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3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(即「六境」),作專注地觀察」,爲「十八意行」之一。此處的「觀」爲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探究」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、「觀色憂住」。(相關詞「若眼見色憂。于彼色處行」「若眼見色,憂于彼色處行」「若眼見色憂,于彼色處行」)

  六诤本:六個起爭執的根本,即「瞋惱、不語(不發露過失)、悭嫉、谄诳、無慚無愧、惡欲邪見」。

  六覺身:「六受身」的另譯,六類感受,即由六根對六境,生起六觸身(六類觸,另譯爲「六更樂身」),六觸身生起六受身,或「六想身」(六類想)、或「六思身」(六類思,參看「思」),「身」這裏作「種類」解,參看「身」。

  分別論:需分別說明的論題,「四記論、四記問」之一,另譯作「分別記論」。

  化樂天:欲界六天之一,能自化五欲之樂的天界衆生,參看「叁界」(file://sg.htm 圖說)

  天人師:天界與人間的老師,爲叁藐叁佛陀的十號(十種稱號)之一。

  天中天:《別譯雜阿含》譯作「梵天中梵天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超越了天神」,這是專對「佛陀」或「阿羅漢」的敬稱。

  天帝釋:另作「帝釋、婆娑婆、娑婆婆」,別名「拘翼,憍屍迦」,爲「叁十叁天」的統領者,爲佛陀天界的二大弟子(另一位爲「大梵天」)之一,已證得「初果」。

  少方便:1.不努力,如「懈怠少方便」。2.小小的努力;不費力,如「少方便須臾盡見」、「以少方便得禅.解脫.叁昧.正受」,參看「方便」。

  少知識:沒有朋友,參看「善知識」。

  心心法:譯義不明,或解讀爲「心,以及屬于心的」,參看「法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心至到:或解讀爲「有心;專心;心擺在這上面;心不旁骛」。

  心念處:另譯爲「自觀心心意止、觀心如心念處、心心觀念住」,即保持在心念上看到心念(的變化),如「知內心有欲、無欲;有瞋、無瞋;有癡、無癡;有穢汙、無穢汙……」,參看「四念住」。

  心淨斷:清淨心(禅定)的勤奮(修習)。

  心意識:在《雜阿含經》經文中經常同時出現,叁者爲同義複詞,相當的南傳經文有時只作「心」,有時也作「心、意、識」。(同義詞「心.意.識」)

  心解脫:指阿羅漢的解脫,或指依定力所得的暫時解脫(煩惱不起),另作「意解脫」,參看「慧解脫」。

  心數法:即「屬于心之類的」,參看「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心連結之法;依于心之事」。

  手呵那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大鼓」。

  支節咒:占蔔手足之相的(咒)術,另作「肢節咒」。

  方口食:只在臉朝東、西、南、北四方時吃東西。

  方便界:活力精進之要素,即「引發行動的活力」。全句爲「有衆生方便界,令諸衆生知作方便耶?」意思是「當有引發行動的活力,衆生則知有行動的活力嗎?」方便,另譯爲「精進」、「勤」,「界」爲「要素」的意思,「作」爲「行動」的意思。

  日一食:每天只用餐一次。

  月譬住:以月亮一直高挂空中照耀衆生,比喻不起執著,又作「月喻經」。

  止息身:另作「身止息」,即「身體(生理)得到甯靜」。(相關詞「身心止息」)

  比丘尼:跟隨佛陀或佛陀弟子出家修學的成年女性,另譯作「苾刍尼」。

  水叁昧:以水爲專注對象(所緣)所成就的定。

  火叁昧:又作「火光叁昧」,以火爲專注對象(所緣)所成就的定,入此種定時,身體能發出火焰。

  牛迹水:牛蹄印在泥土中的凹痕所蓄積的極少量水。

  王之具:全句爲「名曰大醫王者。所應王之具.王之分」,「王之具」解讀爲「(醫)王之所具備」,「王之分」解讀爲「(醫)王之構成要素」(「分」同「支」解),《正聞本》判第一個「王之」爲衍文,而作「大醫王者所應具王之分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世八法:另譯爲「世間八法」,後來的大乘經論也譯作「八風」,即「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」。

  世有底:另譯爲「世間有邊」,世間是有限的,有範圍的,「十四無記」之一。(反義詞「世間無邊」)

  世間想:與「世間」(生死輪回)相應的想。

  世間解:叁藐叁佛陀的十號(十種稱號)之一,原意爲「世間知者」。

  世間覺:1.世間之正覺者。2.(世間是)以感官覺知之世間。

  以瓜刮:「宋本」作「以爪刮」即「(母雞)以其腳爪抓蛋殼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相關詞「若以瓜刮」)

  以珠燧:以珠取火。

  他心智:另作「他心通、他心神通、他心之智、他心智通、知他心隨意說法、占念示現、他心示現」,知道他人現在心裏想什麼的超常能力。

  他世陰:來世的五蘊。

  出世間:1.出離生死輪回的世間,如「于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」。2.在世間之上;優于世間的,如「是聖.出世間」。3.出現于世間,如「相似像法出世間已」。

