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5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修)定」,參看「叁摩提」。

  無量心叁昧:以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爲專注對象(所緣),擴充至無量所成就的定,又稱爲「四無量心叁昧、無量叁昧」。

  無量心解脫:1.全句爲「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」,斷句爲「無量,心解脫、慧解脫如實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無量心,如實知心解脫、慧解脫」,此處的「無量」,指「無量心」,也就是「四無量心;無量心叁昧」,若依「無量心叁昧」如實了知「貪、瞋、癡」叁者都是「有量的」,而斷盡「貪、瞋、癡」成就解脫,就稱爲「無量,心解脫、慧解脫如實知」。2.等同「無量心叁昧」,參看「無量心叁昧」,此時的「心解脫」即指「定」,參看「心解脫」。(同義詞「無量心解脫.慧解脫如實知」)

  無量生共會:生起無量地想和你見面的心。

  無量自有光:指「識(心)」的極光淨,與《增支部》的「心極光淨,客塵所染」的思想相同。但其中「光」的另一個意思是「舍斷」,若依此解,則意思是「(識滅)爲無量一切之滅」。

  無量善解脫:斷句爲「內修無量,善解脫」,或「內修、無量、善解脫(,觀察生滅)」,「內修」解讀爲「內心(持續地保持這樣的)修持」,「無量」解讀爲「廣大無量(而不隨來自六境的沖擊起波動)」,「善解脫」解讀爲「完全不受束縛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內)心仍保持著不被其雜染,穩固,泰然(,隨觀其衰滅;仔細觀察其消散。「其」指「來自六境的沖擊」)」。(同義詞「內修無量善解脫」)

  無漏心解脫:不起諸煩惱而心得解脫,參看「漏」、「心解脫」。

  無熱無瑕隙:沒有熱惱,沒有瑕疵,「隙(罕)【郗-巾+ㄙ】」音意同「隙」。

  無澤大地獄:八熱地獄(八大地獄)之一,相當于「阿鼻地獄」(義譯爲「無間地獄」),此地獄衆生受苦無間斷。

  無礙心解脫:不可動搖的心解脫。

  無覺少觀定:即「具備『覺已停止』與『觀已減弱』的定」,通常指「將近入第二禅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觀」、「第二禅」、「定」。

  無覺無觀定:另譯作「無覺無觀叁昧」,即「具備『覺』與『觀』均以停止的定」,通常指「第二禅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觀」、「第二禅」、「定」。

  猶車因釭運:就如同車由(輪與)車軸而能運行一樣,「釭」讀作「剛」或「工」,車輪中心的金屬圈,用以穿軸。

  猶羅诃愛法:就像阿羅漢之愛惜于正法。

  發家乞求法:譯義不明,或解讀爲「到每一家行乞食」。

  童蒙汝何知:像不懂事小孩的你知道什麼!「童蒙」指「未被啓蒙的小孩;未讀書的小孩」。

  等正覺無減:無減,即「無減知」,指世尊的無量智慧。

  給我等使令:留給我們差遣使用。

  善受持誦已:解讀爲「充分地記住背誦後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,參看「善」、「受持」。

  善業以先禮:善業(音譯爲「須菩提」)是第一位禮見者。

  善攝諸覺想:全句爲「如龜善方便,以殼自藏六,比丘習禅思,善攝諸覺想。其心無所依,他莫能恐怖,是則自隱密,無能誹謗者。」意思是「比丘修學收斂自己的心思,就如同烏龜將頭足尾收入殼一樣。他的心(于渴愛與邪見)無所執著,別人不能令他恐懼,不能毀謗他(後兩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他的煩惱徹底地止息了(染欲般涅槃),他不會斥責、屈辱別人」)。

  庵羅摩羅屑:譯義不明,缺乏資料比對,可能是某種植物果實或種子磨成的粉末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诃比丘發露:被責備的比丘(以)舉發他人過錯(轉移焦點),「诃」讀作「喝」。

  诃比丘輕慢:被責備的比丘對責備者態度輕慢,「诃」讀作「喝」。

  诃梨長者經:即《雜阿含五五四經》。

  象齋與馬齋:象祭(以象爲祭品)與馬祭(以馬爲祭品),此處的「齋」指的是「祭祀」。

  超渡之勝名:「超渡」爲「超越;渡過;脫離」的意思,「勝名」解讀爲「優勝者的名字;優秀的名字」。

  超越五和合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戰勝五執著」,注解書《顯揚心義》解說「五執著」指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見」。

  集滅味患離:參看「集」、「滅」、「味」、「患」、「離」。(同義詞「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」「集.滅.味.患.離」)

  須臾不究竟:少部分(弟子)未達其所修學的最高境界,「須臾」多作「片刻」解,但此處可能作「少許」解,一如《五分律》「猶不能報須臾之恩」的用法。

  感財利供養:感動他人使之供養生活之必須。

  愛受當來有:全句爲「愛受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」,斷句爲「愛受當來有、樂欲共俱,求彼彼有」,「受」爲「取」的另譯,「執取」的意思。全句另譯爲「當來有愛,貪喜俱、彼彼樂著」,即「導致(衆生)再生、伴隨喜貪、到處喜歡的渴愛」。

