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住」。(相關詞「隨集法觀法住,隨滅法觀法住,隨集、滅法觀法住」)
頭陀十二法行:另作「十二頭陀行、十二頭陀支、十二頭陀」,「頭陀」爲音譯,義譯爲「遣除、修治」,是有關于衣、食、住之刻苦持行,內容計十二項,1.有關衣服的二項,即「著糞掃衣(垃圾堆撿來的)、只持有叁件衣服」。2.有飲食的五項,即「常乞食(不受他請)、次第乞食(不擇貧富家)、日中一食(只吃午餐)、節量食、午後不得飲漿食」。3.有關住處的五項,即「住郊外林中、住墳場、住樹下、露地而坐、只坐不臥」。(相關詞「行頭陀法」)
應從根本治者:「根本治」即「本至日」,犯僧殘罪者在隔離處分(摩那埵)中又犯僧殘罪時,則隔離天數要重新歸零計算。
舉器行澡水竟:收好(用餐的)器皿,以及洗手後。
薄賤故不稱彼:因爲(其行爲)低賤,所以不稱贊他。
穢汙眼耳知法:眼耳(所)知(之)汙穢法。
穢汙惡不善法:行爲骯髒、惡劣、不好的現象或狀態,「穢汙、惡、不善」爲同義複詞,另參看「善」、「法」。
舊萦發婆羅門:從前是將頭發盤卷于頭頂這一派的婆羅門,「舊」表示「從前;跟隨佛陀出家以前」,參看「萦發」、「婆羅門」。
離受生色像寶:不接受黃金之寶物,參看「生色寶」。
願不非時見佛:(尊者阿難)請求不在不適當的時間見佛。
競勝論義福利:解讀爲「從(誰的)論理較好(的辯論)中獲益」,「競勝」解讀爲「競爭;比賽誰較爲殊勝」,「論義」解讀爲「說理;論理」,「福利」另作「福力」,解讀爲「益處;利益」。
覺因覺習覺本:感受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處的「覺」爲「受」的另譯,「習」爲「集」的另譯,參看「習法」。
一切身行息入息:另譯作「止身行息入」,參看「一切身行息」、「入息」。(相關詞「學止身行息入」「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」)
七善人所往至處:即「七種善人的往生處」,「七種善人」指「七類證阿那含果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七種人之往生處」。
不犯世怖與不怖:不侵犯強者或弱者。
不由于他而自知:不必由他人的教導而自己了知。
不住善相應舍者:「不保持著與平靜好好契合的人(或情況)」,參看「住」、「善」、「舍」、「相應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身體甯靜(古譯爲「輕安」)不躁,心入定(古譯爲「等引」)、一境的」。
不受兩壁中間食:不在兩面牆壁中間飲食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在門檻中間飲食」。
不與善知識從事:不跟隨善知識做;不跟隨善知識學習。
內外身身觀念住:參看「內」、「外」、「內外身」、「身身觀念住」,另作「內外身身觀」。
內外法法觀念住:參看「內」、「外」、「內外身」、「法法觀念住」。(相關詞「外法念住」)
心樂法受如實知:另譯爲「以樂受智力」、「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」,「心」疑爲「以」的訛誤,「樂」疑爲「業」的訛誤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如實了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業與果報遵循的環境與因」。
以弟子別而別我:別(罕)【卄+別】讀作「別」,種植的意思,或解讀爲「像教弟子一樣教導我」。
以道迹知見清淨:以(修解脫)道的智與見而得清淨。
令叁受形世間轉:宋、元、明版本作「令叁受于世間轉」,即「使得『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』等叁受存在于世間」表示「仍在生死流轉中」。
令無伺求得其便:使魔王不能窺探破壞得逞。
末伽梨瞿舍梨子:人名,另譯爲「末迦利瞿舍梨子、末迦梨瞿舍利子、末迦利憍舍梨、摩息迦利瞿舍利子、瞿耶樓」,六師外道之一,主張一切皆是命定,苦樂于輪回中不增不減,輪回的時間盡了自然得解脫,被稱爲「邪命外道」。
生如實無間等觀:參看「如實」、「無間等」、「觀」,此處的「觀」應相當于巴利語的「隨觀;隨看」,「看到了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凝視」。
因所說善習得義:因爲這樣說能使人了知其義。
如本見息道骸骨:「息道骸骨」指「墓地裏的屍體遺骸」,參看「息止道」。「本見」指「原來所見;之前所見」。按:修不淨觀時,需先到墓地觀看屍體,記住其不淨的模樣,然後回去取相作觀,故說「本見」。
有名假賃至華鬘:另作「有名雇債至華鬘親、有名雇賃至華鬘親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花鬘打扮的女子」,表示已經訂婚的女子。
有因有緣世間集:世間的起源與生起是有其因緣條件的,參看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集」。(反義詞「有因有緣世間滅」)
有因有緣集世間:有因緣條件使世間起源與生起,參看「因」、「緣」、「集」。(反義詞「有因有緣滅世間」)
有似趣涅槃道迹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適合而有益于到達涅槃之道」。
有身滅正受而得:此處的「有身滅」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只作「滅」,即「以滅(進入之)正受而獲得」,參看「滅界」。
有法一義種種味:一種意義而有不同的文句,參看「味」。
有無食無食念者:「無食無食念」解讀爲「比無汙染更無汙染的心念」,指「第二禅」的境界,參看「食」、「念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喜」,指「解脫貪瞋癡而生起之喜」。
有無食無食舍者:「無食無食舍」解讀爲「比無汙染更無汙染的平靜」,指「第四禅」的境界,參看「食」、「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平靜」,指「解脫貪瞋癡而生起之平靜」。
有無食無食樂者:「無食無食樂」解讀爲「比無汙染更無汙染的樂」,指「第叁禅」的境界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樂」,指「解脫貪瞋癡而生起喜悅之樂」。
有業報而無作者:只有業報的展現,而沒有永恒不變的造業者(作者)與受報者,參看「業報」。
有賢道而有賢觀:有賢善的通道而作賢善的觀察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賢善的隧道」。
有穢汙眼耳知法:解讀爲「眼耳知有穢汙法」,即「由眼見、耳聽而得知的穢汙之事」(同義詞「有穢汙眼.耳知法」)
何由過去世有耶:由什麼理由知道我過去世存在呢?
