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至处道:即「(众生)往生一切诸趣之路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一切行力具:具有大力者,指佛陀。
一切行无常: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恒存在,为佛法的「三法印」之一。(同义词「诸行无常」)
一切见不忍:即「对任何见解都不接受」,相当的难传经文作「我的论点与见解是:什么也不接受」,参看「忍」。(相关词「我一切见不忍」)
一切身行息:呼吸的宁静沉细,「身行」指「呼吸」,另译作「身行休息、止身行」。
一切所欲备:所有想要的事。
一切法无我: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没有「实有、不变、独存」的成分,参看「法」、「非我」,为佛法的「三法印」之一。(同义词「诸法无我」)
一切相映障:义译不明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佛为天人师,于诸物中胜」。
一切虚业法:解读为「这一切都属于要消散的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这一切都属于要消散的」,参看「法」。
一生二生者:全句为「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杀害」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伤害胎生及卵生」。
一向与炯然:「然」同燃,指六根对六境,一直都是不合意者,如被大火烧着一般地煎熬。
一时见一切:在同一时间见一切。
一时知一切:在同一时间知一切。
一象与象等:(成年的)大象都一样的,比喻象王与佛陀独处的心是一样的。
七十七种智:证知缘起法每一前后支的顺、逆关系,如1.「无明缘行」2.「无明灭则行灭」3.过去的「无明缘行」4.未来的「无明缘行」5.过去的「无明灭则行灭」6.未来的「无明灭则行灭」7.以及此种智(法住智)也会灭去,十二支有十一个前后关系,每一个前后关系都有七种情况,共七十七种智。
七万二千食:三万六千日(昼夜),每日二餐,共七万二千餐,「食」为「用餐」的意思。
九众生居处:另译作「九有情居、九众生居、九居、九止」,众生居住的九个地方,欲界的「人与天」算一处,色界的「梵天、光音天、遍净天、无想天」四处,无色界的「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」四处。
二成等正道:二位成为修习正觉者,参看「正觉」。
二于彼勤行:二位在那里精勤修行。
二流不显现:「二流」,或作「二漏」,指「名、色」。
二俱生净信:对有业、有报二者有坚定的自信与信心。
二俱非当生:「二」解读为指「我」与「我所」,「俱」是指「我」与「我所」二者,「非」指「我与我所」的否定,即「无我与无我所」,「当」是指「将来」,参看「当」,「生」解读为「生起(恐惧)」,全句为「(凡夫除畏惧无我、无我所外,还对)将来之非『我与我所』二者起畏惧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那将非有,那将非我所」。
人表林野际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林野、旷野」,「人表」的译意不明。
入如其像定:入「知他心所想」之定。
入定意三昧:又作「正受定意三昧」,「定意」或可理解为「定心」,与「三昧」为同义词。
入觉想地住:导入保持惯习的往生处,「觉想」解读为「惯习」,「地」解读为「往生处」。
十六种祭具:另作「十六祀具、十六祭具」,即「十六种资助祭祀的条件」,指国王所成就之八法,大臣成就的四法,以及国王的四援助等三大类十六法。
又复差别者:又,还有差别(不一样)的……。
三十七品道:四念住+四正断+四神足+五根+五力+七觉支+八圣道,参看各项内容。(同义词「三十七道品」)
三十六爱行:依于「内」(自身)的十八种由渴爱而来的伺察,加上依于「外」(自身以外)的十八种由渴爱而来的伺察,参看「十八爱行」。
三劫中不空: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现,「大仙人尊」指的是「佛」,「不空」指「有佛的出现」。
三夜悉通达:「宋本」作「三处悉通达」,「夜」疑为「处」之讹误。
三昧方便善: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解读为「熟练于定之所缘」,参看「三昧」、「善」。
三界无极尊:三界众生中之最尊上者,指「佛陀」。
三恶不善念:即指「欲念、恚念、害念等三种恶(不善)念」。(相关词「离欲恶不善法」「离欲.恶不善法」「离欲、恶不善法」)
三藐三佛陀: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三耶三佛」,简为「三佛」,义译为「完全的;圆满的解脱者」、「正等觉者」、「遍正觉者」、「等正觉者」,为无师自悟证得解脱,而又具足十力能说法广教化众生者,常略称为「佛」、「佛陀」。
三藐三菩提:为音译,义译为「完全的;圆满的解脱证悟」,特指「遍正觉者」的证悟。
三转十二行:另作「三转十二说」,佛陀初转*轮三次解说四圣谛。(图说)
上流般涅槃:五类第三果圣者之一,此类圣者先往生低阶色界天,然后再到色究竟天(阿迦腻咤天,色界之顶)后,才能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,故另作「上流阿迦尼咤、上流色究竟、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」。
