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字典(5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努力、不退转、正念、正知」。

  淳具足大苦阴边:(为了)尽灭这全然的苦聚。

  现法智有余涅槃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当生得究竟智」,意指「解脱阿罗汉」,参看「现法」、「智」、「究竟智」、「有余涅槃界」。此处的「有余」不指「有执取」之烦恼,应指尚未「般涅槃」阿罗汉的五蕴。

  眼界取心法境界:「心法境界」的译义不明,「心法」或可解读为「属于心层面的」,参看「法」,「境界」或可解读为「六外处」,「眼界」指「眼根」,「取」应为「执取」的意思,又《尊婆须蜜论》说:「眼为识源流」,「眼界取心法境界」或可理解为「眼睛看到另心染着之色」。

  第一有正受而得:此处的「第一有」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剩余的行;残余的行」,即「以残余细微的行(进入之)正受而获得」,其注解书说,因为在「非想非非想」境界中,「想」与其他「心的功能(心的要素)」只以「残余细微的行」呈现。

  散阇耶毗罗胝子:人名,另译为「散若夷毗罗梨沸、删阇耶毗罗胝子、先阇那毗罗胝子、娑若鞞罗迟子、先比庐持、萨若毗耶梨弗」,六师外道之一,主张凡事没有明确答案,被称为「诡辩论」者,「阇」读作「蛇」,「胝」读作「之」。

  无有极不可尽法:另作「无极不可尽」,没有无穷而不能达到目标的。

  无明有漏心解脱:另译为「无明漏心便得解脱、无明漏心得解脱」,即「心从无明烦恼解脱」,参看「无明」。

  善趣向心得一者:解读为「心得一善趣向者」,即「善于导向使心得到专一于一处」,「专一于一处」即「心一境性」。

  着补纳弊坏之衣:穿粪扫衣。

  跋求毗阇耶难提:为音译,音乐名,另译为「极利疾名」,「阇」读作「蛇」。(同义词「跋求毗阇耶难提」)

  道非道知见清净:了知什么是解脱之道,什么不是解脱之道。

  缘有第一故可知: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缘于无所有处而被了知」。

  谓更乐灭想便灭:即「触灭则想灭」,《杂阿含二七六经》说「触缘受」、「触缘想」、「触缘爱」,参看「更乐」、「想」、「灭」。

  应与展转与展转:僧团处理纷争的七原则(七灭诤)之一,另译作「觅罪相毗尼、应与展转止诤律、与展转律」,意思是「应该对当事人当有矛盾的自白作调查的,就应当给予调查」。

  应与忆律与忆律:僧团处理纷争的七原则(七灭诤)之一,另译作「忆念毗尼、应与忆止诤律、与忆律」,意思是「应该让当事人回忆自己有没有过失(犯戒)的,就应当让当事人作回忆」。

  鸺狐在燥樵积间:猫头鹰在干木堆上,「鸺」读作「休」,小猫头鹰。

  愿不食别请佛食:(尊者阿难)请求不吃特别供养佛陀的食物。

  愿不着佛新故衣:(尊者阿难)请求不穿佛陀的新旧衣服。

  觉知一切身入息:另作「一切身觉」,即「感受着呼吸的整个过程」,此处的「觉」是「感受、觉察」的意思,「身」指「呼吸时身体的相关变化」。(相关词「一切身觉入息念」)

  七怨家法而作怨家:七种怨恨者的怨恨行为。

 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:「觉想」解读为前面经文中所说的「起净信心」所专注的「净相」(所缘),「已观想」解读为「修四念住时原先专注的对象(所缘)」,也就是撤除对「所缘」的「觉」与「观」,进入第二禅的「无觉、无观(无觉无观)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啊!现在撤除!」

  不教不诃而难彼人:不教导他,不指责他,而为难他(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信任他」)。(同义词「不教.不诃而难彼人」)

  及余同法所不能坏:解读为「以及其它同于诸天、魔、梵,沙门、婆罗门者所不能破坏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
  天魔梵沙门婆罗门:断句为「天、魔、梵,沙门、婆罗门」,「天」泛指「欲界天众」,「魔」指「以波旬为首的魔界众」,「梵」指「以大梵天为首的色界梵天众」,参看「波旬」、「沙门」、「婆罗门」、「梵志」。(同义词「天.魔.梵沙门.婆罗门」)

  世间所念谛正之色:依该经文后文,「谛正」疑为「端正」或「端政」之误,即「世间一般人所喜欢的美好物质」。

  以道非道知见清净:以何者是(解脱)道,何者不是(解脱)道的智与见而得清净。

  出要远离诸清净分:断句为「出要远离,诸清净分」,「出要」与「远离」为同义复词,「诸清净分」指「那些属于清净的(部分)」。

  各叉手向称叹求索:各个合掌对着他赞诵(为他)祈求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群众聚集起来,合掌赞诵,绕行(着他为他)祈求」,参看「叉手」。

