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5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作「從心的不把持而…...」。

  內身身觀念住:參看「內」、「身身觀念住」,另作「觀內身如身」、「內身身觀住」、「內身身觀系心住」。

  分別自決意解:解讀爲「分析、確認、了解其意涵」,或對應相當的南傳經文之「思索、尋、意向」。

  心不忘念解脫:全句爲「離欲解脫.離恚解脫.遠離解脫.愛盡解脫.諸取解脫.心不忘念解脫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傾心于出離、傾心于獨居、傾心于不加害、傾心于渴愛的滅盡、傾心于執取的滅盡、傾心于無癡」,參看「解脫」、「遠離」。

  心不欲得好家:無心享用得到好家的果報,「好家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好的飲食與衣物」。

  心惱故衆生惱:全句爲「心惱故衆生惱,心淨故衆生淨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從心的汙染,衆生成爲汙染;從心的明淨,衆生成爲清淨」。

  心樂正住解脫:內心安樂,正確地保持在解脫。

  止觀和合俱行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止、觀均勻結合而修」。

  比丘尼所說偈:《雜藏》的部類之一,與南傳《小部》〈長老尼偈〉相當。

  比丘邊際究竟:「邊際究竟」另譯作「究竟邊際」,到達徹底盡頭(目標)的比丘,參看「比丘」、「邊際」、「究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世間有者無有:疑爲原文的直譯,中文化後應爲「世間不是恒常的」,「有者」指的是「實有主義的常見」,「無有」就是「沒有」,表示「不是」的意思。(同義詞「若世間有者無有」)

  世間我常無常:解讀爲「彼是我者彼即是世間,那是部分恒常不變,部分無常的」。(相關詞「世間我常.世間我無常.世間我常無常.世間我非常非無常」)

  世間無者不有:疑爲原文的直譯,中文化後應爲「世間不是斷滅的」,「無者」指的是「虛無主義的斷見」,「不有」是「有」的否定,「不是」的意思。(同義詞「若世間無者不有」)

  以他相占他意:以他展現出來的征相而知他的心意,「占」爲「了知」;「了知他人心中所想」的意思。

  以非其境界故:因爲不在他(能經驗)領域裏的緣故。

  可供養不供養:解讀爲「應供養的卻不供養」。

  可與道不與道:即「應讓路的卻不讓路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四大廣演之義:由四處聽來的佛說,不應輕易的相信或不信,應以「修多羅(契經)、律、阿毗昙(或作『阿毗昙』,或作『法』)」爲根據審定判斷,另作「四大教法」。

  尼幹陀若提子:人名,另譯爲「尼揵陀若提子、大雄、耆那、尼揵子」,六師外道之一,主張以苦行燒掉業,業耗盡得解脫,被稱爲「耆那教主」。

  本所經娛樂覺:思惟(回憶)過去愉快的事,《數憶昔所更事》作「數憶昔所更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未生怨鞞提子:即指「阿阇世王」,「鞞」讀作「丙」。

  生因生習生本:生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處的「習」爲「集」的另譯,參看「習法」。

  生有故老死有:當出生存在了,老死就會生成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有」。

  生緣故老死有:以生爲條件而老死生成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生緣老死;以生爲條件而老死」,參看「緣」、「有」。

  亦非余人所應:也不是屬于其他人的。

  亦莫面前稱譽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要當面公然地說尖銳的話」。

  吉祥相應諸見:全句爲「吉祥相應諸見雜苦雜毒雜煩熱雜懊惱」,即「與諸邪見相連結,間雜著苦、毒害、煩熱、懊惱的祝福與祈禱」。

  名色集則心集:直接意思是「名色生起,則心(識)生起」,即十二緣起的「識緣名色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如上叉摩經說:如上面《差摩經》所說,「叉摩」疑爲「差摩」的另譯,即《雜阿含一0叁經》的差摩比丘。

  如來死後有無:另作「如來終不終、有如是他命無如是他命、有無他世死」,《大智度論》作「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」,南傳的注解解解說此處「如來」指「有情」,不指佛陀,即有情死後,「如來」(從前生到後世的不變主體,參看「如來」)存在與不存在並存。

  如來見法真實:全句爲「如來見法真實如,住無所得、無所施設。」此句疑爲誤譯,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爲「不確知如來(指真我)爲真實、確實的」。

  如來知思想生:此處的「思想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尋(思惟)」,參看「尋」。

  如來真說見耶:即「見如來真說耶?」「如來真說」的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個(五蘊)由食(滋養物)集起」。

  如所相著睡眠:「相」通「想」,即「著睡眠如是所想;著于睡眠這樣的想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陷入任何睡眠之想」。

  如是知如是見:即「如是知、見」,解讀爲「知道這樣,了解到這樣」,「見」指「看見、了解」的意思,「知見」爲同義複詞。

  如是現法後報:全句爲「如是現法後報。身惡行斷。」斷句爲「如是,現法、後報身惡行斷。」參看「現法」,「後報」即「(會在)後世(來世)受報」,「身惡行」即「有關肢體行動的惡劣行爲,包括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」。