上断上苦行:最高的苦行断最重的苦。(相关词「若有中断.中苦行」「若有下断.下苦行」)
久近如眠觉:犹如刚睡醒一样都还能记得。
大王斋行施:大王!你应举行祭祀。
大会常延请:为布施大会常礼请供养的对象。
子俱是相属:有了儿子则是有了属于自己的(家族延续)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子名为羇靽(牵绊)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儿子是所说的嗣续」。(相关词「俱相属亦无」)
已洗诸非小:解读为「已洗去所有的邪恶与杂染」。
已得静正住:异译本《佛说古来世时经》作「洗除结众垢」,解读为「已彻底地保持在平静与清净中」,参看「正」、「住」,依异译本,「静」应解读为「平静与清净」,或直接等同「净」。
不了可憎行:指「苦行」。
不中住恶声:不要陷在别人恶言批评(的自责与惊恐)中。
不付老子财:财物不托寄给老人保管。
不用相离生:不与你离别。
不在现胜事:不在乎当前(我)所提供给他们的胜事,「胜事」是上好之事,指的就是优渥的名闻利养。
不行他所受:义译不明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不奸他妇女」,不邪淫(不正当的性关系)的意思。
不免于驱驰:当听法者接受时则受欢迎,不接受时则被排斥。
不更受胞胎:不再有下一生。
不求而不舍:没有向人乞求,别人也没有施舍给你。
不求无满意:不求无满足;不贪得无厌。
不受不恐怖:依经义解读为「心知不执取而不起恐惧」。
不受而恐怖:不执着而恐惧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讹误的可能性低,有解说为此处的不执着是「发现没有可以执取」而起恐惧。
不直十六分:比不上其十六分之一。
不知如真法:不知如实之法,参看「如实知」、「如实」,相当的南传将文作「不熟练善人法」,「善人」另译作「善士、正士、真人」,参看「真人」。
不为不喜坏:解读为「不被不欢喜所破坏扰乱」,相当的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不乐所不乱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不为傍人闻:疑为「不为傍人间」,不被别人所挑拨离间;另作「不为他沮坏」。
不苦不乐食:即「不苦不乐食觉」,生起执着的不苦不乐感受。
不计乐相属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在乐中思量想象(有我),不从乐去思量想象(有我)」,「思量想象」也隐含有「执着」的意思,参看「计」。(同义词「不计乐.相乐」)
不值真知识:不曾见过(遇到过)圣者。
不时不移动:非暂时的,为不动的。
不能去皮肤:或解读为「不能除去杂染的沾染」。
不能得其间:不能找到他的弱点而下手攻击或加害。
不动心解脱:1.不动摇而坚固的解脱;贪、瞋、痴空的「空心解脱」,另译作「无诤」,参看《空之探究》第二二页。2.第四禅亦名为「不动」,参看「必至不动」。
不得者不食:得不到食物时,无法用餐。
不舍念不念:或解读为「不挂念不能舍下之事」。
不通一切人:解读为「不准许其它人进入」。
不复转还有:不再有生死轮回,此处的「有」,指「十二缘起」的「有」支,意即「不受后有」。
不当十六分:比不上十六分之一。
不闻此于彼:不将在此处听到的带到彼处去散播。
不诳度彼岸:不能骗过要度彼岸(解脱)者。
不堕恶趣法:另译为「决定不堕恶趣」,即「不往生不好的众生类之情况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参看「恶趣」、「法」。「堕」原为「掉落」的意思,这里指「往生到更差的地方」。
不调御圣法:未受圣者法训练的。
不禅婆罗门:不在山林中禅思的婆罗门,又称为「人间婆罗门」。
不怀妊家食:不向孕妇或孕妇家乞食。
云何过去世:为「过去世云何」的倒装句,意思是「在过去生是怎么样?」
云何德流闻:怎样才是于德行有名望。
五人取于垢:五盖像令人着于污垢一样。
五人于眠觉:五戒(或说「五根」)使人从愚痴中清醒,参看「五戒」、「五根」。
五人于觉眠:五盖令人于该清醒的时候浑沌愚痴,「眠」作「浑沌愚痴」解。
五节相续轮:译义不明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
五熟解脱想:能成就解脱的五种想,即「无常想、无常苦想、苦无我想、不净恶露想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」。
今悉已惠汝:现在都奉还给你。
内行常自乖:解读为「自己的行为(内行)常常背离(比丘的行为规范)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六入缘更乐:另译为「缘六处触、缘六处触、六处缘触」,参看「六处」、「缘」、「触」、「更乐」、「缘起法」。
化作一行百:将一个变化成一百个。
心正善解脱:参看「心善解脱」、「正」。(反义词「不正善心解脱」)
心行息觉知:「息」指「平息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宁静」,参看「心行觉知」、「心行」。
心息渡有河:止息心中的烦恼,渡过有情轮回生存的生死之河,「有河」指「轮回生死的河流」,「有」的原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