何法有故老死有:當什麼存在了,老死就會生成?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法」、「有」。
何法緣故老死有:以什麼爲條件而老死生成呢?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何緣而老死?」,參看「法」、「緣」、「有」。
忌諱吉慶見所系:解讀爲「執取禁忌、吉祥之禁戒的見解所束縛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決定正向叁菩提:另作「必定正趣叁菩提」,參看「決定」、「正向」、「等趣」、「叁菩提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決定、到正覺彼岸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命運已固定,以開化(正覺)爲其到達地」。
彼不施設有無窮:不說他們還有生死輪回(的無窮)。
彼彼真實叁昧相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已生起賢善的定相」。按「叁昧相」即「定相」,即入定時的所緣相,參看「所行所緣」。
于如法有十诘責:對它有十種如法的責難。
于彼爲信爲不信:即「對此可能相信,可能不相信」,《別譯雜阿含一二八經》作「汝或時信。或不信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裏,你可能有困惑,可能有疑惑」。
于苦大樂更樂想:將苦當成樂觸;以痛苦爲快樂。
波羅提木叉律儀:參看「波羅提木叉」、「律儀」。
知事非親似如親:「知事」之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拿走全部的人,是像朋友的敵人」。
非非有無他世死:非「死後非有無他世」,參看「如來死後非有非無」。
爲以世險故作道:爲了逃避世俗環境險惡的緣故而(出家)修道。
爲法主爲導爲覆:另譯作「法根、法眼、法依」,「是眼、是智、是義、是法、法主、法將」,「世尊爲法主,法由世尊」,指法以世尊爲根源,以世尊爲導引,以世尊爲依歸。(同義詞「法主.爲導.爲覆」)
相違反論議福利:解讀爲「從(持)相反(論調)的論理中獲益」,「論義」解讀爲「說理;論理」,「福利」另作「福力」,解讀爲「益處;利益」。
苦生時生滅時滅:只有苦的生起與滅去,其中沒有永恒我的存在。
若有一切盡普正:譯義不明,或解讀爲「(如來)完全了知世間的一切正理」。
若無調戲則無想:另譯作「若無思者則無有念」,即「沒有掉舉,則沒有想」,參看「調戲」、「掉悔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沒有戲論,就沒尋」,參看「戲論」、「尋」。(同義詞「若無思者。則無有念」)
若邊傍種子村神:譯義不明,或解讀爲「(葛藤)種子旁邊的其他樹神」。
迦羅拘陀迦栴延:人名,另譯爲「婆浮陀伽旃延、波複迦旃、波浮迦旃、波休迦栴」,六師外道之一,主張一切衆生都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苦、樂、命我七要素組成,爲常恒「唯物論」者
真實如住無所得:整句爲「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」,斷句爲「如來見法真實如,住無所得」,如此之譯法似乎應解讀爲「如來如實地見法,保持無所執著」,此處之「如來」指「佛陀」,但如此譯法使經文的前後文義不連貫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你在此生中不確知如來爲真實、確實的」,此處之「如來」指「一般人以爲的生死流轉主體」,參看「如來」,南傳版本經文前後文義關連性較高。(同義詞「如來見法真實。如住無所得。」)
起發牛角娑羅林:使牛角娑羅林增輝。
得時愛樂心解脫:得到暫時的,所愛樂的心解脫。
得陰得界得入處:即「生得五蘊、六界、六根」,即「得下一生的出生」,參看「陰」、「五陰」、「六界」、「入處」。(同義詞「得陰.得界.得入處」)
舍方便令德勝者:解讀爲「舍令德勝(之)方便」,即「放棄使德行上進的修學」。
啓發牛角娑羅林:使牛角娑羅林增輝。
欲精進方便超出:全句爲「欲、精進、方便、超出、精勤、勇猛、堪能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那裏,有欲、精進、勇猛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