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字典(3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复词,不虚幻;不假。

  不可得:1.得不到;不存在,如「我不可得」。2.涅槃的异名,如「不可得、爱尽、离欲、灭尽、涅槃」。3.表示数量庞大,如「不可得大福之数」。

  不正知:缺乏清楚的辨别理解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不生法:不再生起;不再有下一生。

  不共法:特有之法,如「世间不共法」就是指「出世间法」。

  不死觉:不思惟死亡的恐怖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
  不污戒:守戒而无污点。

  不自往:不在没受邀请下自己前往受食物供养。

  不自高:另译作「不为贡高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为享乐」而食。

  不住尊:不(接受)「住此!尊者」(这样邀请)的受食物供养。

  不作行:不造作;不造业,参看「行」。

  不忍心:不接受,参看「忍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(相关词「不忍心生」)

  不见举:举发不承认犯戒者。

  不来尊:不(接受)「来吧!尊者」(这样邀请)的受食物供养。

  不定聚:可能进入「正定聚」,也可能进入「邪定聚」的可塑凡夫之辈。

  不近欲:不亲近于欲。(相关词「不近恚、不近害、不近色、不近己身」,「五出要界」的修学内容之一。)

  不信施:不以恭敬心布施。

  不故施:不是有意的布施。

  不相在:「相在」的否定,参看「相在」。

  不缺戒:守戒而无瑕疵。

  不动处:1.指「第四禅」,如「住不动处,乃至得三明」,参看「必至不动」。2.在「有福处」(如人天界)与「无福处」(如三恶道)之外的业报往生处,如「因此受报有福处、无福处、不动处」,《增支部六集六三经》只讲到「福处」与「无福处」,没有「不动处」之说,但《相应部十二相应五一经》说「若为善行者,其识往善,若为不善行者,其识往不善,若为不动行者,其识往不动」,相当的《杂阿含二九二经》译作「作诸福行善识生,作诸不福不善行不善识生,作无所有行无所有识生」,参看「无所有行」。

  不动意:指阿罗汉之解脱。

  不执持:应为「不能执持律仪」的简略,参看「律仪」,「执持」为「维持」或「握持」的意思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自制;不律仪」。

  不患乐:全句为「眼亦不患乐。随顺观住乐。觉知不染着乐。」,印顺法师断句为「眼亦不患,乐随顺观住,乐觉知,不染着乐。」似乎比较通顺。

  不净观:以不净(如身体的脓、腐烂的尸体)为心念专注观察对象的修习,另作「修习恶露」。

  不异依:不以他人为归依,另译作「莫归余法」。

  不异洲:不以他人为依靠,另译作「莫然余灯」。

  不疏齿:疏(罕)【足+束】读作「苏」,疏的古字,即「牙齿紧密无缝隙」。

  不终法:「不终」即「永恒不灭」,「法」指「状态;情况」,参看「法」。

  不善根:不善的根源;坏行为的基础,内容是「贪、恚、痴」等「三不善根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类作「贪婪、瞋、痴」。

  不善尊:不(接受)「善哉!尊者」(这样邀请)的受食物供养。

  不善数:不善的之类者。

  不越界:不超出其本分。

  不开意:心中不开朗、不明白,即「迷蒙不了解」。

  不爱乐:即「不欢喜;不喜欢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欢喜」。

  不会论:远离聚众之说。

  不极是:解读为「不这样极端地;不这样非常地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(相关词「不极是不烦热死.不烦热命终」)

  不当犯:即「不应当违反」。

  不落度:或解读为「不放荡」。

  不解意:心中不了解。

  不厌戒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(守戒而)不取着。

  不慢衣:解读为「卑下的衣服」,像「粪扫衣」等代表少欲知足的沙门服。

  不与取:未经允许而取。

  不遣信:不(接受)传话人(邀请)的受食物供养。

  不堕数:全句为「身死不堕数」,即「不再轮回生死」。

  不废禅:即「不荒废禅定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轻视禅定;不放弃禅定」。

  不乐作:(饮酒等使人)不想有所作为(之物)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(榖酒、果酒、酒)放逸处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(果酒,酒精饮料,)以及致醉品使疏忽怠慢之基础」。

  不学问:不勤修学请问。

  不随心:不被自己心(之欲求)所控制。

  不杂戒:守戒(纯净)而无杂色。

  不坏法:属于会破坏分散的,参看「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五天使:以天使的到来表征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罪罚」。

  五比丘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五位成一群的比丘(直译为「五群比丘」)」,为佛陀初转*轮时受教诫的五位、佛教僧团的最初成员、最初的比丘,至于是哪五位,各部经律的记载不同。

