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5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努力、不退轉、正念、正知」。

  淳具足大苦陰邊:(爲了)盡滅這全然的苦聚。

  現法智有余涅槃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當生得究竟智」,意指「解脫阿羅漢」,參看「現法」、「智」、「究竟智」、「有余涅槃界」。此處的「有余」不指「有執取」之煩惱,應指尚未「般涅槃」阿羅漢的五蘊。

  眼界取心法境界:「心法境界」的譯義不明,「心法」或可解讀爲「屬于心層面的」,參看「法」,「境界」或可解讀爲「六外處」,「眼界」指「眼根」,「取」應爲「執取」的意思,又《尊婆須蜜論》說:「眼爲識源流」,「眼界取心法境界」或可理解爲「眼睛看到另心染著之色」。

  第一有正受而得:此處的「第一有」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剩余的行;殘余的行」,即「以殘余細微的行(進入之)正受而獲得」,其注解書說,因爲在「非想非非想」境界中,「想」與其他「心的功能(心的要素)」只以「殘余細微的行」呈現。

  散阇耶毗羅胝子:人名,另譯爲「散若夷毗羅梨沸、刪阇耶毗羅胝子、先阇那毗羅胝子、娑若鞞羅遲子、先比廬持、薩若毗耶梨弗」,六師外道之一,主張凡事沒有明確答案,被稱爲「詭辯論」者,「阇」讀作「蛇」,「胝」讀作「之」。

  無有極不可盡法:另作「無極不可盡」,沒有無窮而不能達到目標的。

  無明有漏心解脫:另譯爲「無明漏心便得解脫、無明漏心得解脫」,即「心從無明煩惱解脫」,參看「無明」。

  善趣向心得一者:解讀爲「心得一善趣向者」,即「善于導向使心得到專一于一處」,「專一于一處」即「心一境性」。

  著補納弊壞之衣:穿糞掃衣。

  跋求毗阇耶難提:爲音譯,音樂名,另譯爲「極利疾名」,「阇」讀作「蛇」。(同義詞「跋求毗阇耶難提」)

  道非道知見清淨:了知什麼是解脫之道,什麼不是解脫之道。

  緣有第一故可知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緣于無所有處而被了知」。

  謂更樂滅想便滅:即「觸滅則想滅」,《雜阿含二七六經》說「觸緣受」、「觸緣想」、「觸緣愛」,參看「更樂」、「想」、「滅」。

  應與展轉與展轉:僧團處理紛爭的七原則(七滅诤)之一,另譯作「覓罪相毗尼、應與展轉止诤律、與展轉律」,意思是「應該對當事人當有矛盾的自白作調查的,就應當給予調查」。

  應與憶律與憶律:僧團處理紛爭的七原則(七滅诤)之一,另譯作「憶念毗尼、應與憶止诤律、與憶律」,意思是「應該讓當事人回憶自己有沒有過失(犯戒)的,就應當讓當事人作回憶」。

  鸺狐在燥樵積間:貓頭鷹在幹木堆上,「鸺」讀作「休」,小貓頭鷹。

  願不食別請佛食:(尊者阿難)請求不吃特別供養佛陀的食物。

  願不著佛新故衣:(尊者阿難)請求不穿佛陀的新舊衣服。

  覺知一切身入息:另作「一切身覺」,即「感受著呼吸的整個過程」,此處的「覺」是「感受、覺察」的意思,「身」指「呼吸時身體的相關變化」。(相關詞「一切身覺入息念」)

  七怨家法而作怨家:七種怨恨者的怨恨行爲。

  不起覺想及已觀想:「覺想」解讀爲前面經文中所說的「起淨信心」所專注的「淨相」(所緣),「已觀想」解讀爲「修四念住時原先專注的對象(所緣)」,也就是撤除對「所緣」的「覺」與「觀」,進入第二禅的「無覺、無觀(無覺無觀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啊!現在撤除!」

  不教不诃而難彼人:不教導他,不指責他,而爲難他(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信任他」)。(同義詞「不教.不诃而難彼人」)

  及余同法所不能壞:解讀爲「以及其它同于諸天、魔、梵,沙門、婆羅門者所不能破壞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天魔梵沙門婆羅門:斷句爲「天、魔、梵,沙門、婆羅門」,「天」泛指「欲界天衆」,「魔」指「以波旬爲首的魔界衆」,「梵」指「以大梵天爲首的色界梵天衆」,參看「波旬」、「沙門」、「婆羅門」、「梵志」。(同義詞「天.魔.梵沙門.婆羅門」)

  世間所念谛正之色:依該經文後文,「谛正」疑爲「端正」或「端政」之誤,即「世間一般人所喜歡的美好物質」。

  以道非道知見清淨:以何者是(解脫)道,何者不是(解脫)道的智與見而得清淨。

  出要遠離諸清淨分:斷句爲「出要遠離,諸清淨分」,「出要」與「遠離」爲同義複詞,「諸清淨分」指「那些屬于清淨的(部分)」。

  各叉手向稱歎求索:各個合掌對著他贊誦(爲他)祈求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群衆聚集起來,合掌贊誦,繞行(著他爲他)祈求」,參看「叉手」。

