另译作「第七仙」,「仙」为「佛」的异译,「第七仙」指过去七佛的第七位,即是「释迦牟尼佛」。

  七使:另译为「七随眠、七使法」,即「欲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见、有贪(生存之贪)」。

  七财:七种修行人无形的财富,即「信(自信)、戒(守戒)、惭(耻于自己之恶)、愧(耻于自己善之不足)、闻(闻法)、施(布施)、慧(智慧)」。

  七药:七使之对治,参看「七使」。

  七宝:转轮王的七项宝物,即「轮宝(代表降服天下的权力,另作「天轮宝」)、象宝、马宝、珠宝、玉女宝、主藏宝(或作「居士宝」,代表财力)、典兵宝(代表武力)」。

  七变:七次;七回。

  九门:即「九个入口」,指「两眼、两耳、两鼻孔、嘴、生殖孔、肛门」。(相关词「四轮九门」「四转九门」)

  二更:依汉人习俗即「晚上九点至十一点」,但依经文前后文义应是指「中夜」,参看「中夜」。

  二林:为经文之「摄颂」,即指《中阿含一0七经》与《中阿含一0八经》二经有关「依一林住」的关键词,参看「祇夜」。

  二谛:「真谛」(出世间真理)与「俗谛」(世间真理)。

  入流:进入圣者(初果)之流,参看「须陀洹果」。

  入处:另作「处」,根据地,如「六入处」即六根(参看「六处」)、「六触入处」即「六触」(参看「六触」)。

  八人:另译作「四双八辈、四双八士」,佛法中八类证果位的圣弟子,即「向须陀洹、须陀洹、向斯陀含、斯陀含、向阿那含、阿那含、向阿罗汉、阿罗汉」。

  八有:第八次的出生,「有」指有情之存在;有情之出生。

  八戒:另译为「八关斋戒、八关斋法、八关、八支斋、近住戒」,即不「杀生、偷盗、淫、妄语、饮酒、涂香歌舞、奢华床座、过午食」。

  八苦:经中归纳众生(有情)的苦迫为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受阴」等八类,称为「八苦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与不爱的结合之苦、与所爱的别离之苦、所求不得苦,总括之,五取蕴苦」。

  八众:指天四众与人四众,即「剎利众、婆罗门众、居士众、沙门众、四天王众、忉利天众、魔众、梵天众」。

  八爱:指「十二缘起支」中的第八支,即「爱」(或作「渴爱」)。

  八楞:八角,「楞」音译同「棱」。

  八难:又译作「八无暇、八非时、八不闻时节、八不闲、八难之处、八不闲处」,八个难以修学佛法或遇不到佛法的地方,指「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、长寿天、边地、聋哑、邪见、如来不出世」。

  刀风:译义不明,「风」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,「刀」指「锋利而有切割作用者」,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
  力士:即「大力士」。(同义词「有力士」)

  十念:另译为「十随念」,十种忆念的修学法门,即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施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止息(定)、念安般(呼吸)、念身、念死」。

  十善:不「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贪欲、瞋恚、邪见(痴)」。(同义词「十善行」)

  十想:1.白骨想、青瘀想、【月+逄】胀想、食不消想、血想、啖想、有常无常想、贪食想、死想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,参看《增壹阿含四十六品九经》。2.无常之想、乐有苦想、计我无我想、实有空想、色变之想、青瘀之想、腹胀之想、食不消想、血想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,参看《增壹阿含四十八品三经》。

  十覆:即「十种覆盖障碍修道之事」,《别译杂阿含一七五经》作「五事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也只提到五项。

  三有:欲有(欲界)、色有(色界)、无色有(无色界);指三界众生,「有」是「存在」之意。

  三衣:另译作「三法衣、三法服」,出家众所能随身保有的三件衣服,即「大衣、上衣、内衣」,参看「持三衣」、「法服」。

  三戒:1.三种修学,即「增上戒、增上定、增上慧」。2.「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」三种戒的合称。

  三典:另译为「三围陀、三吠陀、三韦陀、闱陀经典、三旧典☆、三部旧典」,婆罗门传统的三类圣典,即「梨俱吠陀、沙摩吠陀、夜柔吠陀」。

  三明:指证得宿命神通、天眼神通、漏尽神通(即解脱),另译为「三达、三达证、三达智、三昧达、三达明」。(相关词「三明者」)

  三垢:「贪、瞋、痴」的合称,参看「三毒」。

  三昧: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三摩地」,参看「定」。

  三毒:「贪(另译作「淫」)、瞋(另译作「怒、恚、瞋恚)、痴」的合称,另作「三垢、三火、三缚」。

  三界:1.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(图说)。2.色界、无色界、灭界(尽界)。3.欲界、恚界、害界。4.出离界、无恚界、无害界。5.过去界、未来界、现在界。6.妙界、不妙界、中界。7.善界、不善界、无记界。8.学界(初果以上的圣者)、无学界(阿罗汉)、非学非无学界(凡夫)。9.断界(断一切行)、无欲界(断除爱欲)、灭界(一切行灭)。另参看「界」。