  如来死后非有非无:另作「如来非终非不终、非有非无如是他死、非有无他世死」,《大智度论》作「死后亦非有神去」,南传的注解解解说此处「如来」指「有情」,不指佛陀,即有情死后,「如来」(从前生到后世的不变主体,参看「如来」)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。

  如是比此身中余在:「如是比」,有时另译为「如是比等」、「如是等比」,为「如是等类;像这一类的……」的意思,这里的「比」为「类比;类」的意思。即「在这身体中其余像这样之类的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或其他所有自身内的、属于自己的,坚固、凝固、执取者」。(相关词「如是比无量善秽污之法」)

  有一行非法说非法:有一类人以「非法」的言论指责其他「非法」的言论。

  有为有作而有所观:(我还没成就)还要修学,还要观察思惟。

  有众生自作有他作:即「众生有自己的行为、他人的行为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这是众生自己的行为,这是众生他人的行为」。(同义词「有众生自作.有他作」

  有无食无食解脱者:「无食无食解脱」解读为「解除比无污染更无污染的束缚」,指「离贪瞋痴污染的解脱」,参看「食」、「解脱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有比精神上更精神上的解脱」,指「解脱贪瞋痴而生起之解脱」。

  汝依父母不相见者:解读为「你所依靠的父母已不在世上可以相见」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若汝子未生,未依于母,未见闻时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。

  何因何集何生何触:以什么为来源(因),以什么为起源(集),从哪里出生(生),从哪里产出(触),这里的「触」译义不明,经文之后文另译作「转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发生;产出」,今依之解读。(同义词「何因.何集.何生.何触」相关词「欲生.欲集.欲起.欲因.欲缘」「欲集.欲生.欲触」)

  但自知休与他说为:只要自己知道(自证)就好,不要告诉(教导)他人。

  我非为他而有所为:解读为「我不是为他人而做」。(相关词「亦非自为而有所为」)

  每至左右所为作时:译义不明,解读为「被差使做事时」,别译杂阿含经作「为夫所使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
  彼彼法缘生彼彼法:由一一事为条件而生起(所对应生起的)一一事,参看「彼彼」、「缘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
  彼所之诣寂静之众:解读为「他所到之处,大众都很安静」,或「他都拜访安静的大众」。

  于内外见而不尽者: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看到未能断尽(这争执的根本)者。

  阿耆多枳舍钦婆罗:人名,另译为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、阿夷多翅舍钦婆罗、阿夷哆鸡舍剑婆利、阿浮陀翅舍金披罗、阿夷端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」,六师外道之一,主张人死后,尘归尘,土归土,为「断灭论」者,「枳」读作「只」。

  非是空中而受此报:不是没有因缘而突然受这样的果报。

  信见本不坏智相应:即「(以)见(为)本(且与)不坏智相应(的)信;与智相连结,以见为根本的坚固信心,「不坏」是「坚固」的意思。

  便说异异论外余事:说其他事以转移焦点,参看「诃比丘发露」。

  为彼萌类而做奖导:启蒙他,引导他。

  家家一种便成道迹:「便成道迹」解读为「成就解脱」,参看「家家」、「一种」。(同义词「家家.一种便成道迹」)

  纯一立梵行无上士:建立了完全清净修行而没有比他更高境界的人。

  唯此我身六处命存:只剩下我这依于六处而活着的身体。

  婆罗门之婆罗门数:婆罗门中最杰出的婆罗门,参看「婆罗门」。

  博闻诵习有差别耶:这里所说的「差别」,是指「有所成长,有所进步」的意思。

  无上息迹慧之所见:即「以慧看见无上寂静的足迹」,参看「无上息迹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以正确的慧看见无上寂静足迹之道理」。(迹(罕)【返-反+亦】)

  无他自在可畏惧者: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顺从的;不顺从者」,「他自在」可能是「顺从」的对译。(相关词「有他自在者」)

  无有能制而言非者:即「没有能够制止而说那是错的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被反转」。

  无常有为思愿缘生:另译作「无常有为心缘生法、无常有为心缘生、无常有为心缘起法」,参看「无常」、「有为」、「思愿缘生」。

  无烦无热常住不变:即「一直保持着无烦热」,参看「烦热死」、「住」。按:这是指解脱者不会再退转回凡夫烦热的状态,不会再进入生起烦热的因缘。

  无漏思惟相应心法:解读为「无漏思惟等相应心法」,即「(道思惟、)无烦恼之思惟(等),与属于心相连接的」,参看「漏」、「相应」、「法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

