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『有』之渴愛」,其中『有』爲漢譯「十二緣起」中的「有」,「渴愛」爲漢譯「十二緣起」中的「愛」,《佛說本相猗致經》譯作「從是本因緣。令致有愛」。
所行所緣:在所緣的境界上打轉,稱爲「所行」,「所緣」就是所依的境界;所依的條件。
所作已作:另譯作「所作已辦」,意思是「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」,「所作」是指「所應當完成的;應當作的」。
所作業善:好好地做應當做的事,對學生來說,可以解讀爲好好地學習。
所見識待:譯義不明,尚缺資料比對。
所依退減:「所依」即「所依的因緣」,引申爲「根基」,如植物枝葉花果的「所依」即是其「根」。「退減」即「消退衰減」,引申爲「被破壞了」。
所知不住:不確定,非親身體證者。
所知所見:全句爲「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」,另譯作「世尊所知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『有知有見』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」。
所塞流開:解讀爲「所有的阻礙與閉塞都打開了」。
所說堪忍:認同你所說的。
承淚處滿:眼睫飽滿。
拄杖持傘:另作「拄杖執蓋」,即「拿著手杖與傘」,「傘」音義同「傘」。
拘舍婆提:爲音譯,城名,另譯爲「拘屍婆提城、拘屍城、拘舍婆提城、拘舍『和(罕)【和+心】』(讀作「湖」)堤王城」。
放蕩自恣:縱欲而毫不自製。
于內因內:全句爲「于內因內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」,解讀爲「作以不作于內因內都于欲無方便」,即「對應該作或不應該作的,打從自己內心都沒有意願,也不會努力」。
于此即法:即「就在(上述所說的)這件事上」,參看「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此範圍」。
于利無利:于可以得到益處的地方但卻沒得到益處。
于取解脫:相當于南傳經文的「從不執取而解脫」。
于所取法:在順于取之法上;在所執取的之事或物上,參看「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于空靜處:即「無人而且安靜的地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住于空屋」。
于後前想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來回走中(保持)正知」,「後前」應爲「來回(走)」的對譯。
于食系數:「數」爲「計數」,解讀爲「吃東西時系念著以下幾點」,或「系念著又吃了一餐」。
于意雲何:你怎麼想?
于德無德:于可以修學德行的地方但卻沒有修得德行。
于露地坐:坐在露天處。
明見深達:解讀爲「達深奧處,離無明之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明星出時:黎明時分。
明略智辯:解讀爲「爲聰明的、謀略的、有智慧的、有辯才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賢智的、聰明的、有智慧的」。
服習五欲:另作「受習五欲」,即「習慣受五種欲」,參看「五欲功德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受用諸欲」。
泥塗垩灑:塗上白泥作表層的堅固化處理,「垩「讀作「惡」。
波阇波提:爲音譯,即「生主神」,古印度信仰中的神,「阇」讀作「蛇」。
波羅奈衣:譯義不明,或爲波羅奈地方出産好品質的衣服。
法不異如:正法(緣起、四聖谛)的無例外性。
法不離如:正法(緣起、四聖谛)的無誤差性。
法次法向:依著法、下一個法(次法、隨法)的次序修學實踐(向),又譯爲「法隨法行、向法次法、順法次法」。
法次法說:依著法、下一個法(次法、隨法)合于順序的說,表示所說無誤。
法住法界:參看「法住」、「法界」。
法法成就:每一法都具足;每一件事都完成。
法法自生:每一樣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緣條件具足而生起。
法法自定:每一樣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己一定的因緣條件。
法法自息:每一樣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緣條件盡滅而止息。
法法自滅:每一樣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緣條件消散而滅去。
法法相因:前一法爲後一法的因緣。
法法相息:每一樣事物都有其相克的對治。
法法相益:前一法有助于後一法的達成。
法法相動:又作「法法相亂」,事物之間互相影響,不能單獨存在不受其他者影響。
法法相潤:解讀爲「(前後)每一法相滋潤(支助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法法相類:解讀爲「(前後)每一法相關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法莊嚴經:表達對法恭敬的言語。
法說義說:教導與解析,「法說」作「教導」解,「義說」爲「解析」的意思。
治斷滅止:解讀爲「對治、斷除、滅止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盲龜浮木:譬喻人身難得,恰如百年才浮出海面的盲龜,其頭正好穿入漂流木中的孔一樣難(《雜阿含四○六經》)。
知上如真:解讀爲「如實知上面所說的」,參看「如實知」。
