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住」。(相关词「随集法观法住,随灭法观法住,随集、灭法观法住」)
头陀十二法行:另作「十二头陀行、十二头陀支、十二头陀」,「头陀」为音译,义译为「遣除、修治」,是有关于衣、食、住之刻苦持行,内容计十二项,1.有关衣服的二项,即「着粪扫衣(垃圾堆捡来的)、只持有三件衣服」。2.有饮食的五项,即「常乞食(不受他请)、次第乞食(不择贫富家)、日中一食(只吃午餐)、节量食、午后不得饮浆食」。3.有关住处的五项,即「住郊外林中、住坟场、住树下、露地而坐、只坐不卧」。(相关词「行头陀法」)
应从根本治者:「根本治」即「本至日」,犯僧残罪者在隔离处分(摩那埵)中又犯僧残罪时,则隔离天数要重新归零计算。
举器行澡水竟:收好(用餐的)器皿,以及洗手后。
薄贱故不称彼:因为(其行为)低贱,所以不称赞他。
秽污眼耳知法:眼耳(所)知(之)污秽法。
秽污恶不善法:行为骯脏、恶劣、不好的现象或状态,「秽污、恶、不善」为同义复词,另参看「善」、「法」。
旧萦发婆罗门:从前是将头发盘卷于头顶这一派的婆罗门,「旧」表示「从前;跟随佛陀出家以前」,参看「萦发」、「婆罗门」。
离受生色像宝:不接受黄金之宝物,参看「生色宝」。
愿不非时见佛:(尊者阿难)请求不在不适当的时间见佛。
竞胜论义福利:解读为「从(谁的)论理较好(的辩论)中获益」,「竞胜」解读为「竞争;比赛谁较为殊胜」,「论义」解读为「说理;论理」,「福利」另作「福力」,解读为「益处;利益」。
觉因觉习觉本:感受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处的「觉」为「受」的另译,「习」为「集」的另译,参看「习法」。
一切身行息入息:另译作「止身行息入」,参看「一切身行息」、「入息」。(相关词「学止身行息入」「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」)
七善人所往至处:即「七种善人的往生处」,「七种善人」指「七类证阿那含果者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七种人之往生处」。
不犯世怖与不怖:不侵犯强者或弱者。
不由于他而自知:不必由他人的教导而自己了知。
不住善相应舍者:「不保持着与平静好好契合的人(或情况)」,参看「住」、「善」、「舍」、「相应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身体宁静(古译为「轻安」)不躁,心入定(古译为「等引」)、一境的」。
不受两壁中间食:不在两面墙壁中间饮食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在门槛中间饮食」。
不与善知识从事:不跟随善知识做;不跟随善知识学习。
内外身身观念住:参看「内」、「外」、「内外身」、「身身观念住」,另作「内外身身观」。
内外法法观念住:参看「内」、「外」、「内外身」、「法法观念住」。(相关词「外法念住」)
心乐法受如实知:另译为「以乐受智力」、「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」,「心」疑为「以」的讹误,「乐」疑为「业」的讹误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如实了知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业与果报遵循的环境与因」。
以弟子别而别我:别(罕)【卄+别】读作「别」,种植的意思,或解读为「像教弟子一样教导我」。
以道迹知见清净:以(修解脱)道的智与见而得清净。
令三受形世间转:宋、元、明版本作「令三受于世间转」,即「使得『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』等三受存在于世间」表示「仍在生死流转中」。
令无伺求得其便:使魔王不能窥探破坏得逞。
末伽梨瞿舍梨子:人名,另译为「末迦利瞿舍梨子、末迦梨瞿舍利子、末迦利憍舍梨、摩息迦利瞿舍利子、瞿耶楼」,六师外道之一,主张一切皆是命定,苦乐于轮回中不增不减,轮回的时间尽了自然得解脱,被称为「邪命外道」。
生如实无间等观:参看「如实」、「无间等」、「观」,此处的「观」应相当于巴利语的「随观;随看」,「看到了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凝视」。
因所说善习得义:因为这样说能使人了知其义。
如本见息道骸骨:「息道骸骨」指「墓地里的尸体遗骸」,参看「息止道」。「本见」指「原来所见;之前所见」。按:修不净观时,需先到墓地观看尸体,记住其不净的模样,然后回去取相作观,故说「本见」。
有名假赁至华鬘:另作「有名雇债至华鬘亲、有名雇赁至华鬘亲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以花鬘打扮的女子」,表示已经订婚的女子。
有因有缘世间集:世间的起源与生起是有其因缘条件的,参看「因」、「缘」、「集」。(反义词「有因有缘世间灭」)
有因有缘集世间:有因缘条件使世间起源与生起,参看「因」、「缘」、「集」。(反义词「有因有缘灭世间」)
有似趣涅槃道迹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适合而有益于到达涅槃之道」。
有身灭正受而得:此处的「有身灭」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只作「灭」,即「以灭(进入之)正受而获得」,参看「灭界」。
有法一义种种味:一种意义而有不同的文句,参看「味」。
有无食无食念者:「无食无食念」解读为「比无污染更无污染的心念」,指「第二禅」的境界,参看「食」、「念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喜」,指「解脱贪瞋痴而生起之喜」。
有无食无食舍者:「无食无食舍」解读为「比无污染更无污染的平静」,指「第四禅」的境界,参看「食」、「舍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平静」,指「解脱贪瞋痴而生起之平静」。
有无食无食乐者:「无食无食乐」解读为「比无污染更无污染的乐」,指「第三禅」的境界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乐」,指「解脱贪瞋痴而生起喜悦之乐」。
有业报而无作者:只有业报的展现,而没有永恒不变的造业者(作者)与受报者,参看「业报」。
有贤道而有贤观:有贤善的通道而作贤善的观察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贤善的隧道」。
有秽污眼耳知法:解读为「眼耳知有秽污法」,即「由眼见、耳听而得知的秽污之事」(同义词「有秽污眼.耳知法」)
何由过去世有耶:由什么理由知道我过去世存在呢?