 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:另作「如來非終非不終、非有非無如是他死、非有無他世死」,《大智度論》作「死後亦非有神去」,南傳的注解解解說此處「如來」指「有情」,不指佛陀,即有情死後,「如來」(從前生到後世的不變主體,參看「如來」)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。

  如是比此身中余在:「如是比」,有時另譯爲「如是比等」、「如是等比」,爲「如是等類;像這一類的……」的意思,這裏的「比」爲「類比;類」的意思。即「在這身體中其余像這樣之類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或其他所有自身內的、屬于自己的,堅固、凝固、執取者」。(相關詞「如是比無量善穢汙之法」)

  有一行非法說非法:有一類人以「非法」的言論指責其他「非法」的言論。

  有爲有作而有所觀:(我還沒成就)還要修學,還要觀察思惟。

  有衆生自作有他作:即「衆生有自己的行爲、他人的行爲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是衆生自己的行爲,這是衆生他人的行爲」。(同義詞「有衆生自作.有他作」

  有無食無食解脫者:「無食無食解脫」解讀爲「解除比無汙染更無汙染的束縛」,指「離貪瞋癡汙染的解脫」,參看「食」、「解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解脫」,指「解脫貪瞋癡而生起之解脫」。

  汝依父母不相見者:解讀爲「你所依靠的父母已不在世上可以相見」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若汝子未生,未依于母,未見聞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段。

  何因何集何生何觸:以什麼爲來源(因),以什麼爲起源(集),從哪裏出生(生),從哪裏産出(觸),這裏的「觸」譯義不明,經文之後文另譯作「轉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發生;産出」,今依之解讀。(同義詞「何因.何集.何生.何觸」相關詞「欲生.欲集.欲起.欲因.欲緣」「欲集.欲生.欲觸」)

  但自知休與他說爲:只要自己知道(自證)就好,不要告訴(教導)他人。

  我非爲他而有所爲:解讀爲「我不是爲他人而做」。(相關詞「亦非自爲而有所爲」)

  每至左右所爲作時:譯義不明,解讀爲「被差使做事時」,別譯雜阿含經作「爲夫所使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彼彼法緣生彼彼法:由一一事爲條件而生起(所對應生起的)一一事,參看「彼彼」、「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彼所之詣寂靜之衆:解讀爲「他所到之處,大衆都很安靜」,或「他都拜訪安靜的大衆」。

  于內外見而不盡者: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看到未能斷盡(這爭執的根本)者。

  阿耆多枳舍欽婆羅:人名,另譯爲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、阿夷多翅舍欽婆羅、阿夷哆雞舍劍婆利、阿浮陀翅舍金披羅、阿夷端、阿耆多翅舍欽婆羅」,六師外道之一,主張人死後,塵歸塵,土歸土,爲「斷滅論」者,「枳」讀作「只」。

  非是空中而受此報:不是沒有因緣而突然受這樣的果報。

  信見本不壞智相應:即「(以)見(爲)本(且與)不壞智相應(的)信;與智相連結,以見爲根本的堅固信心,「不壞」是「堅固」的意思。

  便說異異論外余事:說其他事以轉移焦點,參看「诃比丘發露」。

  爲彼萌類而做獎導:啓蒙他,引導他。

  家家一種便成道迹:「便成道迹」解讀爲「成就解脫」,參看「家家」、「一種」。(同義詞「家家.一種便成道迹」)

  純一立梵行無上士:建立了完全清淨修行而沒有比他更高境界的人。

  唯此我身六處命存:只剩下我這依于六處而活著的身體。

  婆羅門之婆羅門數:婆羅門中最傑出的婆羅門,參看「婆羅門」。

  博聞誦習有差別耶:這裏所說的「差別」,是指「有所成長,有所進步」的意思。

  無上息迹慧之所見:即「以慧看見無上寂靜的足迹」,參看「無上息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正確的慧看見無上寂靜足迹之道理」。(迹(罕)【返-反+亦】)

  無他自在可畏懼者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順從的;不順從者」,「他自在」可能是「順從」的對譯。(相關詞「有他自在者」)

  無有能製而言非者:即「沒有能夠製止而說那是錯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被反轉」。

  無常有爲思願緣生:另譯作「無常有爲心緣生法、無常有爲心緣生、無常有爲心緣起法」,參看「無常」、「有爲」、「思願緣生」。

  無煩無熱常住不變:即「一直保持著無煩熱」,參看「煩熱死」、「住」。按:這是指解脫者不會再退轉回凡夫煩熱的狀態,不會再進入生起煩熱的因緣。

 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:解讀爲「無漏思惟等相應心法」,即「(道思惟、)無煩惱之思惟(等),與屬于心相連接的」,參看「漏」、「相應」、「法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想知滅身觸成就遊:參看「想知滅定」、「身觸」、「具足住」、「身作證成就遊」。