  三苦:1.入「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」三恶趣之苦。2.一切苦之三种分类,即「轮回苦(又作『行苦』)、苦苦、坏苦(又作『变易苦』)」,「苦苦」指肉体不适之苦,「坏苦」指「失去我所拥有之苦」。

  三乘:声闻乘(或作「弟子乘」)、辟支佛乘(或作「独觉乘」)、佛乘(或作「大乘」)。

  三时:1.指「早、中、晚」,如「昼夜三时」、「日日三时」。2.指「过去、未来、现在」,如「三时最胜尊」。3.指「寒、热、雨三季」,如「此顺西域三时也」。

  三尊:指「佛、法、僧众」。

  三发:三种举罪的来源,即「看见、听到、质疑」。

  三结:生死流转的三种关键束缚,即「身见(另译作『萨迦耶见、有身见、身见、我见、身邪结』,执着『永恒、不变、独存、自在、能主宰』的『真我』)、戒禁取(另译作『戒盗结』,誓守禁戒与禁忌)、疑(疑结,对正法的疑惑)」,为证得须陀洹果者必须断除者,《根有律》又译为「断三分结」。

  三想:又名「三恶想、三不善想」,即「欲想、恚想、害想」,又名「贪欲想、瞋恚想(瞋想)、杀害想(恼想),参看「想」。

  三爱:三类渴爱,1.欲爱(欲界的渴爱)、有爱(生存的渴爱)、无有爱(不想存在的渴爱)。2.欲爱(欲界众生的渴爱)、色爱(断除淫欲之色界众生的渴爱)、无色爱(断除淫欲与物质欲之无色界众生的渴爱)。3.自体爱(自我爱)、境界爱(贪喜俱行的渴爱)、后有爱(来生之渴爱)。

  三会:三次说法大会。

  三业:即「身业、口业(语业)、意业」,参看「业报」。

  三漏:另作「三有漏」,即「三类烦恼」,内容为「欲漏(因欲贪而起的烦恼;欲界众生的烦恼)、有漏(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;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)、无明漏(无明引发的烦恼)」。

  三聚:三种类集,1.等同「三学、三种学」,即「戒聚、定聚、慧聚」。2.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。3.等聚(另译作「正聚」,即「八正道」)、邪聚、不定聚(参看「不定聚」)。4.善聚(「不贪、不恚、不痴」三善根)、等聚、定聚(参看「正定聚」)。

  三宝:指「佛、法、僧团」三者,参看「佛」、「法」、「僧」。

  下他:看轻他人。

  下色:下劣的形色(长相)。

  下利:同「下痢」。

  下界:1.即「属于卑劣低下特性者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参看「界」。2.指「下面的世界;地狱的世界」。

  下相:相当于「止相」(定的项目)。

  下风:流动于下半身者,「风」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。

  下意:谦卑、温驯顺从,有时引申为「道歉」的意思。

  上风:流动于上半身者,「风」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。

  上首:最高的;第一的。

  上座:对出家二十年以上者的尊称,另译为「长老」。

  叉手:另译作「叉十」,合掌。

  口四:十种恶行中有关言语(口)的四个,即「妄语(说谎)、粗语、两舌(挑拨离间)、绮语(无意义的话)」。

  土丸:即「以泥土搓成的小丸子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枣核大小的粘土球」。

  土坏:土堆,「坏」读作「匹」。

  土抟:另作「小土抟」,即「小土团;小土丸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小牛粪团」。

  士夫:另音译为「补特伽罗」,即「人」。

  大人:1.有成就的人;伟大的人。2.《相应部四七相应十一经》指「解脱者」才能称为「大人」,相当的《杂阿含六一四经》亦同,但译为「大丈夫」。

  大士:有大能力的人,为对佛陀或解脱者之赞叹尊称。

  大心:作「大想」之心,参看「小想」。

  大施:大规模的布施供养,另作「大会、设会」。

  大泉:大湖。

  大乘:音译为「摩诃衍那、摩诃衍」,又作「上乘、胜乘、第一乘」,「乘」为交通运输工具,引申为「能将众生从烦恼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与修法」。(相关词「是世人乘」「非我正法律乘」「天乘」「婆罗门乘」)

  大冥:即「大黑暗」。

  大师:领导一方之师,在佛教中专指佛陀。

  大想:另作「多想」,将所想的对象扩大,假想观的一类。

  大罪:解读为「大的过失;严重的过失」。

  大德:1…

《阿含字典(2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3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