  成就第一調伏:解讀爲「具備最高的調伏」,參看「調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有因有習有本:存在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處的「習」爲「集」的另譯,參看「習法」。

  有有漏心解脫:另譯爲「有漏心便得解脫」、「有漏心得解脫」,即「心從有情生命的存在之煩惱解脫」,參看「有」。

  有舍無量更樂:全句爲「有舍無量更樂、若幹更樂」,此處的「舍」爲「平靜的」的意思,「更樂」爲「觸」的另譯,此處的「若幹」爲「種種」的意思,全句解讀爲「由無量觸、種種觸而生起的平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種種性的平靜,依于種種性」。

  有習有助有具:另譯作「說習說助」、「習,助,具」、「爲根本,爲衆具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助伴與資助;支撐與輔助」,另參看「有習」。(同義詞「有習.有助」、「說習.說助」、「習.助.具」)

  有無食解脫者:「無食解脫」解讀爲「解除無汙染的束縛」,指「無色俱行」的無色界,參看「食」、「解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精神上的解脫」,指「關于無色界的解脫」。

  有漏從思惟斷:煩惱從修習七覺支斷除。

  朽塔不可汙色:另作「朽塔不可汙色、杇塔不可複圬、故塔不可汙」,已剝落敗壞的塔壁無法塗上顔色美化。

  此叁支隨正業:即「隨正業之這叁支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叁法(正見、正精進、正念)來回環繞著正業」。

  此內身共有識:即「自己的有識之身」。

  此事亦不可論:這件事也不必然一定是這樣。

  自方便斷燕坐:隨自己的便利(懈怠)而中斷了獨坐禅修。

  自行正受而得:此處的「自行」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想」,即「以想(進入之)正受而獲得」。

  自知不受後有:另譯作「不受後有、不更受有、不複更受有、盡諸有結、有結已解」,即「知道自己不再有來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再有這一生(輪回)的狀態了」。

  自疑己身何謂:全句爲「自疑己身何謂?雲何是也?」意即「(內心混亂而)懷疑『自己(現在)存在嗎?不存在嗎?我是什麼?」此處的「雲何」是「什麼」的意思,參看「雲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何法有故生有:當什麼存在了,出生就會生成?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法」、「有」。

  何法緣故生有:以什麼爲條件而出生生成呢?相當的南傳經文省略,推斷應是「何緣而生?」,參看「法」、「緣」、「有」。

  我本幾了幾失:我過去幾乎了失了,「了失」解讀爲「完全失去;陷入絕境;迷失了」,隱喻因爲惡而陷入惡報的絕境。

  我何因過去世:我過去世是怎樣的?「何因」是「如何;怎麼」的意思。

  沙門之沙門數:沙門中最傑出的沙門,參看「沙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沙門中的沙門」。(相關詞「婆羅門之婆羅門數」)

  言語非親似親:在言語上像親友的敵人。

  身有患心有患:身理上有苦患(疾病),連帶地使心理上也生起苦患。

  身作證成就遊:另作「身作證具足住、自作證成就遊」,即「進入並保持親身體證」,參看「作證」、「成就遊」、「具足住」。(相關詞「具足身作證」)

  依于欲而斷愛:依著對正法的欲求而精進修學,斷除渴愛證得解脫。(同義詞「依欲而斷愛、依欲離欲、依欲斷愛)

  具親近善知識:「具」是「具足;完成」的意思,參看「具」,「習善知識」。

  受因受習受本:執取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處的「習」爲「集」的另譯,「受」爲「執取」的另譯,參看「習法」。

  受如是所可受:或解讀爲「受持這可受持的」。

  受隨身比思惟:依該經前後經文之比對,「受隨身」應如《元朝刻印本》作「隨受」,「比」解讀爲「類比、摹擬」,解讀爲「也隨著受類推作思惟觀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相關詞「隨身比思惟」「隨心比思惟」「隨法比思惟」)

  和合欲樂之過:解讀爲「結合欲樂的過失」,即「過著染濁欲樂生活的過失」,南傳無相當的經文。

  宗重知識比丘:「宗重」解讀爲「值得宗重」,「知識」解讀讀「善知識;對自己的修行有助益者」,相當的南經文作「值得尊敬的比丘們」。

  定分相續轉變:解讀爲「必定前後相續;必定繼續生死流轉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彼亦如是不易:解讀爲「對該句也牢記而不變」,此處的「易」爲「改變」的意思。

  彼亦滅法見耶:即「見彼亦滅法耶?」即「(因緣所生的)『那個』,也會隨因緣所滅嗎?」『那個』相當的南傳經文指「由食(滋養物)集起的五蘊」。

  彼名色緣識生:以那名色爲條件而識生成;識的存在,是以那名色爲條件的。(同義詞「名色識因」)

  彼相今盡自取:全句爲「先所誇說能伏彼相,今盡自取。」解讀爲「先前自誇能打敗對方,令對方戰栗流汗的樣子,現在都發生在你自己身上,就如同自己取回一樣」…
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