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作「从心的不把持而…...」。
内身身观念住:参看「内」、「身身观念住」,另作「观内身如身」、「内身身观住」、「内身身观系心住」。
分别自决意解:解读为「分析、确认、了解其意涵」,或对应相当的南传经文之「思索、寻、意向」。
心不忘念解脱:全句为「离欲解脱.离恚解脱.远离解脱.爱尽解脱.诸取解脱.心不忘念解脱。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倾心于出离、倾心于独居、倾心于不加害、倾心于渴爱的灭尽、倾心于执取的灭尽、倾心于无痴」,参看「解脱」、「远离」。
心不欲得好家:无心享用得到好家的果报,「好家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好的饮食与衣物」。
心恼故众生恼:全句为「心恼故众生恼,心净故众生净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从心的污染,众生成为污染;从心的明净,众生成为清净」。
心乐正住解脱:内心安乐,正确地保持在解脱。
止观和合俱行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止、观均匀结合而修」。
比丘尼所说偈:《杂藏》的部类之一,与南传《小部》〈长老尼偈〉相当。
比丘边际究竟:「边际究竟」另译作「究竟边际」,到达彻底尽头(目标)的比丘,参看「比丘」、「边际」、「究竟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世间有者无有:疑为原文的直译,中文化后应为「世间不是恒常的」,「有者」指的是「实有主义的常见」,「无有」就是「没有」,表示「不是」的意思。(同义词「若世间有者无有」)
世间我常无常:解读为「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间,那是部分恒常不变,部分无常的」。(相关词「世间我常.世间我无常.世间我常无常.世间我非常非无常」)
世间无者不有:疑为原文的直译,中文化后应为「世间不是断灭的」,「无者」指的是「虚无主义的断见」,「不有」是「有」的否定,「不是」的意思。(同义词「若世间无者不有」)
以他相占他意:以他展现出来的征相而知他的心意,「占」为「了知」;「了知他人心中所想」的意思。
以非其境界故:因为不在他(能经验)领域里的缘故。
可供养不供养:解读为「应供养的却不供养」。
可与道不与道:即「应让路的却不让路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四大广演之义:由四处听来的佛说,不应轻易的相信或不信,应以「修多罗(契经)、律、阿毗昙(或作『阿毗昙』,或作『法』)」为根据审定判断,另作「四大教法」。
尼干陀若提子:人名,另译为「尼揵陀若提子、大雄、耆那、尼揵子」,六师外道之一,主张以苦行烧掉业,业耗尽得解脱,被称为「耆那教主」。
本所经娱乐觉:思惟(回忆)过去愉快的事,《数忆昔所更事》作「数忆昔所更事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未生怨鞞提子:即指「阿阇世王」,「鞞」读作「丙」。
生因生习生本:生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处的「习」为「集」的另译,参看「习法」。
生有故老死有:当出生存在了,老死就会生成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参看「有」。
生缘故老死有:以生为条件而老死生成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生缘老死;以生为条件而老死」,参看「缘」、「有」。
亦非余人所应:也不是属于其他人的。
亦莫面前称誉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要当面公然地说尖锐的话」。
吉祥相应诸见:全句为「吉祥相应诸见杂苦杂毒杂烦热杂懊恼」,即「与诸邪见相连结,间杂着苦、毒害、烦热、懊恼的祝福与祈祷」。
名色集则心集:直接意思是「名色生起,则心(识)生起」,即十二缘起的「识缘名色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如上叉摩经说:如上面《差摩经》所说,「叉摩」疑为「差摩」的另译,即《杂阿含一0三经》的差摩比丘。
如来死后有无:另作「如来终不终、有如是他命无如是他命、有无他世死」,《大智度论》作「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」,南传的注解解解说此处「如来」指「有情」,不指佛陀,即有情死后,「如来」(从前生到后世的不变主体,参看「如来」)存在与不存在并存。
如来见法真实:全句为「如来见法真实如,住无所得、无所施设。」此句疑为误译,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为「不确知如来(指真我)为真实、确实的」。
如来知思想生:此处的「思想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寻(思惟)」,参看「寻」。
如来真说见耶:即「见如来真说耶?」「如来真说」的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这个(五蕴)由食(滋养物)集起」。
如所相着睡眠:「相」通「想」,即「着睡眠如是所想;着于睡眠这样的想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陷入任何睡眠之想」。
如是知如是见:即「如是知、见」,解读为「知道这样,了解到这样」,「见」指「看见、了解」的意思,「知见」为同义复词。
