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一階頭:疑爲「一一街頭」,即「每一條街道的盡頭」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最勝宮殿有一百座尖塔,每一座尖塔各有七座重閣」。
一分一積:解讀爲「一團或一堆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一肉團,一肉堆」。
一切大學:對一切的廣大修學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一切作證:這一切都(屬于)要被親身體證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作證」。
一切知法:這一切都屬于要證知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一切都屬于應遍知的」,參看「法」。
一切欲法:即「所有屬于會生起『欲貪』者」,參看「法」。
一切集法:這一切都屬于有起因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集」、「法」。
一切斷法:這一切都屬于應舍斷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斷」、「法」。
一切識法:解讀爲「這一切都屬于識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,參看「識」、「法」。
一切覺法:這一切都屬于應正覺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一切都屬于應以證智遍知的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法」。
一切魔勢:解讀爲「這一切都(屬于)魔勢力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一切魔器:解讀爲「這一切都(屬于)魔器的」,「魔器」的譯義不明,目前尚無有用的比對資訊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一生補處:菩薩之最高果位者,下一生就能成佛(成就正等正覺者)。
一向是苦:只有苦;純粹是苦;除了苦外沒有其它的了。
一向意念:一直是意念的安住處。
一何駛哉:多麼快啊!
一決我意:除去我所有的疑問。
一鞞羅食:「鞞羅」可能爲「木瓜」的音譯,即「一顆木瓜般的食物」,「鞞」讀作「丙」。
七反成敗:七次成劫與壞劫的時間。
七身非作:全句斷句爲「謂七身,非作,非作所作,非化、非化所化,不殺、不動、堅實。」「七身」(地,水,火,風,樂,苦、命)爲佛陀時代六師外道之一,「迦羅拘陀迦栴延」所領導的這一派之主張,這一派認爲衆生皆由此「七身」(七種元素)所組成,這七種元素永恒存在(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生育,如山頂般的直立不動,如石柱般的直立不動,不被動搖,不變易,任何其一對其他也不會加害」,北傳經文無此段),沒有殺與被殺,屬于「唯物論」與「善惡業報」否定論者,「迦羅拘陀迦栴延」又譯作「迦羅拘陀迦旃延、迦據多迦旃延、腳俱陀迦多演那、婆浮陀伽咤那、羅謂娑迦遮延、波休迦旃、迦旃」。「非作」是「作」的否定,意思是「不是被製造出來的」,「非化」是「化(生)」的否定,意思是「不是化生創造出來的」。(同義詞「此七種身非作」)
七事具足:具備七件事。
七庵羅樹:七棵芒果樹(處),「庵羅樹」又作「庵摩羅樹、庵婆羅樹、庵沒羅樹、奈樹」,名稱與種類的說法紛纭。
乃至億數:譯義不明,字面上的意思是「甚至上億的數目」,但與經文之前文「盡形壽修行梵行」之文義不連貫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終生(修)行完全清淨的梵行,(乃至)一直到臨終時」。
九無學人:九類阿羅漢,即「思法(證入後即自殺以保住成就者)、升進法(能繼續升進至『不動』者)、不動法(堅固不移者)、退法(還會因疾病退失阿羅漢果證者)、不退法、護法(護則不退,不護則退者)、實住法(若無特殊因緣則不會退失也不會升進者)、慧解脫(不具初禅或第四禅定力者,參看『慧解脫』)、俱解脫(具初禅或第四禅定力者,參看『俱解脫』)」。
二十一結:瞋、恚害、睡眠、調戲、疑、怒、忌、惱、疾、憎、無慚、無愧、幻、奸、僞、诤、憍、慢、妒、增上慢、貪。
二十八天:二十八個天界,即「六欲界天、十八色界天、四無色天」,參看「叁界」(圖說)。
二十善品:二十個善的項目;二十個善的一邊,即「八正道」加上「正智」與「正解脫」的「十支道」及其每一支道所生起的善法。
二陰相關:依經文前後文來看,是指「前五受陰與後五受陰之二陰關連」之提問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對五取蘊能有種種欲貪嗎?」參看「五取陰」、「陰陰相關」。(相關詞「有二陰相關耶」)
人心飄疾:指「一般人的心念迅速變化不定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人法當眴:人一定會眨眼,「眴」讀作「眩」,閃著眼以示意,或轉動眼睛的樣子。
人間比丘: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。