何法有故老死有:当什么存在了,老死就会生成?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参看「法」、「有」。
何法缘故老死有:以什么为条件而老死生成呢?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何缘而老死?」,参看「法」、「缘」、「有」。
忌讳吉庆见所系:解读为「执取禁忌、吉祥之禁戒的见解所束缚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决定正向三菩提:另作「必定正趣三菩提」,参看「决定」、「正向」、「等趣」、「三菩提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决定、到正觉彼岸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命运已固定,以开化(正觉)为其到达地」。
彼不施设有无穷:不说他们还有生死轮回(的无穷)。
彼彼真实三昧相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已生起贤善的定相」。按「三昧相」即「定相」,即入定时的所缘相,参看「所行所缘」。
于如法有十诘责:对它有十种如法的责难。
于彼为信为不信:即「对此可能相信,可能不相信」,《别译杂阿含一二八经》作「汝或时信。或不信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这里,你可能有困惑,可能有疑惑」。
于苦大乐更乐想:将苦当成乐触;以痛苦为快乐。
波罗提木叉律仪:参看「波罗提木叉」、「律仪」。
知事非亲似如亲:「知事」之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拿走全部的人,是像朋友的敌人」。
非非有无他世死:非「死后非有无他世」,参看「如来死后非有非无」。
为以世险故作道:为了逃避世俗环境险恶的缘故而(出家)修道。
为法主为导为覆:另译作「法根、法眼、法依」,「是眼、是智、是义、是法、法主、法将」,「世尊为法主,法由世尊」,指法以世尊为根源,以世尊为导引,以世尊为依归。(同义词「法主.为导.为覆」)
相违反论议福利:解读为「从(持)相反(论调)的论理中获益」,「论义」解读为「说理;论理」,「福利」另作「福力」,解读为「益处;利益」。
苦生时生灭时灭:只有苦的生起与灭去,其中没有永恒我的存在。
若有一切尽普正:译义不明,或解读为「(如来)完全了知世间的一切正理」。
若无调戏则无想:另译作「若无思者则无有念」,即「没有掉举,则没有想」,参看「调戏」、「掉悔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没有戏论,就没寻」,参看「戏论」、「寻」。(同义词「若无思者。则无有念」)
若边傍种子村神:译义不明,或解读为「(葛藤)种子旁边的其他树神」。
迦罗拘陀迦栴延:人名,另译为「婆浮陀伽旃延、波复迦旃、波浮迦旃、波休迦栴」,六师外道之一,主张一切众生都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苦、乐、命我七要素组成,为常恒「唯物论」者
真实如住无所得:整句为「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」,断句为「如来见法真实如,住无所得」,如此之译法似乎应解读为「如来如实地见法,保持无所执着」,此处之「如来」指「佛陀」,但如此译法使经文的前后文义不连贯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你在此生中不确知如来为真实、确实的」,此处之「如来」指「一般人以为的生死流转主体」,参看「如来」,南传版本经文前后文义关连性较高。(同义词「如来见法真实。如住无所得。」)
起发牛角娑罗林:使牛角娑罗林增辉。
得时爱乐心解脱:得到暂时的,所爱乐的心解脱。
得阴得界得入处:即「生得五蕴、六界、六根」,即「得下一生的出生」,参看「阴」、「五阴」、「六界」、「入处」。(同义词「得阴.得界.得入处」)
舍方便令德胜者:解读为「舍令德胜(之)方便」,即「放弃使德行上进的修学」。
启发牛角娑罗林:使牛角娑罗林增辉。
欲精进方便超出:全句为「欲、精进、方便、超出、精勤、勇猛、堪能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在那里,有欲、精进、勇猛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