  出要覺:出離的念頭。

  出意語:解讀爲「虛浮不實的言說」。

  可我意:即「我(所)可意」;合我意的。

  可念色:可愛的色;合意的色,參看「色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可法生:合自己意的生起。

  可厭患:即「是厭、是患」,參看「厭」、「患」。

  可斷法:即「應當舍斷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四天下:古印度地理觀,此世界分成東南西北四大洲,稱爲四天下。

  四句義:四種詞句,或四種足迹,「句」之巴利語有「足或足迹、路、句」等叁種含意。

  四正斷:另譯爲「四正勤、四意斷」,四種正確的勤奮,即「自己已有之善勤奮維護使之增長(修斷),自己未有之善勤奮修習使之生起(隨護斷),自己已有的惡勤奮斷除(斷斷),自己未有的惡勤奮自製使之沒機會生起(律儀斷)」。

  四住處:此處的「住處」解讀爲「基礎」,即「四個(往解脫)的基礎」,內容是「真谛住處、慧住處、施住處、息住處」。「真谛」即「真實;真理(之語)」,應當守護,「慧」應當不放逸,參看「慧」,此處之「施」爲「舍棄(雜染)」的對譯,應當修習使之擴大,「息」爲「寂靜;寂滅」,應當學習養成。

  四典經:即「四吠陀」,梨俱吠陀、沙摩吠陀、夜柔吠陀、阿闼婆吠陀。「闼」讀作「踏」。

  四受證:四種應證知(作證)之法,即「見色受證(色由見而知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生死之事由眼證知」)、身受滅證(受滅由身證得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八解脫由身證」)、念宿命證(宿命通由念證得)、知漏盡證(漏盡由慧證得)」。

  四念住:「四」是指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四個「地方(目標)」,「念」是「深切的注意;專注」,「住」有兩種解讀,若解讀爲「確立;建立」,則是在強調專注的行爲,依此而譯爲「四念住」,即「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」,若解讀爲「基礎;依止處」,則是在強調專注的「地方(目標)」,而後者也譯爲「處」而作「四念處」,即「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」。「四念住」意即「意念清清楚楚地注意在與『身』(身體),或『受』(感受),或『心』(心念,另譯爲『意』),或『法』(心念的對象)相關的目標上,另譯爲「四意止」,參看「念」、「住」。

  四法句:1.四個表達正法的詞句,即「不貪、不瞋、正念(不癡或無癡)、正定」,另譯作「四法足」。2.四個善說法的要素,即「善說、愛說、谛說、法說」,《別亦雜阿含經》作「四句偈、演四句」,內容亦同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善說、依正法而說、令人歡喜之說、依真實而說」。

  四法足:另譯作「四法句」,爲「四個表達正法的詞句」,即「不貪、不瞋、正念、正定」。

  四阿含:四部阿含經,爲第二次結集(佛滅百年內)所集出的經典,即「雜阿含經、中阿含經、長阿含經、增一阿含經」(依成立的先後)。

  四流法:欲流(五欲)、有流(欲有,色有,無色有)、見流(邪見)、無明流(無知與五蓋)。

  四神足:由欲與行的奮力所成就叁摩地之神足(古譯爲「欲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、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、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、成就欲定燒諸行如意足」),由勤(活力)與行的奮力所成就叁摩地之神足(古譯爲「勤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、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、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、成就精進定燒諸行如意足」),由決心與行的奮力所成就叁摩地之神足(古譯爲「心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、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、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、成就心定燒諸行如意足」),由觀與行的奮力所成就叁摩地之神足(古譯爲「觀叁摩地斷行成就神足、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、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、成就觀定燒諸行如意足」),「斷行、滅行」的「斷」與「滅」,或爲「奮力」(古譯爲「勤」)的誤譯。另譯爲「定斷行成就如意足、叁摩地斷行成就如意足、四如意足」,「如意」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。

  四記論:即「決定、分別、诘問、止住」四種問答原則。

  四梵室:即「慈悲喜舍(『舍』另譯作『護』)」,梵天的德行。另譯作「四梵住、梵世法、四梵堂、四等、四等心、四等心具、四無量心」。

  四部衆:另作「四部之衆」,指「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」。

  四援助:四群同意(祭祀)之同伴,即「宮內(後宮)、太子皇子、群臣、將士」。

  四無畏:另譯作「四無所畏」,爲佛(遍正覺者)的四種特有自信,即「一切智、斷盡煩惱、能說一切障礙解脫之道、斷盡苦」,或「已辦、不受胎、離愚暗法、盡苦」。

  四結業:另作「四結行」,四種生起煩惱束縛的行爲,即「殺、盜、淫、妄」。

  四聖種:于1.食、2.衣、3.住安于少欲知足,而4.樂于解脫的修學,又作「四賢聖族」。

  四聖谛:另譯作「四谛」,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(「谛」是「真理」的意思),即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…
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4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