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至處道:即「(衆生)往生一切諸趣之路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一切行力具:具有大力者,指佛陀。
一切行無常: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恒存在,爲佛法的「叁法印」之一。(同義詞「諸行無常」)
一切見不忍:即「對任何見解都不接受」,相當的難傳經文作「我的論點與見解是:什麼也不接受」,參看「忍」。(相關詞「我一切見不忍」)
一切身行息:呼吸的甯靜沈細,「身行」指「呼吸」,另譯作「身行休息、止身行」。
一切所欲備:所有想要的事。
一切法無我: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沒有「實有、不變、獨存」的成分,參看「法」、「非我」,爲佛法的「叁法印」之一。(同義詞「諸法無我」)
一切相映障:義譯不明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佛爲天人師,于諸物中勝」。
一切虛業法:解讀爲「這一切都屬于要消散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一切都屬于要消散的」,參看「法」。
一生二生者:全句爲「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殺害」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傷害胎生及卵生」。
一向與炯然:「然」同燃,指六根對六境,一直都是不合意者,如被大火燒著一般地煎熬。
一時見一切:在同一時間見一切。
一時知一切:在同一時間知一切。
一象與象等:(成年的)大象都一樣的,比喻象王與佛陀獨處的心是一樣的。
七十七種智:證知緣起法每一前後支的順、逆關系,如1.「無明緣行」2.「無明滅則行滅」3.過去的「無明緣行」4.未來的「無明緣行」5.過去的「無明滅則行滅」6.未來的「無明滅則行滅」7.以及此種智(法住智)也會滅去,十二支有十一個前後關系,每一個前後關系都有七種情況,共七十七種智。
七萬二千食:叁萬六千日(晝夜),每日二餐,共七萬二千餐,「食」爲「用餐」的意思。
九衆生居處:另譯作「九有情居、九衆生居、九居、九止」,衆生居住的九個地方,欲界的「人與天」算一處,色界的「梵天、光音天、遍淨天、無想天」四處,無色界的「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」四處。
二成等正道:二位成爲修習正覺者,參看「正覺」。
二于彼勤行:二位在那裏精勤修行。
二流不顯現:「二流」,或作「二漏」,指「名、色」。
二俱生淨信:對有業、有報二者有堅定的自信與信心。
二俱非當生:「二」解讀爲指「我」與「我所」,「俱」是指「我」與「我所」二者,「非」指「我與我所」的否定,即「無我與無我所」,「當」是指「將來」,參看「當」,「生」解讀爲「生起(恐懼)」,全句爲「(凡夫除畏懼無我、無我所外,還對)將來之非『我與我所』二者起畏懼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那將非有,那將非我所」。
人表林野際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林野、曠野」,「人表」的譯意不明。
入如其像定:入「知他心所想」之定。
入定意叁昧:又作「正受定意叁昧」,「定意」或可理解爲「定心」,與「叁昧」爲同義詞。
入覺想地住:導入保持慣習的往生處,「覺想」解讀爲「慣習」,「地」解讀爲「往生處」。
十六種祭具:另作「十六祀具、十六祭具」,即「十六種資助祭祀的條件」,指國王所成就之八法,大臣成就的四法,以及國王的四援助等叁大類十六法。
又複差別者:又,還有差別(不一樣)的……。
叁十七品道:四念住+四正斷+四神足+五根+五力+七覺支+八聖道,參看各項內容。(同義詞「叁十七道品」)
叁十六愛行:依于「內」(自身)的十八種由渴愛而來的伺察,加上依于「外」(自身以外)的十八種由渴愛而來的伺察,參看「十八愛行」。
叁劫中不空:九十一劫中只有叁劫有佛出現,「大仙人尊」指的是「佛」,「不空」指「有佛的出現」。
叁夜悉通達:「宋本」作「叁處悉通達」,「夜」疑爲「處」之訛誤。
叁昧方便善: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解讀爲「熟練于定之所緣」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。
叁界無極尊:叁界衆生中之最尊上者,指「佛陀」。
叁惡不善念:即指「欲念、恚念、害念等叁種惡(不善)念」。(相關詞「離欲惡不善法」「離欲.惡不善法」「離欲、惡不善法」)
叁藐叁佛陀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叁耶叁佛」,簡爲「叁佛」,義譯爲「完全的;圓滿的解脫者」、「正等覺者」、「遍正覺者」、「等正覺者」,爲無師自悟證得解脫,而又具足十力能說法廣教化衆生者,常略稱爲「佛」、「佛陀」。
叁藐叁菩提:爲音譯,義譯爲「完全的;圓滿的解脫證悟」,特指「遍正覺者」的證悟。
叁轉十二行:另作「叁轉十二說」,佛陀初轉*輪叁次解說四聖谛。(圖說)
上流般涅槃:五類第叁果聖者之一,此類聖者先往生低階色界天,然後再到色究竟天(阿迦膩咤天,色界之頂)後,才能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,故另作「上流阿迦尼咤、上流色究竟、上流阿迦膩咤般涅槃」。