入于名色:指「識」進入母胎,形成另一個五蘊。依《雜阿含叁九經》與《雜阿含六四經》「攀緣四識住」的經教,「識」無法離開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而獨存,但《雜阿含經》中並沒詳說死後識如何到來生。合理的譬喻如「尺護蟲」之爬行,即「身體弓起,頭足先離開,待攀到東西後,尾足才離開」,也就是說「識」應有短暫時間跨著前後兩組名色的過渡期。(反譯詞「不入母胎」)
入息念時:即「在專注吸氣時」,參看「出息入息」、「念」。(相關詞「身行休息入息念時」)
入盡正受:疑爲「入晝正受」之訛誤,即「在白天入正受」,參看「正受」。
八十種好:八十個細微的特征,參看「細」。
八大人念:另譯作「八大人覺、八人八念、大人八念、八大人之念、八念」,「念」爲「覺」的異譯,「覺」即「尋」的另譯,「心思(之所在)」的意思,意即「八個解脫聖者的心思(之所在)」,內容爲「少欲知足、在閑居之處、精進、戒成就、叁昧成就、智慧成就、解脫成就、多聞成就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尋」、「念」、「大人」。(相關詞「八念經」)
八尊師法:另作「八敬法」、「尊法」,僧團對比丘尼的規約,1.不論年資德學,比丘尼都應禮敬比丘。2.比丘尼不得于無比丘住處住。3.比丘尼每半月舉行誦戒後,要派代表向比丘報告誦戒情形並請求教誡。4.比丘尼結夏安居舉行自恣大會(舉發過失)後,還要再參加比丘的自恣大會。5.犯尊法(八敬法)者要接受十五天的隔離(別住)然後各向二十清淨的比丘尼、比丘忏悔,稱爲「摩那埵」(出罪)。6.比丘尼在比丘尼僧團請受具足(出家)後,還要再向比丘僧團請受具足,始完成出家的程序。7.不得謗罵比丘(或不得先比丘受供養,或沒有比丘的允許不得發問)。8.不得舉發比丘的過失。
八楞善治:即「(將琉璃珠)磨成八面而且琢磨得很好」,《中部七七經》作「八個刻面,切割完好,清澈、透明」。
八解脫身:八解脫之種類,參看「八解脫」、「身」。
八種音聲:形容佛陀的說話,具有八種特征,即「甚深、毗摩樓簸、入心、可愛、極滿、活瞿、分了、智」,或作「最好聲、易了聲、濡軟聲、和調聲、尊慧聲、不誤聲、深妙聲、不女聲」,解說爲「極好、柔軟、和適、尊慧、不女、不誤、深遠、不竭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流暢、明了、美妙、和雅、充滿、不亂、甚深、廣博」。
力士人間:「力士」音譯爲「末羅、滿羅」,「力士人間」即「末羅」族人的「拘屍那(拘屍那竭)」國,位于恒河中遊北岸。
十一切處:十遍處,即以無量(假想觀)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、空、識」爲專注對象(所緣)的修定。
十二部經:即「十二分教」,佛陀教說的十二種分類,即「修多羅、祇夜、記說、優陀那、伽陀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廣、譬喻、因緣、議論」。
十八意行:又譯作「十八意近行」、「十八受」,即「十八種意之所行;十八種意之作用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十八種意之伺察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十八種心(意)的探究」,另簡爲「十八行」,此處的「行」應爲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經文的說明內容也亦作「觀」,如「觀色喜住、觀色憂住、觀色舍住」。「十八意行」內容爲「于六根的每一根,對會使其起『喜、憂、舍』之所在的境界(即「六境」),作專注地觀察」,即「六喜觀」、「六憂觀」、「六舍觀」之總合(此處之「舍」,爲「平靜」的意思)。後來部派的論書,也將之稱爲「十八意近行、十八意近行受、十八受」。「喜、憂、舍」,相當的《中部一四0經》亦同,但《雜阿含四六0》經作「喜、苦、不苦不樂」,《相應部叁五相應一二九經》作「樂、苦、舍」。
十八愛行:有我(我存在)、欲我(我是這樣的人)、爾我(我正是這樣的人)、有我(我持續常住)、無我(我消散無常)、異我(我不是這樣的人)、當我(我將可能存在)、不當我(我將不存在)、欲我(我將會是這樣的人)、當爾時(我將會正是這樣的人)、當異異我(我將會不是這樣的人)、或欲我(願我將是這樣的人)、或爾我(願我將正是這樣的人)、或異(願我將不是這樣的人)、或然(我將會成爲)、或欲然(我將會成爲這樣的人)、或爾然(我將會這是這樣的人的人)、或異(我將不會這是這樣的人)之觀念。
十六隔子:十六個分隔,即「十六個子地獄」。
十四私施:對十四類出家個人的布施。
十號具足:叁藐叁佛陀的十個稱號,分別代表其十種功德,即「如來、應供、遍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」。
又無智食:或解讀爲「不值得當作智者供養飲食」。
叁十二相:叁十二個明顯的特征,即「足下平滿、足下相輪、手足網缦、手足柔軟、手足指纖、足跟充滿、鹿膊腸(上下傭直)、鈎鎖骨、陰馬藏(陰部隱藏如馬)、手平立垂手過膝、一一孔一毛生、毛生右旋、身黃金色、皮膚細軟、兩肩齊亭充滿圓好、胸有萬字、身長倍人、七處平滿、身長廣等如尼拘盧樹、頰車如師子、胸膺方整如師子、口四十齒、齒方整齊平、齒密無間、齒白鮮明、咽喉清淨所食衆味無不稱適、廣長舌左右舐耳、梵音清徹、眼绀青色、眼如牛王上下俱眴、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、頂有肉髻」。
叁十六刀:十八意行再分出執著與不執著者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叁十六有情行迹」。
叁十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