  愛因愛集愛生愛觸:渴愛是其來源(因),渴愛是其起源(集),從渴愛出生(生),從渴愛産出(觸),這裏的「觸」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發生;産出」,今依之解讀。(同義詞「愛因.愛集.愛生.愛觸」)

  劍磨瑟昙拘樓都邑:名叫「劍磨瑟昙」的拘樓瘦國首都。

  樂不因樂要因苦得:斷句爲「樂不因樂,要因苦得」,即「得到樂的原因不是樂,要從苦(行)才能得到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諸釋下意愛敬至重:「諸釋」指「釋迦族人」(指當時爲「拘娑羅國(憍薩羅國)附庸國的「迦毗羅衛國」),「下意」是「謙卑、溫馴順從」的意思,「愛敬至重」是「極爲尊重敬愛」的意思。

  謂有二業思已思業:斷句爲「謂有二業:思、已思業」,參看「思」、「已思業」。

  以瑩磨利刀截斷其髀:解讀爲「以銳利的刀摩擦,並切斷他的大腿骨」,「瑩」、「磨」爲同義複詞,「摩擦」的意思;「髀」指「大腿骨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會以強韌的毛繩纏繞綁緊兩小腿而摩擦,會磨破表皮,磨破表皮後會磨破真皮,磨破真皮後會磨斷肌肉,磨斷肌肉後磨斷肌腱(筋),磨斷肌腱後會磨斷骨頭,直到骨髓流出爲止」。

  出家爲究竟無上梵行:「無上」是「沒有比之更高」的意思,參看「出家」、「究竟」、「梵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成爲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」。

  如是像類大聲聞尼衆:即「這些大聲聞比丘尼衆」,「如是像類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些」或「那些」,「大聲聞」一般專指「俱解脫的佛弟子」,參看「俱解脫」。

  更樂因更樂習更樂本:觸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處的「更樂」爲「觸」的另譯,「習」爲「集」的另譯,參看「習法」。

  身身觀念住異于身者:斷句爲「身身觀念住,異于身者,……」,參看「身身觀念住」,「異于身者」。

  彼于如法是謂一诘責:解讀爲「他對任何如法者作指責」,「一」解讀爲「任何一個」。

  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:超越「識無邊處」而進入「無所有處」。

  現如真世尊及諸梵行:在世尊與修行同道前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,即「不僞裝」。

  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:參看「現法」、「自知作證」、「具足住」。(同義詞「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」)

  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:斷句爲「都無所有,作無所有想」,「都無所有」解讀爲「無所有處想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隨欲種愛樂著而住彼:解讀爲「隨其欲而種下了所喜樂的,執著而保持著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隨愛欲的推動而産生其個己的出生」。

  應與不癡律與不癡律:僧團處理紛爭的七原則(七滅诤)之一,另譯作「不癡毗尼、應與不癡止诤律、與不癡律」,意思是「應該對精神失常者不處分的,就應當給予精神失常者不處分」。

  應與自發露與自發露:僧團處理紛爭的七原則(七滅诤)之一,另譯作「自言毗尼、應與自發露止诤律、與自發露律」,意思是「應該給予當事人自白忏悔的,就應當給予當事人自白忏悔」。

  應與面前律與面前律:僧團處理紛爭的七原則(七滅诤)之一,另譯作「現前毗尼、面應與面前止诤律、與前律」,意思是「應該要當面解決的,就應給予當面解決」。

  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:即「譬如,識所執取、攀緣的四個安住處之貪愛與歡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喜貪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歡樂與欲望」。

 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:出離世間,與空相結合,隨順于緣起之法,參看「出世」、「空」、「相應」、「緣起法」

  有彼一切如來知見覺得:解讀爲「有彼一切知見如來得覺」,意即「如來對世間一切的知見都徹底了知」。

  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:心念與寂滅相應,保持無欲的修習。

  以如棄糞掃止诤法止之者:僧團處理紛爭的七原則(七滅诤)之一,另譯作「如草布地毗尼、如草覆地毗尼」,意思是「應該以一筆勾消的方式停止紛爭」。

 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:爲另一個經內容的節略,斷句爲「如當說,有及當知,亦如是說。」意即「如同前一經的『當說』(應當說;要說)之外,確實『有』前一經所說的事,並且大家『當知』(應當了知),也是這樣的」。

  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:「加陵伽」或爲「迦達利鹿」的對譯,「迦達利鹿」是一種可製成貴重皮毛的鹿,「波和(罕)【和+心】邏」爲音譯,和(罕)【和+心】讀作「湖」,義譯爲「最上好的」,「波遮悉多羅那」爲音譯,義譯爲「覆蓋用物」。整句另譯作「迦屍迦嬌奢耶衣」。

  
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