  愛受攝相應:另作「愛愛攝相應」,愛人的與被愛的人相應,即「彼此都有愛意;兩情相悅下」才共行淫(當以共和合)。

  愛樂有齊限:「齊限」的原意爲「範圍」,此處指「施與同等的愛與樂」。

  慎莫營造立:千萬不要去做(無關修行的)營建工作。

  新諸受不生:不激起新的(饑餓)感受,另譯爲「未起苦覺令不起、新病不生、新者不生、不起新病」。

  煩惱生歡喜:全句爲「煩惱生歡喜,喜亦生煩惱」,相當的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歡喜即煩惱,煩惱即歡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歡喜者有痛苦的生起,痛苦者有歡喜的生起」(「痛苦」另可譯爲「不幸」)。

  當取自心相:即「應當把握自己心中的相」,「自己心中的相」指「自己老師所教導禅修時心中應專注的所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當受菩薩別:當記說爲菩薩。

  當起增上欲:應當提起加強的意願,參看「增上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應當作努力;應當努力(修學)」。

  當預建立洲:當建立自己的功德以爲依靠,「洲」作「依靠」解。

  當與我貫針:全句爲「諸世間得道阿羅漢當與我貫針」,意思是「世間人(誰來)爲我(這個)得道阿羅漢穿針,以植福田」。

  當護意惡行:應當舍除由心意所引發的惡行,即「舍除貪瞋癡」,「護」爲「舍」的另譯。

  當觀令久住:這樣觀察他,持續對他處罰糾正。

  當觀令早滅:這樣觀察他,很快地結束對他的處罰糾正。

  禀無比大師:禀承無與倫比的大師,「禀(罕)【禀-禾+示】音義同「禀」。

  經勞諸梵行:「經勞」的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敬禮同梵行者」,參看「梵行」。

  聖所稱不稱:爲聖者所稱贊或不稱贊。

  解脫念安住:解讀爲「安住于解脫之想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解脫知見身:參看「解脫知見」、「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解脫知見蘊」,參看「蘊」。

  解脫清淨斷:清淨解脫的勤奮(修習)。

  試叁昧神力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由觀與行的奮力所成就叁摩地之神足」。

  道迹不住者:修行方法不明確的。

  道迹斷智淨:(修)解脫道斷苦之智而得清淨。

  過去四種說:全句爲「過去四種說,厭離及解脫,二種說因緣,味亦複二種」,爲前十經關鍵詞之「攝頌」,參看「無常及苦空」、「祇夜」。

  頓施非漸施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慎重而非隨意的施予」。

  诜陀迦旃延:比丘名字,佛陀爲他說什麼是「真實禅」,什麼是「強良禅」。

  僧伽婆屍沙:爲音譯,譯義爲「僧殘」,出家衆犯戒的處分之一。此字爲「僧伽、最初、最後」的複合詞,意思是犯此類罪者,「最初」要自己向「僧伽」大衆報告(發露),然後接受與僧團隔離六夜的觀察處分(稱爲「別住」,音譯爲「摩那埵」),其間不得再犯戒,如果再犯,則隔離日重新計算(稱爲「本日治」)。待隔離處罰結束「後」,還要在二十位沒有犯戒(清淨)的僧團大衆前忏悔,經他們核可後結案(出罪)。

  厭惡諸有趣:此處的「有」爲十二緣起中的「有支」,指生命存在之蓄勢,此處的「趣」指「衆生的分類」,參看「有」、「趣」。

  境界七善法:以七善法爲行爲的範圍(親近處)。南傳注解書以「信、慚、愧、聞、精進、專注(念)、慧」爲七善法。

  壽暖及諸識:人若失去「壽、暖、識」叁件事,就成了被舍棄的物質(色),即成爲「屍體」。「壽」另譯爲「命根」,參看「命根」,「暖」指「體溫」,「諸識」指「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」等「六識」。(同義詞「壽、暖及諸識」、「壽暖及與識」、「壽、暖及與識」)

  甯住不能答:猶豫而回答不出來。

  實思五百思:確實能同時了知五百人之內心所想。

  滿具常棄樂:或作「滿具常安樂」,常常充滿安樂。

  爾所苦不盡:有多少苦還沒滅盡。

  種戒取身觸:解讀爲「烙下戒取的成見」,參看「戒禁取」、「身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種我見身觸:解讀爲「烙下我見的」,參看「我見」、「身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種施設諸行:以此描述各種情形,此處「施設」作「描述」解,參看「施設」。

  精勤舉心滅:即「精勤舉心滅(已生之惡法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精進、活力、盡心、激勵、奮力(斷除)」。

  精勤舉心斷:決心勤奮努力,「斷」爲「勤奮、奮力」(另譯爲「勤」)的意思。

  聞彼心彼欲:解讀爲「知道他的心,他的欲念」。(同義詞「聞彼心.彼欲」)

  與眼優婆私:有眼光的優婆夷。

  說我系著使:即「被有我的煩惱潛在趨勢所束縛」,參看「我慢使系著」。

  說奇特矜舉:譯義不明,或斷句爲「說奇特,矜舉」,解讀爲「說一些(邪見)奇特之事,自誇自舉」。

  說緣自覺知:另譯爲「說緣自覺、緣自覺知、緣自覺悟」,即「(世尊說的法是聽法者)自己就能體證的」,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形容世尊所說之「法」的定型句,「緣自覺知」應是「智者自證」的對譯,「說」是指「世尊的說法」。

  輕蛇無士女:對蛇掉以輕心的無…
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