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複詞,不虛幻;不假。
不可得:1.得不到;不存在,如「我不可得」。2.涅槃的異名,如「不可得、愛盡、離欲、滅盡、涅槃」。3.表示數量龐大,如「不可得大福之數」。
不正知:缺乏清楚的辨別理解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不生法:不再生起;不再有下一生。
不共法:特有之法,如「世間不共法」就是指「出世間法」。
不死覺:不思惟死亡的恐怖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不汙戒:守戒而無汙點。
不自往:不在沒受邀請下自己前往受食物供養。
不自高:另譯作「不爲貢高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爲享樂」而食。
不住尊:不(接受)「住此!尊者」(這樣邀請)的受食物供養。
不作行:不造作;不造業,參看「行」。
不忍心:不接受,參看「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相關詞「不忍心生」)
不見舉:舉發不承認犯戒者。
不來尊:不(接受)「來吧!尊者」(這樣邀請)的受食物供養。
不定聚:可能進入「正定聚」,也可能進入「邪定聚」的可塑凡夫之輩。
不近欲:不親近于欲。(相關詞「不近恚、不近害、不近色、不近己身」,「五出要界」的修學內容之一。)
不信施:不以恭敬心布施。
不故施:不是有意的布施。
不相在:「相在」的否定,參看「相在」。
不缺戒:守戒而無瑕疵。
不動處:1.指「第四禅」,如「住不動處,乃至得叁明」,參看「必至不動」。2.在「有福處」(如人天界)與「無福處」(如叁惡道)之外的業報往生處,如「因此受報有福處、無福處、不動處」,《增支部六集六叁經》只講到「福處」與「無福處」,沒有「不動處」之說,但《相應部十二相應五一經》說「若爲善行者,其識往善,若爲不善行者,其識往不善,若爲不動行者,其識往不動」,相當的《雜阿含二九二經》譯作「作諸福行善識生,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,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」,參看「無所有行」。
不動意:指阿羅漢之解脫。
不執持:應爲「不能執持律儀」的簡略,參看「律儀」,「執持」爲「維持」或「握持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自製;不律儀」。
不患樂:全句爲「眼亦不患樂。隨順觀住樂。覺知不染著樂。」,印順法師斷句爲「眼亦不患,樂隨順觀住,樂覺知,不染著樂。」似乎比較通順。
不淨觀:以不淨(如身體的膿、腐爛的屍體)爲心念專注觀察對象的修習,另作「修習惡露」。
不異依:不以他人爲歸依,另譯作「莫歸余法」。
不異洲:不以他人爲依靠,另譯作「莫然余燈」。
不疏齒:疏(罕)【足+束】讀作「蘇」,疏的古字,即「牙齒緊密無縫隙」。
不終法:「不終」即「永恒不滅」,「法」指「狀態;情況」,參看「法」。
不善根:不善的根源;壞行爲的基礎,內容是「貪、恚、癡」等「叁不善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類作「貪婪、瞋、癡」。
不善尊:不(接受)「善哉!尊者」(這樣邀請)的受食物供養。
不善數:不善的之類者。
不越界:不超出其本分。
不開意:心中不開朗、不明白,即「迷蒙不了解」。
不愛樂:即「不歡喜;不喜歡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歡喜」。
不會論:遠離聚衆之說。
不極是:解讀爲「不這樣極端地;不這樣非常地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(相關詞「不極是不煩熱死.不煩熱命終」)
不當犯:即「不應當違反」。
不落度:或解讀爲「不放蕩」。
不解意:心中不了解。
不厭戒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(守戒而)不取著。
不慢衣:解讀爲「卑下的衣服」,像「糞掃衣」等代表少欲知足的沙門服。
不與取:未經允許而取。
不遣信:不(接受)傳話人(邀請)的受食物供養。
不墮數:全句爲「身死不墮數」,即「不再輪回生死」。
不廢禅:即「不荒廢禅定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輕視禅定;不放棄禅定」。
不樂作:(飲酒等使人)不想有所作爲(之物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榖酒、果酒、酒)放逸處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(果酒,酒精飲料,)以及致醉品使疏忽怠慢之基礎」。
不學問:不勤修學請問。
不隨心:不被自己心(之欲求)所控製。
不雜戒:守戒(純淨)而無雜色。
不壞法:屬于會破壞分散的,參看「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五天使:以天使的到來表征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罪罰」。
五比丘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五位成一群的比丘(直譯爲「五群比丘」)」,爲佛陀初轉*輪時受教誡的五位、佛教僧團的最初成員、最初的比丘,至于是哪五位,各部經律的記載不同。
五言道:五種說話的情況,即1.時機對不對,2.真實或虛假,3.柔軟或強硬,4.慈悲或瞋恚,5.有意義或無意義。
