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当的南传经文作「(修)定」,参看「三摩提」。
无量心三昧:以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为专注对象(所缘),扩充至无量所成就的定,又称为「四无量心三昧、无量三昧」。
无量心解脱:1.全句为「无量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」,断句为「无量,心解脱、慧解脱如实知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以无量心,如实知心解脱、慧解脱」,此处的「无量」,指「无量心」,也就是「四无量心;无量心三昧」,若依「无量心三昧」如实了知「贪、瞋、痴」三者都是「有量的」,而断尽「贪、瞋、痴」成就解脱,就称为「无量,心解脱、慧解脱如实知」。2.等同「无量心三昧」,参看「无量心三昧」,此时的「心解脱」即指「定」,参看「心解脱」。(同义词「无量心解脱.慧解脱如实知」)
无量生共会:生起无量地想和你见面的心。
无量自有光:指「识(心)」的极光净,与《增支部》的「心极光净,客尘所染」的思想相同。但其中「光」的另一个意思是「舍断」,若依此解,则意思是「(识灭)为无量一切之灭」。
无量善解脱:断句为「内修无量,善解脱」,或「内修、无量、善解脱(,观察生灭)」,「内修」解读为「内心(持续地保持这样的)修持」,「无量」解读为「广大无量(而不随来自六境的冲击起波动)」,「善解脱」解读为「完全不受束缚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(内)心仍保持着不被其杂染,稳固,泰然(,随观其衰灭;仔细观察其消散。「其」指「来自六境的冲击」)」。(同义词「内修无量善解脱」)
无漏心解脱:不起诸烦恼而心得解脱,参看「漏」、「心解脱」。
无热无瑕隙:没有热恼,没有瑕疵,「隙(罕)【郗-巾+ㄙ】」音意同「隙」。
无泽大地狱:八热地狱(八大地狱)之一,相当于「阿鼻地狱」(义译为「无间地狱」),此地狱众生受苦无间断。
无碍心解脱:不可动摇的心解脱。
无觉少观定:即「具备『觉已停止』与『观已减弱』的定」,通常指「将近入第二禅」,参看「觉」、「观」、「第二禅」、「定」。
无觉无观定:另译作「无觉无观三昧」,即「具备『觉』与『观』均以停止的定」,通常指「第二禅」,参看「觉」、「观」、「第二禅」、「定」。
犹车因釭运:就如同车由(轮与)车轴而能运行一样,「釭」读作「刚」或「工」,车轮中心的金属圈,用以穿轴。
犹罗诃爱法:就像阿罗汉之爱惜于正法。
发家乞求法:译义不明,或解读为「到每一家行乞食」。
童蒙汝何知:像不懂事小孩的你知道什么!「童蒙」指「未被启蒙的小孩;未读书的小孩」。
等正觉无减:无减,即「无减知」,指世尊的无量智慧。
给我等使令:留给我们差遣使用。
善受持诵已:解读为「充分地记住背诵后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,参看「善」、「受持」。
善业以先礼:善业(音译为「须菩提」)是第一位礼见者。
善摄诸觉想:全句为「如龟善方便,以壳自藏六,比丘习禅思,善摄诸觉想。其心无所依,他莫能恐怖,是则自隐密,无能诽谤者。」意思是「比丘修学收敛自己的心思,就如同乌龟将头足尾收入壳一样。他的心(于渴爱与邪见)无所执着,别人不能令他恐惧,不能毁谤他(后两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他的烦恼彻底地止息了(染欲般涅槃),他不会斥责、屈辱别人」)。
庵罗摩罗屑:译义不明,缺乏资料比对,可能是某种植物果实或种子磨成的粉末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诃比丘发露:被责备的比丘(以)举发他人过错(转移焦点),「诃」读作「喝」。
诃比丘轻慢:被责备的比丘对责备者态度轻慢,「诃」读作「喝」。
诃梨长者经:即《杂阿含五五四经》。
象斋与马斋:象祭(以象为祭品)与马祭(以马为祭品),此处的「斋」指的是「祭祀」。
超渡之胜名:「超渡」为「超越;渡过;脱离」的意思,「胜名」解读为「优胜者的名字;优秀的名字」。
超越五和合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战胜五执着」,注解书《显扬心义》解说「五执着」指「贪、瞋、痴、慢、见」。
集灭味患离:参看「集」、「灭」、「味」、「患」、「离」。(同义词「集、灭、味、患、离」「集.灭.味.患.离」)
须臾不究竟:少部分(弟子)未达其所修学的最高境界,「须臾」多作「片刻」解,但此处可能作「少许」解,一如《五分律》「犹不能报须臾之恩」的用法。
感财利供养:感动他人使之供养生活之必须。
爱受当来有:全句为「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」,断句为「爱受当来有、乐欲共俱,求彼彼有」,「受」为「取」的另译,「执取」的意思。全句另译为「当来有爱,贪喜俱、彼彼乐着」,即「导致(众生)再生、伴随喜贪、到处喜欢的渴爱」。
爱受摄相应:另作「爱爱摄相应」,爱人的与被爱的人相应,即「彼此都有爱意;两情相悦下」才共行淫(当以共和合)。
爱乐有齐限:「齐限」的原意为「范围」,此处指「施与同等的爱与乐」。
慎莫营造立:千万不要去做(无关修行的)营建工作。
新诸受不生:不激起新的(饥饿)感受,另译为「未起苦觉令不起、新病不生、新者不生、不起新病」。
