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『有』之渴爱」,其中『有』为汉译「十二缘起」中的「有」,「渴爱」为汉译「十二缘起」中的「爱」,《佛说本相猗致经》译作「从是本因缘。令致有爱」。
所行所缘:在所缘的境界上打转,称为「所行」,「所缘」就是所依的境界;所依的条件。
所作已作:另译作「所作已办」,意思是「应当完成的都已完成」,「所作」是指「所应当完成的;应当作的」。
所作业善:好好地做应当做的事,对学生来说,可以解读为好好地学习。
所见识待:译义不明,尚缺资料比对。
所依退减:「所依」即「所依的因缘」,引申为「根基」,如植物枝叶花果的「所依」即是其「根」。「退减」即「消退衰减」,引申为「被破坏了」。
所知不住:不确定,非亲身体证者。
所知所见:全句为「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」,另译作「世尊所知见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『有知有见』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」。
所塞流开:解读为「所有的阻碍与闭塞都打开了」。
所说堪忍:认同你所说的。
承泪处满:眼睫饱满。
拄杖持伞:另作「拄杖执盖」,即「拿着手杖与伞」,「伞」音义同「伞」。
拘舍婆提:为音译,城名,另译为「拘尸婆提城、拘尸城、拘舍婆提城、拘舍『和(罕)【和+心】』(读作「湖」)堤王城」。
放荡自恣:纵欲而毫不自制。
于内因内:全句为「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」,解读为「作以不作于内因内都于欲无方便」,即「对应该作或不应该作的,打从自己内心都没有意愿,也不会努力」。
于此即法:即「就在(上述所说的)这件事上」,参看「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在此范围」。
于利无利:于可以得到益处的地方但却没得到益处。
于取解脱:相当于南传经文的「从不执取而解脱」。
于所取法:在顺于取之法上;在所执取的之事或物上,参看「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于空静处:即「无人而且安静的地方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住于空屋」。
于后前想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在来回走中(保持)正知」,「后前」应为「来回(走)」的对译。
于食系数:「数」为「计数」,解读为「吃东西时系念着以下几点」,或「系念着又吃了一餐」。
于意云何:你怎么想?
于德无德:于可以修学德行的地方但却没有修得德行。
于露地坐:坐在露天处。
明见深达:解读为「达深奥处,离无明之见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明星出时:黎明时分。
明略智辩:解读为「为聪明的、谋略的、有智慧的、有辩才的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为贤智的、聪明的、有智慧的」。
服习五欲:另作「受习五欲」,即「习惯受五种欲」,参看「五欲功德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受用诸欲」。
泥涂垩洒:涂上白泥作表层的坚固化处理,「垩「读作「恶」。
波阇波提:为音译,即「生主神」,古印度信仰中的神,「阇」读作「蛇」。
波罗奈衣:译义不明,或为波罗奈地方出产好品质的衣服。
法不异如:正法(缘起、四圣谛)的无例外性。
法不离如:正法(缘起、四圣谛)的无误差性。
法次法向:依着法、下一个法(次法、随法)的次序修学实践(向),又译为「法随法行、向法次法、顺法次法」。
法次法说:依着法、下一个法(次法、随法)合于顺序的说,表示所说无误。
法住法界:参看「法住」、「法界」。
法法成就:每一法都具足;每一件事都完成。
法法自生:每一样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缘条件具足而生起。
法法自定:每一样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己一定的因缘条件。
法法自息:每一样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缘条件尽灭而止息。
法法自灭:每一样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缘条件消散而灭去。
法法相因:前一法为后一法的因缘。
法法相息: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相克的对治。
法法相益:前一法有助于后一法的达成。
法法相动:又作「法法相乱」,事物之间互相影响,不能单独存在不受其他者影响。
法法相润:解读为「(前后)每一法相滋润(支助)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法法相类:解读为「(前后)每一法相关连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法庄严经:表达对法恭敬的言语。
法说义说:教导与解析,「法说」作「教导」解,「义说」为「解析」的意思。
治断灭止:解读为「对治、断除、灭止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盲龟浮木:譬喻人身难得,恰如百年才浮出海面的盲龟,其头正好穿入漂流木中的孔一样难(《杂阿含四○六经》)。