如是现法后报:全句为「如是现法后报。身恶行断。」断句为「如是,现法、后报身恶行断。」参看「现法」,「后报」即「(会在)后世(来世)受报」,「身恶行」即「有关肢体行动的恶劣行为,包括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」。
成就第一调伏:解读为「具备最高的调伏」,参看「调伏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有因有习有本:存在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处的「习」为「集」的另译,参看「习法」。
有有漏心解脱:另译为「有漏心便得解脱」、「有漏心得解脱」,即「心从有情生命的存在之烦恼解脱」,参看「有」。
有舍无量更乐:全句为「有舍无量更乐、若干更乐」,此处的「舍」为「平静的」的意思,「更乐」为「触」的另译,此处的「若干」为「种种」的意思,全句解读为「由无量触、种种触而生起的平静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种种性的平静,依于种种性」。
有习有助有具:另译作「说习说助」、「习,助,具」、「为根本,为众具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助伴与资助;支撑与辅助」,另参看「有习」。(同义词「有习.有助」、「说习.说助」、「习.助.具」)
有无食解脱者:「无食解脱」解读为「解除无污染的束缚」,指「无色俱行」的无色界,参看「食」、「解脱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有精神上的解脱」,指「关于无色界的解脱」。
有漏从思惟断:烦恼从修习七觉支断除。
朽塔不可污色:另作「朽塔不可污色、杇塔不可复圬、故塔不可污」,已剥落败坏的塔壁无法涂上颜色美化。
此三支随正业:即「随正业之这三支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这三法(正见、正精进、正念)来回环绕着正业」。
此内身共有识:即「自己的有识之身」。
此事亦不可论:这件事也不必然一定是这样。
自方便断燕坐:随自己的便利(懈怠)而中断了独坐禅修。
自行正受而得:此处的「自行」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想」,即「以想(进入之)正受而获得」。
自知不受后有:另译作「不受后有、不更受有、不复更受有、尽诸有结、有结已解」,即「知道自己不再有来生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再有这一生(轮回)的状态了」。
自疑己身何谓:全句为「自疑己身何谓?云何是也?」意即「(内心混乱而)怀疑『自己(现在)存在吗?不存在吗?我是什么?」此处的「云何」是「什么」的意思,参看「云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何法有故生有:当什么存在了,出生就会生成?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参看「法」、「有」。
何法缘故生有:以什么为条件而出生生成呢?相当的南传经文省略,推断应是「何缘而生?」,参看「法」、「缘」、「有」。
我本几了几失:我过去几乎了失了,「了失」解读为「完全失去;陷入绝境;迷失了」,隐喻因为恶而陷入恶报的绝境。
我何因过去世:我过去世是怎样的?「何因」是「如何;怎么」的意思。
沙门之沙门数:沙门中最杰出的沙门,参看「沙门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在沙门中的沙门」。(相关词「婆罗门之婆罗门数」)
言语非亲似亲:在言语上像亲友的敌人。
身有患心有患:身理上有苦患(疾病),连带地使心理上也生起苦患。
身作证成就游:另作「身作证具足住、自作证成就游」,即「进入并保持亲身体证」,参看「作证」、「成就游」、「具足住」。(相关词「具足身作证」)
依于欲而断爱:依着对正法的欲求而精进修学,断除渴爱证得解脱。(同义词「依欲而断爱、依欲离欲、依欲断爱)
具亲近善知识:「具」是「具足;完成」的意思,参看「具」,「习善知识」。
受因受习受本:执取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处的「习」为「集」的另译,「受」为「执取」的另译,参看「习法」。
受如是所可受:或解读为「受持这可受持的」。
受随身比思惟:依该经前后经文之比对,「受随身」应如《元朝刻印本》作「随受」,「比」解读为「类比、摹拟」,解读为「也随着受类推作思惟观察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(相关词「随身比思惟」「随心比思惟」「随法比思惟」)
和合欲乐之过:解读为「结合欲乐的过失」,即「过着染浊欲乐生活的过失」,南传无相当的经文。
宗重知识比丘:「宗重」解读为「值得宗重」,「知识」解读读「善知识;对自己的修行有助益者」,相当的南经文作「值得尊敬的比丘们」。
定分相续转变:解读为「必定前后相续;必定继续生死流转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彼亦如是不易:解读为「对该句也牢记而不变」,此处的「易」为「改变」的意思。
彼亦灭法见耶:即「见彼亦灭法耶?」即「(因缘所生的)『那个』,也会随因缘所灭吗?」『那个』相当的南传经文指「由食(滋养物)集起的五蕴」。
彼名色缘识生:以那名色为条件而识生成;识的存在,是以那名色为条件的。(同义词「名色识因」)
彼相今尽自取:全句为「先所夸说能伏彼相,今尽自取。」解读为「先前自夸能打败对方,令对方战栗流汗的样子,现在都发生在你自己身上,就如同自己取回一样」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