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一住:即「独住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一住、一住」,即「独住者、独住者」。
一向心:朝向一个方向之心,即专注而坚固之心。
一向可:都是可爱的。
一向定:解读为「单一种定」,参看「一向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一向记:1.明确地记说,参看「一向」、「记说」。2.参看「一向论」。
一向答:只作固定的回答。
一向乐:都是安乐的。
一向论:直接而明确的论题,「四记论、四记问」之一,另译作「决定记论、一向记」。
一坐食:另作「一食、一受食、一食法、受一食法、一时食、时一食」,即「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」。
一往来:即「一次往生」,指「证得一来果者」,参看「斯陀含果」。
一乘道:一条没有岔路的直道,另译为「一乘、一道、一入道」。
一时有:同时有。
一补处:菩萨之最高果位者,下一生就能成佛(成就正等正觉者),另作「一生补处」。
七肘衣:全句为「被七肘衣或八肘衣」,解读为「以七肘或八肘长度的长衣,将身体完全披住」,「肘」为古印度长度单位,《长阿含30世记经》说「阎浮提人身长三肘半,衣长七肘,广三肘半」,「阎浮提人」就是指此世间的人,《大唐西域记》说「一肘为二十四指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以白布从头(将身体)完全罩住」。
七定具:具足修正定的七个要件与辅助,即八正道的前七个,另作「七三昧具」。
七往来:即「共七次往生」,指「证得初果者」,参看「须陀洹果」、「七有天人往生」。
七施众:对七类僧众的布施。
七处善:善是「善巧」,熟练的意思,即熟练于苦、集、灭、道、味、患、离等七处。(同义词「苦集灭道味患离」)
七识住:另译作「七识神住处、七识住处、七识处」,即「七个识的依止处」,指「天及人、梵天、光音天、遍净天、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」。
七觉支:择法觉支(抉择诸法)、精进觉支(即「活力觉支」,专向一意的活力)、喜觉支(踊跃)、轻安觉支(即「宁静觉支」)、舍觉支(即「平静觉支」,又译为「护意觉」)、定觉支(即「三摩地」)、念觉支(专注清楚),另作「七菩提分、七菩提分法、七觉意、七觉分、七道品法」。
七觉宝:解读为「七觉支」,参看「七觉支」。
九成法:指「九种帮助成就之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九种有帮助的事(直译为「九法多作」)」。
九次定:律典中也译作「九次第定」,「次」(次第)为「依照顺序;一个接着一个不能跳越」的意思,即九个依序进、出的定,指「初禅→第二禅→第三禅→第四禅→空无边处(另译为「空定」或简为「空」)→识无边处(简为「识」)→无所有处(另译为「无有欲」)→非想非非想处(另译为「无有思想」)→灭尽定(简为「灭」)」。(经文「意止初禅为一定。从一次二禅竟为二定。从二次三禅竟为三定。从三次四禅竟为四定。从四次禅竟空定为五定。从空次竟度识为六定。从识次竟度无有欲为七定。从无有欲次竟度无有思想为八定。从无有思想次竟度灭为九定。」其中「意止」的「意」指「心」,「止」音译为「舍摩他」,参看「止」,「次竟度」的「次」是「次第;依照顺序」的意思,「竟」为「结束」,「度」为「超越;出来」的意思。)
二七日:二个七天,即十四天。
二人食:全句为「若有二人食。不在中食」,意思是「如果有两人在一起吃东西,就不跟他们一起吃」,《中部一二经》亦同。
二呼叫:即「号叫地狱」与「大号叫地狱」,为八热地狱(八大地狱)之中的两个,此地狱众生常受苦号叫。
二指智:女人家(不高)的智慧,「二指」,指「妇女」。
二黄叠:一对金黄色的绢布。
人中上:人中之最尊上者,指佛陀。
人中形:全句为「舍此人中形,受天清净身」,解读为「舍去人的形貌(即过世后),受生(往生)天界成为天界众生清净之身。」
人中尊:另作「两足尊」,人中之最尊者,即「佛陀」。
入流分:进入初果圣者的四个因素,即「亲近善男子,听正法,内正思惟,法次法向」,后来论典也有作「四预流支」者。
八除入:八种修定的观想,即1.内有色想,常观常念「外少色」。2.内有色想,常观常念「外无量色」。3.内无色想,常观常念「外少色」。4.内无色想,常观常念「外无量色」。5.内无色想,外观「青色」。6.内无色想,外观「黄色」。7.内无色想,外观「赤色」。8.内无色想,外观「白色」。
八部众:《增壹阿含四二品七经》作「婆罗门众、长者众、沙门众、四天王众、三十三天众、魔王众、梵天王众」。
八圣道:另译作「八支圣道、八真行、八真直行、八正道、八品道、贤圣八道」,即「正见、正志、正精进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念、正定」,内容参看各项条目。
八解脱:又作「八背舍、八除处、八除入、八胜处」,定的种类(八种),即「有色者观诸色(色观色)、内无色想(不观察自身的色)而观外色(自身以外的色)、净观、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、想受灭定」。