知上如真:解读为「如实知上面所说的」,参看「如实知」。
知反复者:知感恩回馈者。
知幻是幻:知道幻术,即是(会施幻术的)幻术师。
知平而舍:维持平衡。
知我见我:这样知道我(有这样一位学生)。(同义词「知我.见我」)
知事夺财:「知事」之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什么东西都拿的人」。
知彼人异: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形。
知法次法:即「了知法的顺序」,参看「法次法向」。(同义词「知法.次法」「知法、次法」)
知漏尽证:烦恼的尽灭由慧(知;智)证知(作证)。
知觉有报:此处的「觉」为「受」的另译,「报」指「业报」(所引生者),「受」的业报(即所引生的结果)为「爱」(爱为觉报),此即「十二缘起」中的「受缘爱」,参看「觉」、「缘起法」、「业报」。
知觉胜如:「觉」为「受」的另译,「胜如」为「高下优劣;差别」,即「知道各种感受的差别」,参看「胜如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(相关词「知想胜如」)
知觉灭尽:即「证知受的彻底灭」,「十二缘起」中说「触缘受」,即「受从触(另译为「更乐」)生」,故说「谓更乐灭。觉便灭」,参看「觉」、「缘起法」、「灭尽」、「更乐」。
空无边处:另译作「空处、空处定、空处住、无量空处、无量空入处界、无边空处、无色空处、空入处、空无量入处界」,以无边之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(所缘)所成就的定境。
舍脂钵低:「『钵(罕)【金+本】』低」之义译为「丈夫」,即「舍脂(阿修罗王之女)的丈夫」,「钵(罕)【金+本】」读作「玻」。
初不来下:或解读为「最初都不出宫殿」。
初中后善:开头、中间、结尾都是善的,参看「善」。(同义词「初.中.后善」、「初、中、后善」、「初善.中善.竟善」、「初善.中善.至竟亦善」、「初善.中善.竟亦善」、「初妙.中妙.竟亦妙」「上语亦善.中语亦善.下语亦善」「上语亦善。中语亦善。下语亦善。」「初语亦善。中语亦善。竟语亦善。」)
表现征相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以神通表现如是形色」。
迎妇节会:「迎妇」解读为「娶妻或取媳」,「节会」解读为「节庆集会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金为珓珞:解读为「黄金饰物」,「珓」读作「叫」,原为「祭祀用的占卜用具」,「珞」读作「落」,「项链」类的饰物。(相关词「金银珓珞」)
金刚所成:解读为「由像钻石般坚硬不坏之物所组成」,「金刚」即「钻石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
金陛银蹬:金银做的脚踏台阶。
金鎗刺足:「槍」同「枪」,读音亦同,「金槍」应为金属物,但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佉陀罗刺」,「佉陀罗」为一种树名,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碎石片」,「佉」读作「区」。
长道驱驰:另作「长夜」,解读为「在长远的生死道上奔走」,参看「长夜」。
阿那含果:又作「第三果、第三沙门果、不还果、不退法」,断「身见、戒禁取、疑、贪、瞋」者,如果不能在当生证得阿罗汉果,则下一生只会往生天界,并在该天界证入涅槃,不会再受生人间。
阿波陀那:为音译,义译为「譬喻」,经的十二种分类(十二分教)之第十一类,另译为「撰录、证喻经」,成立于部派分化后。
阿若拘邻:另译为「拘磷若」,拘邻(罕)【陈-东+邻-阜】为尊者「憍陈如」的另译,即已了知四圣谛的尊者憍陈如,「阿若」即「已了知」的意思。
阿毗地狱:另作「阿毗地狱」,即「无间地狱」,参看「无缺大地狱」。
阿惟越致:为音译,即「不退转」,菩萨果位之一。
阿僧祇劫:「阿僧祇」为古印度一极大或不可数的数目单位,「劫」为古印度一极长的时间单位。
阿练比丘:另译为「阿练若比丘」,即「住在山林里的比丘」,参看「阿练若」、「比丘」。
阿耨多罗:为音译,义译为「无上」。
非不有无:即「非不有不无」,比对经文前后,应为「非有非无」(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)的否定。
非化所化:非创造者所创造。
非生死乐:离生死之乐,即「解脱之乐」。
非此我所:即「此非我所;这不是我的」,参看「非我所」。
非汝所应:不是属于你们的。(相关词「若非汝所应」)
非色是我:(五蕴中的)色不是真我,参看「色」、「我」、「五阴」。(同义词「非色即我」,反义词「色是我」、「无色是我」)
非作所作:不属于被制造之类者。
非我所应:不是我应该有的。
非是与用:不是经授与而使用,即「偷盗」。
非神见神:(我)以「非真我」知觉「真我」。
非慈心发:不以慈心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。
非当来我:即「当来非我」,参看「当来」、「非我」。
非乐长养:「乐的滋养扩大」之否定,引申为「笼罩于乐中」的否定,「长养」是「滋养使之扩大或生长」的意思。
非趣怀妊:不接近怀孕的女人。
非赞叹处:不是值得称赞的地方。
信家非家:确信「家」是无法拥有的,从而否定了家(非家),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,成为无家的修行者,另作「至信舍家」(同义词「至信.舍家」)。
信根八经:指《杂阿含一八0经》经文「如『无常』。如是『过去无常』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