  想知灭身触成就游:参看「想知灭定」、「身触」、「具足住」、「身作证成就游」。

  爱因爱集爱生爱触:渴爱是其来源(因),渴爱是其起源(集),从渴爱出生(生),从渴爱产出(触),这里的「触」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发生;产出」,今依之解读。(同义词「爱因.爱集.爱生.爱触」)

  剑磨瑟昙拘楼都邑:名叫「剑磨瑟昙」的拘楼瘦国首都。

  乐不因乐要因苦得:断句为「乐不因乐,要因苦得」,即「得到乐的原因不是乐,要从苦(行)才能得到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诸释下意爱敬至重:「诸释」指「释迦族人」(指当时为「拘娑罗国(憍萨罗国)附庸国的「迦毗罗卫国」),「下意」是「谦卑、温驯顺从」的意思,「爱敬至重」是「极为尊重敬爱」的意思。

  谓有二业思已思业:断句为「谓有二业:思、已思业」,参看「思」、「已思业」。

  以莹磨利刀截断其髀:解读为「以锐利的刀摩擦,并切断他的大腿骨」,「莹」、「磨」为同义复词,「摩擦」的意思;「髀」指「大腿骨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会以强韧的毛绳缠绕绑紧两小腿而摩擦,会磨破表皮,磨破表皮后会磨破真皮,磨破真皮后会磨断肌肉,磨断肌肉后磨断肌腱(筋),磨断肌腱后会磨断骨头,直到骨髓流出为止」。

  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:「无上」是「没有比之更高」的意思,参看「出家」、「究竟」、「梵行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成为非家生活的梵行无上目标」。

  如是像类大声闻尼众:即「这些大声闻比丘尼众」,「如是像类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这些」或「那些」,「大声闻」一般专指「俱解脱的佛弟子」,参看「俱解脱」。

  更乐因更乐习更乐本:触的原因、起源、根本,此处的「更乐」为「触」的另译,「习」为「集」的另译,参看「习法」。

  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:断句为「身身观念住,异于身者,……」,参看「身身观念住」,「异于身者」。

  彼于如法是谓一诘责:解读为「他对任何如法者作指责」,「一」解读为「任何一个」。

  度一切识入处无所有:超越「识无边处」而进入「无所有处」。

  现如真世尊及诸梵行:在世尊与修行同道前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,即「不伪装」。

  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:参看「现法」、「自知作证」、「具足住」。(同义词「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」)

  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:断句为「都无所有,作无所有想」,「都无所有」解读为「无所有处想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
  随欲种爱乐着而住彼:解读为「随其欲而种下了所喜乐的,执着而保持着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随爱欲的推动而产生其个己的出生」。

  应与不痴律与不痴律:僧团处理纷争的七原则(七灭诤)之一,另译作「不痴毗尼、应与不痴止诤律、与不痴律」,意思是「应该对精神失常者不处分的,就应当给予精神失常者不处分」。

  应与自发露与自发露:僧团处理纷争的七原则(七灭诤)之一,另译作「自言毗尼、应与自发露止诤律、与自发露律」,意思是「应该给予当事人自白忏悔的,就应当给予当事人自白忏悔」。

  应与面前律与面前律:僧团处理纷争的七原则(七灭诤)之一,另译作「现前毗尼、面应与面前止诤律、与前律」,意思是「应该要当面解决的,就应给予当面解决」。

  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:即「譬如,识所执取、攀缘的四个安住处之贪爱与欢喜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喜贪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欢乐与欲望」。

  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:出离世间,与空相结合,随顺于缘起之法,参看「出世」、「空」、「相应」、「缘起法」

 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:解读为「有彼一切知见如来得觉」,意即「如来对世间一切的知见都彻底了知」。

  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:心念与寂灭相应,保持无欲的修习。

  以如弃粪扫止诤法止之者:僧团处理纷争的七原则(七灭诤)之一,另译作「如草布地毗尼、如草覆地毗尼」,意思是「应该以一笔勾消的方式停止纷争」。

  如当说有及当知亦如是说:为另一个经内容的节略,断句为「如当说,有及当知,亦如是说。」意即「如同前一经的『当说』(应当说;要说)之外,确实『有』前一经所说的事,并且大家『当知』(应当了知),也是这样的」。

  加陵伽波和逻波遮悉多罗那:「加陵伽」或为「迦达利鹿」的对译,「迦达利鹿」是一种可制成贵重皮毛的鹿,「波和(罕)【和+心】逻」为音译,和(罕)【和+心】读作「湖」,义译为「最上好的」,「波遮悉多罗那」为音译,义译为「覆盖用物」。整句另译作「迦尸迦娇奢耶衣」。

  
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