十一入:即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色、声、气味、味道、所触」十一处「入」即「入触」。
十二处:「六处(六根)」加上「外入处(六境)」之称,参看「六处」、「外入处」。
十八界:六根+六境+六识。
十支道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十支」,指「八正道」加上「正智」与「正解脱」,属于解脱者所特有者,另作「十无学法」。
十救法:十项救护;十项庇护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十善业:离「杀、盗、邪淫、妄语、两舌(离间)、粗语、绮语、贪、瞋、痴」。
十业迹:即「十不善业迹」,指「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、贪欲、瞋恚、邪见」。
十种力:另译作「十力、十种智力、如来十力」,佛(遍正觉者)的十种特有能力,即「如实知处与非处(因与非因)、业力、各种禅定、众生的根性、众生的各种意解(意向)、各种众生界、众生的各种往生、过去生的种种、天眼见各类众生、断尽所有烦恼」。
三大患:1.三种病,即「风病(由风所引起的病)、痰病(由痰所引起的病)、冷病(由冷所引起的病)」。2.三种祸患,即「贪欲、瞋恚、愚痴」。
三百时:即「三百季;一百年(每年有夏季、冬季、雨季三季)」。
三自归:自己三次表明归依,参看「归依」。
三妙行:即三善行,指善的行为、言语、意念(动机)。
三度处:三种基本的教理。
三昧善:熟练于定,参看「三昧」、「善」。
三祭祀:指「祭祀时,国王所成就之八法,大臣成就的四法,以及国王的四援助等三大类」。
三处说:依「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」(三处)之所见、所闻、所识、所知而说。
三恶行:由身(肢体)口(言语)意(念)三者所造的恶行。
三结使:参看「三结、「使」。
三结断:断除「三结」,参看「三结」、「结」。(相关词:「五下分结断」「贪欲结断。瞋恚.愚痴结断」「三结尽」)
三菩提:为音译,义译为「正觉、等觉」,指解脱的证悟。
三意止:三个忆念依止处;三念处;三种情形的反应。
三福业:三类有福报的行为,即「布施」、「持戒与四无量心(称为『平等业』)、七觉支等出世间的修行(称为『思惟业』)」。
三种学:另译作「三学」,即「增上戒学、增上定学、增上慧学」,参看「三聚」。
三乐生:生起乐的三类,1.梵天、光音天、遍净天众生之乐。2.初禅的离生喜乐、第二禅的定生喜乐、第三禅的离喜之乐。
下口食:只在脸朝下时吃东西。
下受生:即「往生到下面的世界;往生到地狱世界」。
上色金:上等品质的黄金(或金属物)。
上座禅:《增壹阿含》译作「空三昧」,南传作「大丈夫住处」,即于任何时刻六根对六境时,不起爱念染着。
上烦恼:依《相应部四七相应八经》的经文比对,「上烦恼」另译为「随烦恼、小烦恼、随染、垢秽、染污、近烦恼」,依菩提比丘长老在其《中部》英译本注解八六说「上烦恼」在阿含经中有三种情形,其一,指修定时的瑕疵(缺点;不圆满),如《中部一二八经》、《中部三0经》所说。其二,指修毗婆舍那时的瑕疵。其三,指从贪瞋痴根本烦恼生起的小烦恼,如《中部七经》所说。《阿毗昙心论》所说的「上烦恼今当说:无惭亦无愧,睡悔及与悭,嫉掉眠烦盛,故设上烦恼,此八事说上烦恼诸使是烦恼。」即是第三种。(相关词「种种上烦恼心法」「粗上烦恼」)
上稣息:即「最上的安息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到达最上的安息」,这是专指阿罗汉圣者,参看「稣息」。
叉摩经:「叉摩」应为「差摩」,指《杂阿含一○三经》。
口净行:清净的、善的说话(言语行为)。
大木积:即「大木堆」,「积」为「聚集」的意思。相当的《增壹阿含经》作「大树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只作「大火聚」。
大仙幢:圣者的旗帜;先知的旗帜。
大生主:释尊姨母瞿昙弥名字的义译。
大深厕:深又大的粪坑。
大善利:大利益,参看「善」。
大医王:另作「无上医王」,即「医生中的大王;医生中医术最高明者」,《别译杂阿含二五四经》作「王师」、「无上医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。
尸利沙:为译音,即合欢树。
尸路偈:《杂藏》内的一部经,与南传《小部》〈经集
大品
第七经〉相当,「偈」读作「记」,押韵的文体。
工师女:工匠的女儿。
工师子:工匠的儿子。
工浴人:(澡堂之)洗浴师傅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熟练的洗浴师」。
已思业:「思」后(透过身口意)造业,参看「思」。
不中风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被风吹日晒所破坏」。
不幻伪:「幻」、「伪」为同义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