五受陰:另譯爲「五取陰」(「受」,另譯爲「取」)、「五取蘊」(「陰」,另譯爲「蘊」)、「五盛陰」,意思是「帶著執取的五蘊」,參看「五陰」。
五納衣:出家衆的衣服的來源,除了施主布施外,就是拾取「道路棄衣、糞掃處衣、河邊棄衣、蟻穿破衣、破碎衣」五類,或「火燒衣、水漬衣、鼠咬衣、午嚼衣、奶母棄衣」五類,裁剪其可用的部分,清洗後共納成衣,所以稱爲「五納衣」。而這兩種五類衣服爲佛陀時代印度人所諱忌而棄置,從一般人不使用的意義來說,等同于「糞掃」,所以也稱爲「糞掃衣」,另作「補納衣」、「弊納衣」。(相關詞「著五納衣」)
五欲流:相當的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五駛流」(參看「駛流」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五瀑流;五洪水」,其注解書指這是指「五根之雜染」。
五善發:適切的舉他罪五法,即「實發(依于事實)、時發(在適當的時機舉發)、義發(對當事者有益)、和言發(柔軟不粗澀)、慈心發(不瞋恚)」。
五瑞應:另譯作「五衰、五死怪、五死瑞應、五瑞應、五未曾有瑞應」,天人命終前的五個現象,即「華冠自萎、衣裳垢坌、腋下流汗、不樂本位、玉女違叛」。
五節輪:疑爲「五趣輪」之誤植,即衆生輪轉于五趣,參看「五趣」。
五種子:五種能做爲植物繁殖的種子,即「根、莖、節、自落、種子」,「節種子」,就是由莖節繁延新株者,「自落種子」,南傳經文作「枝種子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切[枝]-種子」,就是落地生根繁延新株者。
五儀式:五種佩飾,即「寶劍、傘蓋、頭冠、柄端鑲有珠寶的拂塵、華麗的鞋」。
五學力:另譯爲「五力」,即「信力,精進力,慚力(或作「念力」),愧力(或作「定力」),慧力」。
五斷支:五個能保持奮力(精勤)的因素,1.信如來是等正覺者,2.消化正常而少病無病,3.正直不阿不欺不詐,4.對斷惡生善活力充沛(勤),5.有觀生滅無常的智慧。
內入處:指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處」,參看「內」、「處」。
內外身:「內外」指「內」以及「外」,或「內」與「外」之關連者(參看「內」、「外」),「身」指與身體有關的,如「呼吸時身體的動作或觸感」、「身體從頭到腳的各個部分」、「屍體的變化」等。
內外空:內空與外空,或從自己關涉外在的空無我,參看「內空」、「外空」。
內行止:即「行內止」,修學內心(煩惱)的寂止。
內貪欲:屬于「內」的貪欲,參看「內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內識身:另作「內有識身」,依經義,指「六識」所依之「六根(六內處)」,《順正理論》與《顯宗論》均作此解,參看「識身」、「內」。
六六法:六個項目爲一組,共六組,即「六根」的每一根,依「根、境、識、觸、受、愛」六事解說,又作「六分別六入處」。
六更觸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六觸處」,參看「六觸」。
六見處:六個觀察處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六種情況」,依經文,此六個觀察處爲「五蘊」加上「見、聞、覺、識」(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所見、所聞、所覺(思)、所識、所得、所求、意之所伺」)。
六念處:另作「六念、六念法門」,即念佛之聖德(念佛)、念法之離諸熱惱(念法)、念四雙八輩之聖僧(念僧、念衆)、念守戒之功德(念戒)、念布施之功德(念施)、念天衆之善德(念天)。
六非道:其他譯本作「六損財業、有六事錢財日耗減」,即「六種敗家的行爲」。
六思身:這裏的「身」指「聚集」,即「六類思」的意思,參看「思」、「身」。
六界身:另譯爲「六界聚」,這裏的「身」指「聚集」,即「六界之聚集」的意思,參看「六界」、「身」。
六神通:六種神通,即「神足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天眼通、漏盡通」,另譯爲「六通」。
六舍觀:另譯爲「六舍行」,即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對會使其起平靜之所在的境界(即「六境」),作專注地觀察」,爲「十八意行」之一。此處的「觀」爲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探究」,此處的「舍」爲「平靜」的意思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、「舍」、「觀色舍住」。(相關詞「謂眼見色舍。于彼色處行」「謂眼見色,舍于彼色處行」「謂眼見色舍,于彼色處行」)
六淨本:疑爲「六诤本」之誤植,參看「六诤本」。
六喜觀:另譯爲「六喜行」,即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對會使其起喜之所在的境界(即「六境」),作專注地觀察」,爲「十八意行」之一。此處的「觀」爲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探究」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、「觀色喜住」。(相關詞「若眼見色喜。于彼色處行」「若眼見色,喜于彼色處行」「若眼見色喜,于彼色處行」)
六愛身:六類愛,由六受而生六愛,參看「六六法」。
六憂觀:另譯爲「六憂行」,即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對會使其起憂之所在的境界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