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3)

  一一住:即「獨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一住、一住」,即「獨住者、獨住者」。

  一向心:朝向一個方向之心,即專注而堅固之心。

  一向可:都是可愛的。

  一向定:解讀爲「單一種定」,參看「一向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一向記:1.明確地記說,參看「一向」、「記說」。2.參看「一向論」。

  一向答:只作固定的回答。

  一向樂:都是安樂的。

  一向論:直接而明確的論題,「四記論、四記問」之一,另譯作「決定記論、一向記」。

  一坐食:另作「一食、一受食、一食法、受一食法、一時食、時一食」,即「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」。

  一往來:即「一次往生」,指「證得一來果者」,參看「斯陀含果」。

  一乘道:一條沒有岔路的直道,另譯爲「一乘、一道、一入道」。

  一時有:同時有。

  一補處:菩薩之最高果位者,下一生就能成佛(成就正等正覺者),另作「一生補處」。

  七肘衣:全句爲「被七肘衣或八肘衣」,解讀爲「以七肘或八肘長度的長衣,將身體完全披住」,「肘」爲古印度長度單位,《長阿含30世記經》說「閻浮提人身長叁肘半,衣長七肘,廣叁肘半」,「閻浮提人」就是指此世間的人,《大唐西域記》說「一肘爲二十四指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白布從頭(將身體)完全罩住」。

  七定具:具足修正定的七個要件與輔助,即八正道的前七個,另作「七叁昧具」。

  七往來:即「共七次往生」,指「證得初果者」,參看「須陀洹果」、「七有天人往生」。

  七施衆:對七類僧衆的布施。

  七處善:善是「善巧」,熟練的意思,即熟練于苦、集、滅、道、味、患、離等七處。(同義詞「苦集滅道味患離」)

  七識住:另譯作「七識神住處、七識住處、七識處」,即「七個識的依止處」,指「天及人、梵天、光音天、遍淨天、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」。

  七覺支:擇法覺支(抉擇諸法)、精進覺支(即「活力覺支」,專向一意的活力)、喜覺支(踴躍)、輕安覺支(即「甯靜覺支」)、舍覺支(即「平靜覺支」,又譯爲「護意覺」)、定覺支(即「叁摩地」)、念覺支(專注清楚),另作「七菩提分、七菩提分法、七覺意、七覺分、七道品法」。

  七覺寶:解讀爲「七覺支」,參看「七覺支」。

  九成法:指「九種幫助成就之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九種有幫助的事(直譯爲「九法多作」)」。

  九次定:律典中也譯作「九次第定」,「次」(次第)爲「依照順序;一個接著一個不能跳越」的意思,即九個依序進、出的定,指「初禅→第二禅→第叁禅→第四禅→空無邊處(另譯爲「空定」或簡爲「空」)→識無邊處(簡爲「識」)→無所有處(另譯爲「無有欲」)→非想非非想處(另譯爲「無有思想」)→滅盡定(簡爲「滅」)」。(經文「意止初禅爲一定。從一次二禅竟爲二定。從二次叁禅竟爲叁定。從叁次四禅竟爲四定。從四次禅竟空定爲五定。從空次竟度識爲六定。從識次竟度無有欲爲七定。從無有欲次竟度無有思想爲八定。從無有思想次竟度滅爲九定。」其中「意止」的「意」指「心」,「止」音譯爲「舍摩他」,參看「止」,「次竟度」的「次」是「次第;依照順序」的意思,「竟」爲「結束」,「度」爲「超越;出來」的意思。)

  二七日:二個七天,即十四天。

  二人食:全句爲「若有二人食。不在中食」,意思是「如果有兩人在一起吃東西,就不跟他們一起吃」,《中部一二經》亦同。

  二呼叫:即「號叫地獄」與「大號叫地獄」,爲八熱地獄(八大地獄)之中的兩個,此地獄衆生常受苦號叫。

  二指智:女人家(不高)的智慧,「二指」,指「婦女」。

  二黃疊:一對金黃色的絹布。

  人中上:人中之最尊上者,指佛陀。

  人中形:全句爲「舍此人中形,受天清淨身」,解讀爲「舍去人的形貌(即過世後),受生(往生)天界成爲天界衆生清淨之身。」

  人中尊:另作「兩足尊」,人中之最尊者,即「佛陀」。

  入流分:進入初果聖者的四個因素,即「親近善男子,聽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」,後來論典也有作「四預流支」者。

  八除入:八種修定的觀想,即1.內有色想,常觀常念「外少色」。2.內有色想,常觀常念「外無量色」。3.內無色想,常觀常念「外少色」。4.內無色想,常觀常念「外無量色」。5.內無色想,外觀「青色」。6.內無色想,外觀「黃色」。7.內無色想,外觀「赤色」。8.內無色想,外觀「白色」。

  八部衆:《增壹阿含四二品七經》作「婆羅門衆、長者衆、沙門衆、四天王衆、叁十叁天衆、魔王衆、梵天王衆」。

  八聖道:另譯作「八支聖道、八真行、八真直行、八正道、八品道、賢聖八道」,即「正見、正志、正精進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念、正定」,內容參看各項條目。