烦恼生欢喜:全句为「烦恼生欢喜,喜亦生烦恼」,相当的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欢喜即烦恼,烦恼即欢喜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欢喜者有痛苦的生起,痛苦者有欢喜的生起」(「痛苦」另可译为「不幸」)。
当取自心相:即「应当把握自己心中的相」,「自己心中的相」指「自己老师所教导禅修时心中应专注的所缘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当受菩萨别:当记说为菩萨。
当起增上欲:应当提起加强的意愿,参看「增上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应当作努力;应当努力(修学)」。
当预建立洲:当建立自己的功德以为依靠,「洲」作「依靠」解。
当与我贯针:全句为「诸世间得道阿罗汉当与我贯针」,意思是「世间人(谁来)为我(这个)得道阿罗汉穿针,以植福田」。
当护意恶行:应当舍除由心意所引发的恶行,即「舍除贪瞋痴」,「护」为「舍」的另译。
当观令久住:这样观察他,持续对他处罚纠正。
当观令早灭:这样观察他,很快地结束对他的处罚纠正。
禀无比大师:禀承无与伦比的大师,「禀(罕)【禀-禾+示】音义同「禀」。
经劳诸梵行:「经劳」的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敬礼同梵行者」,参看「梵行」。
圣所称不称:为圣者所称赞或不称赞。
解脱念安住:解读为「安住于解脱之想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
解脱知见身:参看「解脱知见」、「身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解脱知见蕴」,参看「蕴」。
解脱清净断:清净解脱的勤奋(修习)。
试三昧神力: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由观与行的奋力所成就三摩地之神足」。
道迹不住者:修行方法不明确的。
道迹断智净:(修)解脱道断苦之智而得清净。
过去四种说:全句为「过去四种说,厌离及解脱,二种说因缘,味亦复二种」,为前十经关键词之「摄颂」,参看「无常及苦空」、「祇夜」。
顿施非渐施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慎重而非随意的施予」。
诜陀迦旃延:比丘名字,佛陀为他说什么是「真实禅」,什么是「强良禅」。
僧伽婆尸沙:为音译,译义为「僧残」,出家众犯戒的处分之一。此字为「僧伽、最初、最后」的复合词,意思是犯此类罪者,「最初」要自己向「僧伽」大众报告(发露),然后接受与僧团隔离六夜的观察处分(称为「别住」,音译为「摩那埵」),其间不得再犯戒,如果再犯,则隔离日重新计算(称为「本日治」)。待隔离处罚结束「后」,还要在二十位没有犯戒(清净)的僧团大众前忏悔,经他们核可后结案(出罪)。
厌恶诸有趣:此处的「有」为十二缘起中的「有支」,指生命存在之蓄势,此处的「趣」指「众生的分类」,参看「有」、「趣」。
境界七善法:以七善法为行为的范围(亲近处)。南传注解书以「信、惭、愧、闻、精进、专注(念)、慧」为七善法。
寿暖及诸识:人若失去「寿、暖、识」三件事,就成了被舍弃的物质(色),即成为「尸体」。「寿」另译为「命根」,参看「命根」,「暖」指「体温」,「诸识」指「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」等「六识」。(同义词「寿、暖及诸识」、「寿暖及与识」、「寿、暖及与识」)
宁住不能答:犹豫而回答不出来。
实思五百思:确实能同时了知五百人之内心所想。
满具常弃乐:或作「满具常安乐」,常常充满安乐。
尔所苦不尽:有多少苦还没灭尽。
种戒取身触:解读为「烙下戒取的成见」,参看「戒禁取」、「身触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种我见身触:解读为「烙下我见的」,参看「我见」、「身触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种施设诸行:以此描述各种情形,此处「施设」作「描述」解,参看「施设」。
精勤举心灭:即「精勤举心灭(已生之恶法)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精进、活力、尽心、激励、奋力(断除)」。
精勤举心断:决心勤奋努力,「断」为「勤奋、奋力」(另译为「勤」)的意思。
闻彼心彼欲:解读为「知道他的心,他的欲念」。(同义词「闻彼心.彼欲」)
与眼优婆私:有眼光的优婆夷。
说我系着使:即「被有我的烦恼潜在趋势所束缚」,参看「我慢使系着」。
说奇特矜举:译义不明,或断句为「说奇特,矜举」,解读为「说一些(邪见)奇特之事,自夸自举」。
说缘自觉知:另译为「说缘自觉、缘自觉知、缘自觉悟」,即「(世尊说的法是听法者)自己就能体证的」,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「法」的定型句,「缘自觉知」应是「智者自证」的对译,「说」是指「世尊的说法」。
轻蛇无士女:对蛇掉以轻心的无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