  五言道:五种说话的情况,即1.时机对不对,2.真实或虚假,3.柔软或强硬,4.慈悲或瞋恚,5.有意义或无意义。

  五受阴:另译为「五取阴」(「受」,另译为「取」)、「五取蕴」(「阴」,另译为「蕴」)、「五盛阴」,意思是「带着执取的五蕴」,参看「五阴」。

  五纳衣:出家众的衣服的来源,除了施主布施外,就是拾取「道路弃衣、粪扫处衣、河边弃衣、蚁穿破衣、破碎衣」五类,或「火烧衣、水渍衣、鼠咬衣、午嚼衣、奶母弃衣」五类,裁剪其可用的部分,清洗后共纳成衣,所以称为「五纳衣」。而这两种五类衣服为佛陀时代印度人所讳忌而弃置,从一般人不使用的意义来说,等同于「粪扫」,所以也称为「粪扫衣」,另作「补纳衣」、「弊纳衣」。(相关词「着五纳衣」)

  五欲流:相当的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五驶流」(参看「驶流」)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五瀑流;五洪水」,其注解书指这是指「五根之杂染」。

  五善发:适切的举他罪五法,即「实发(依于事实)、时发(在适当的时机举发)、义发(对当事者有益)、和言发(柔软不粗涩)、慈心发(不瞋恚)」。

  五瑞应:另译作「五衰、五死怪、五死瑞应、五瑞应、五未曾有瑞应」,天人命终前的五个现象,即「华冠自萎、衣裳垢坌、腋下流汗、不乐本位、玉女违叛」。

  五节轮:疑为「五趣轮」之误植,即众生轮转于五趣,参看「五趣」。

  五种子:五种能做为植物繁殖的种子,即「根、茎、节、自落、种子」,「节种子」,就是由茎节繁延新株者,「自落种子」,南传经文作「枝种子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切[枝]-种子」,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。

  五仪式:五种佩饰,即「宝剑、伞盖、头冠、柄端镶有珠宝的拂尘、华丽的鞋」。

  五学力:另译为「五力」,即「信力,精进力,惭力(或作「念力」),愧力(或作「定力」),慧力」。

  五断支:五个能保持奋力(精勤)的因素,1.信如来是等正觉者,2.消化正常而少病无病,3.正直不阿不欺不诈,4.对断恶生善活力充沛(勤),5.有观生灭无常的智慧。

  内入处:指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处」,参看「内」、「处」。

  内外身:「内外」指「内」以及「外」,或「内」与「外」之关连者(参看「内」、「外」),「身」指与身体有关的,如「呼吸时身体的动作或触感」、「身体从头到脚的各个部分」、「尸体的变化」等。

  内外空:内空与外空,或从自己关涉外在的空无我,参看「内空」、「外空」。

  内行止:即「行内止」,修学内心(烦恼)的寂止。

  内贪欲:属于「内」的贪欲,参看「内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内识身:另作「内有识身」,依经义,指「六识」所依之「六根(六内处)」,《顺正理论》与《显宗论》均作此解,参看「识身」、「内」。

  六六法:六个项目为一组,共六组,即「六根」的每一根,依「根、境、识、触、受、爱」六事解说,又作「六分别六入处」。

  六更触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六触处」,参看「六触」。

  六见处:六个观察处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六种情况」,依经文,此六个观察处为「五蕴」加上「见、闻、觉、识」(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所见、所闻、所觉(思)、所识、所得、所求、意之所伺」)。

  六念处:另作「六念、六念法门」,即念佛之圣德(念佛)、念法之离诸热恼(念法)、念四双八辈之圣僧(念僧、念众)、念守戒之功德(念戒)、念布施之功德(念施)、念天众之善德(念天)。

  六非道:其他译本作「六损财业、有六事钱财日耗减」,即「六种败家的行为」。

  六思身:这里的「身」指「聚集」,即「六类思」的意思,参看「思」、「身」。

  六界身:另译为「六界聚」,这里的「身」指「聚集」,即「六界之聚集」的意思,参看「六界」、「身」。

  六神通:六种神通,即「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天眼通、漏尽通」,另译为「六通」。

  六舍观:另译为「六舍行」,即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对会使其起平静之所在的境界(即「六境」),作专注地观察」,为「十八意行」之一。此处的「观」为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强语气)的对译,「十分专注地观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「探究」,此处的「舍」为「平静」的意思,参看「观」、「伺」、「舍」、「观色舍住」。(相关词「谓眼见色舍。于彼色处行」「谓眼见色,舍于彼色处行」「谓眼见色舍,于彼色处行」)

  六净本:疑为「六诤本」之误植,参看「六诤本」。

  六喜观:另译为「六喜行」,即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对会使其起喜之所在的境界(即「六境」),作专注地观察」,为「十八意行」之一。此处的「观」为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强语气)的对译,「十分专注地观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「探究」,参看「观」、「伺」、「观色喜住」。(相关词「若眼见色喜。于彼色处行」「若眼见色,喜于彼色处行」「若眼见色喜,于彼色处行」)

  六爱身:六类爱,由六受而生六爱,参看「六六法」。

  六忧观:另译为「六忧行」,即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对会使其起忧之所在的境界…
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4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