  八解脫:又作「八背舍、八除處、八除入、八勝處」,定的種類(八種),即「有色者觀諸色(色觀色)、內無色想(不觀察自身的色)而觀外色(自身以外的色)、淨觀、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、想受滅定」。

  十一入:即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色、聲、氣味、味道、所觸」十一處「入」即「入觸」。

  十二處:「六處(六根)」加上「外入處(六境)」之稱,參看「六處」、「外入處」。

  十八界:六根+六境+六識。

  十支道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十支」,指「八正道」加上「正智」與「正解脫」,屬于解脫者所特有者,另作「十無學法」。

  十救法:十項救護;十項庇護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十善業:離「殺、盜、邪淫、妄語、兩舌(離間)、粗語、绮語、貪、瞋、癡」。

  十業迹:即「十不善業迹」,指「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、貪欲、瞋恚、邪見」。

  十種力:另譯作「十力、十種智力、如來十力」,佛(遍正覺者)的十種特有能力,即「如實知處與非處(因與非因)、業力、各種禅定、衆生的根性、衆生的各種意解(意向)、各種衆生界、衆生的各種往生、過去生的種種、天眼見各類衆生、斷盡所有煩惱」。

  叁大患:1.叁種病,即「風病(由風所引起的病)、痰病(由痰所引起的病)、冷病(由冷所引起的病)」。2.叁種禍患,即「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」。

  叁百時:即「叁百季;一百年(每年有夏季、冬季、雨季叁季)」。

  叁自歸:自己叁次表明歸依,參看「歸依」。

  叁妙行:即叁善行,指善的行爲、言語、意念(動機)。

  叁度處:叁種基本的教理。

  叁昧善:熟練于定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。

  叁祭祀:指「祭祀時,國王所成就之八法,大臣成就的四法,以及國王的四援助等叁大類」。

  叁處說:依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(叁處)之所見、所聞、所識、所知而說。

  叁惡行:由身(肢體)口(言語)意(念)叁者所造的惡行。

  叁結使:參看「叁結、「使」。

  叁結斷:斷除「叁結」,參看「叁結」、「結」。(相關詞:「五下分結斷」「貪欲結斷。瞋恚.愚癡結斷」「叁結盡」)

  叁菩提:爲音譯,義譯爲「正覺、等覺」,指解脫的證悟。

  叁意止:叁個憶念依止處;叁念處;叁種情形的反應。

  叁福業:叁類有福報的行爲,即「布施」、「持戒與四無量心(稱爲『平等業』)、七覺支等出世間的修行(稱爲『思惟業』)」。

  叁種學:另譯作「叁學」,即「增上戒學、增上定學、增上慧學」,參看「叁聚」。

  叁樂生:生起樂的叁類,1.梵天、光音天、遍淨天衆生之樂。2.初禅的離生喜樂、第二禅的定生喜樂、第叁禅的離喜之樂。

  下口食:只在臉朝下時吃東西。

  下受生:即「往生到下面的世界;往生到地獄世界」。

  上色金:上等品質的黃金(或金屬物)。

  上座禅:《增壹阿含》譯作「空叁昧」,南傳作「大丈夫住處」,即于任何時刻六根對六境時,不起愛念染著。

  上煩惱:依《相應部四七相應八經》的經文比對,「上煩惱」另譯爲「隨煩惱、小煩惱、隨染、垢穢、染汙、近煩惱」,依菩提比丘長老在其《中部》英譯本注解八六說「上煩惱」在阿含經中有叁種情形,其一,指修定時的瑕疵(缺點;不圓滿),如《中部一二八經》、《中部叁0經》所說。其二,指修毗婆舍那時的瑕疵。其叁,指從貪瞋癡根本煩惱生起的小煩惱,如《中部七經》所說。《阿毗昙心論》所說的「上煩惱今當說:無慚亦無愧,睡悔及與悭,嫉掉眠煩盛,故設上煩惱,此八事說上煩惱諸使是煩惱。」即是第叁種。(相關詞「種種上煩惱心法」「粗上煩惱」)

  上稣息:即「最上的安息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到達最上的安息」,這是專指阿羅漢聖者,參看「稣息」。

  叉摩經:「叉摩」應爲「差摩」,指《雜阿含一○叁經》。

  口淨行:清淨的、善的說話(言語行爲)。

  大木積:即「大木堆」,「積」爲「聚集」的意思。相當的《增壹阿含經》作「大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只作「大火聚」。

  大仙幢:聖者的旗幟;先知的旗幟。

  大生主:釋尊姨母瞿昙彌名字的義譯。

  大深廁:深又大的糞坑。

  大善利:大利益,參看「善」。

  大醫王:另作「無上醫王」,即「醫生中的大王;醫生中醫術最高明者」,《別譯雜阿含二五四經》作「王師」、「無上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
  屍利沙:爲譯音,即合歡樹。

  屍路偈:《雜藏》內的一部經,與南傳《小部》〈經集

  大品

  第七經〉相當,「偈」讀作「記」,押韻的文體。

  工師女:工匠的女兒。

  工師子:工匠的兒子。

  工浴人:(澡堂之)洗浴師傅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熟練的洗浴師」。

  已思業:「思」後(透過身口意)造業,參看「思」。

  不中風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被風吹日曬所破壞」。

  不幻僞:「幻」、「僞」爲同義…
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4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