上斷上苦行:最高的苦行斷最重的苦。(相關詞「若有中斷.中苦行」「若有下斷.下苦行」)
久近如眠覺:猶如剛睡醒一樣都還能記得。
大王齋行施:大王!你應舉行祭祀。
大會常延請:爲布施大會常禮請供養的對象。
子俱是相屬:有了兒子則是有了屬于自己的(家族延續)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子名爲羇靽(牽絆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兒子是所說的嗣續」。(相關詞「俱相屬亦無」)
已洗諸非小:解讀爲「已洗去所有的邪惡與雜染」。
已得靜正住:異譯本《佛說古來世時經》作「洗除結衆垢」,解讀爲「已徹底地保持在平靜與清淨中」,參看「正」、「住」,依異譯本,「靜」應解讀爲「平靜與清淨」,或直接等同「淨」。
不了可憎行:指「苦行」。
不中住惡聲:不要陷在別人惡言批評(的自責與驚恐)中。
不付老子財:財物不托寄給老人保管。
不用相離生:不與你離別。
不在現勝事:不在乎當前(我)所提供給他們的勝事,「勝事」是上好之事,指的就是優渥的名聞利養。
不行他所受:義譯不明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不奸他婦女」,不邪淫(不正當的性關系)的意思。
不免于驅馳:當聽法者接受時則受歡迎,不接受時則被排斥。
不更受胞胎:不再有下一生。
不求而不舍:沒有向人乞求,別人也沒有施舍給你。
不求無滿意:不求無滿足;不貪得無厭。
不受不恐怖:依經義解讀爲「心知不執取而不起恐懼」。
不受而恐怖:不執著而恐懼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訛誤的可能性低,有解說爲此處的不執著是「發現沒有可以執取」而起恐懼。
不直十六分:比不上其十六分之一。
不知如真法:不知如實之法,參看「如實知」、「如實」,相當的南傳將文作「不熟練善人法」,「善人」另譯作「善士、正士、真人」,參看「真人」。
不爲不喜壞:解讀爲「不被不歡喜所破壞擾亂」,相當的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不樂所不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不爲傍人聞:疑爲「不爲傍人間」,不被別人所挑撥離間;另作「不爲他沮壞」。
不苦不樂食:即「不苦不樂食覺」,生起執著的不苦不樂感受。
不計樂相屬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在樂中思量想象(有我),不從樂去思量想象(有我)」,「思量想象」也隱含有「執著」的意思,參看「計」。(同義詞「不計樂.相樂」)
不值真知識:不曾見過(遇到過)聖者。
不時不移動:非暫時的,爲不動的。
不能去皮膚:或解讀爲「不能除去雜染的沾染」。
不能得其間:不能找到他的弱點而下手攻擊或加害。
不動心解脫:1.不動搖而堅固的解脫;貪、瞋、癡空的「空心解脫」,另譯作「無诤」,參看《空之探究》第二二頁。2.第四禅亦名爲「不動」,參看「必至不動」。
不得者不食:得不到食物時,無法用餐。
不舍念不念:或解讀爲「不挂念不能舍下之事」。
不通一切人:解讀爲「不准許其它人進入」。
不複轉還有:不再有生死輪回,此處的「有」,指「十二緣起」的「有」支,意即「不受後有」。
不當十六分:比不上十六分之一。
不聞此于彼:不將在此處聽到的帶到彼處去散播。
不诳度彼岸:不能騙過要度彼岸(解脫)者。
不墮惡趣法:另譯爲「決定不墮惡趣」,即「不往生不好的衆生類之情況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惡趣」、「法」。「墮」原爲「掉落」的意思,這裏指「往生到更差的地方」。
不調禦聖法:未受聖者法訓練的。
不禅婆羅門:不在山林中禅思的婆羅門,又稱爲「人間婆羅門」。
不懷妊家食:不向孕婦或孕婦家乞食。
雲何過去世:爲「過去世雲何」的倒裝句,意思是「在過去生是怎麼樣?」
雲何德流聞:怎樣才是于德行有名望。
五人取于垢:五蓋像令人著于汙垢一樣。
五人于眠覺:五戒(或說「五根」)使人從愚癡中清醒,參看「五戒」、「五根」。
五人于覺眠:五蓋令人于該清醒的時候渾沌愚癡,「眠」作「渾沌愚癡」解。
五節相續輪:譯義不明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五熟解脫想:能成就解脫的五種想,即「無常想、無常苦想、苦無我想、不淨惡露想、一切世間不可樂想」。
今悉已惠汝:現在都奉還給你。
內行常自乖:解讀爲「自己的行爲(內行)常常背離(比丘的行爲規範)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六入緣更樂:另譯爲「緣六處觸、緣六處觸、六處緣觸」,參看「六處」、「緣」、「觸」、「更樂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化作一行百:將一個變化成一百個。
心正善解脫:參看「心善解脫」、「正」。(反義詞「不正善心解脫」)
心行息覺知:「息」指「平息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甯靜」,參看「心行覺知」、「心行」。
心息渡有河:止息心中的煩惱,渡過有情輪回生存的生死之河,「有河」指「輪回生死的河流」,「有」的原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