知反複者:知感恩回饋者。
知幻是幻:知道幻術,即是(會施幻術的)幻術師。
知平而舍:維持平衡。
知我見我:這樣知道我(有這樣一位學生)。(同義詞「知我.見我」)
知事奪財:「知事」之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什麼東西都拿的人」。
知彼人異: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形。
知法次法:即「了知法的順序」,參看「法次法向」。(同義詞「知法.次法」「知法、次法」)
知漏盡證:煩惱的盡滅由慧(知;智)證知(作證)。
知覺有報:此處的「覺」爲「受」的另譯,「報」指「業報」(所引生者),「受」的業報(即所引生的結果)爲「愛」(愛爲覺報),此即「十二緣起」中的「受緣愛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緣起法」、「業報」。
知覺勝如:「覺」爲「受」的另譯,「勝如」爲「高下優劣;差別」,即「知道各種感受的差別」,參看「勝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(相關詞「知想勝如」)
知覺滅盡:即「證知受的徹底滅」,「十二緣起」中說「觸緣受」,即「受從觸(另譯爲「更樂」)生」,故說「謂更樂滅。覺便滅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緣起法」、「滅盡」、「更樂」。
空無邊處:另譯作「空處、空處定、空處住、無量空處、無量空入處界、無邊空處、無色空處、空入處、空無量入處界」,以無邊之空間爲意念專注的對象(所緣)所成就的定境。
舍脂缽低:「『缽(罕)【金+本】』低」之義譯爲「丈夫」,即「舍脂(阿修羅王之女)的丈夫」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初不來下:或解讀爲「最初都不出宮殿」。
初中後善:開頭、中間、結尾都是善的,參看「善」。(同義詞「初.中.後善」、「初、中、後善」、「初善.中善.竟善」、「初善.中善.至竟亦善」、「初善.中善.竟亦善」、「初妙.中妙.竟亦妙」「上語亦善.中語亦善.下語亦善」「上語亦善。中語亦善。下語亦善。」「初語亦善。中語亦善。竟語亦善。」)
表現征相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神通表現如是形色」。
迎婦節會:「迎婦」解讀爲「娶妻或取媳」,「節會」解讀爲「節慶集會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金爲珓珞:解讀爲「黃金飾物」,「珓」讀作「叫」,原爲「祭祀用的占蔔用具」,「珞」讀作「落」,「項鏈」類的飾物。(相關詞「金銀珓珞」)
金剛所成:解讀爲「由像鑽石般堅硬不壞之物所組成」,「金剛」即「鑽石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金陛銀蹬:金銀做的腳踏臺階。
金鎗刺足:「槍」同「槍」,讀音亦同,「金槍」應爲金屬物,但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佉陀羅刺」,「佉陀羅」爲一種樹名,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碎石片」,「佉」讀作「區」。
長道驅馳:另作「長夜」,解讀爲「在長遠的生死道上奔走」,參看「長夜」。
阿那含果:又作「第叁果、第叁沙門果、不還果、不退法」,斷「身見、戒禁取、疑、貪、瞋」者,如果不能在當生證得阿羅漢果,則下一生只會往生天界,並在該天界證入涅槃,不會再受生人間。
阿波陀那:爲音譯,義譯爲「譬喻」,經的十二種分類(十二分教)之第十一類,另譯爲「撰錄、證喻經」,成立于部派分化後。
阿若拘鄰:另譯爲「拘磷若」,拘鄰(罕)【陳-東+鄰-阜】爲尊者「憍陳如」的另譯,即已了知四聖谛的尊者憍陳如,「阿若」即「已了知」的意思。
阿毗地獄:另作「阿毗地獄」,即「無間地獄」,參看「無缺大地獄」。
阿惟越致:爲音譯,即「不退轉」,菩薩果位之一。
阿僧祇劫:「阿僧祇」爲古印度一極大或不可數的數目單位,「劫」爲古印度一極長的時間單位。
阿練比丘:另譯爲「阿練若比丘」,即「住在山林裏的比丘」,參看「阿練若」、「比丘」。
阿耨多羅:爲音譯,義譯爲「無上」。
非不有無:即「非不有不無」,比對經文前後,應爲「非有非無」(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)的否定。
非化所化:非創造者所創造。
非生死樂:離生死之樂,即「解脫之樂」。
非此我所:即「此非我所;這不是我的」,參看「非我所」。
非汝所應:不是屬于你們的。(相關詞「若非汝所應」)
非色是我:(五蘊中的)色不是真我,參看「色」、「我」、「五陰」。(同義詞「非色即我」,反義詞「色是我」、「無色是我」)
非作所作:不屬于被製造之類者。
非我所應:不是我應該有的。
非是與用:不是經授與而使用,即「偷盜」。
非神見神:(我)以「非真我」知覺「真我」。
非慈心發:不以慈心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非當來我:即「當來非我」,參看「當來」、「非我」。
非樂長養:「樂的滋養擴大」之否定,引申爲「籠罩于樂中」的否定,「長養」是「滋養使之擴大或生長」的意思。
非趣懷妊:不接近懷孕的女人。
非贊歎處:不是值得稱贊的地方。
信家非家:確信「家」是無法擁有的,從而否定了家(非家),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,成爲無家的修行者,另作「至信舍家」(同義詞「至信.舍家」)。
信根八經:指《雜阿含一八0經》經文「如『無常』。如是『過去無常』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