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意爲「生命的存在」。
鬥秤以欺人:意思是「生意人偷斤兩」。
月及耽浮樓:「耽浮樓」爲樂神幹闼婆的名字,「月」,可能是指幹闼婆的女兒,名叫「賢月色」(音譯爲「跋陀」)的略稱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向你的父親致敬」。
火無有思念:火(燒到人時)沒有(我要燒人)的念頭。
火然若愚觸:燃燒的火,如果愚者去碰觸它(,一定會被燒到)。
世六法等起:六根(對六境)生起了(我們的)世間。
世尊施寂滅:世尊以寂滅(入滅)爲我們作法的布施。
世間世間法:在世間的世間法。
世間無有出:世間無法出離。
世間谛如有:世間真有這樣的存在。
以此爲親友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粗暴者」。
以何爲上主:解讀爲「以什麼爲其主人」,即「以什麼爲其支配」;「被什麼所支配」。
以無境界故:因爲你不曾有那樣的經驗。
以燥豬狗槽:以幹燥的豬飼料槽或狗飼料槽。
出入息寂滅:另作「出入息止息」,指「(進入初禅者)呼吸停止了」。
包藏身口業:防護行爲與言語。
去來行無常:「去」指佛陀的入滅,「來」指佛陀的出現于世間,「行」指一切由條件支持而存在者,「無常」指沒有恒常不變者,參看「行」、「無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可祠無上眼:可以養成無上的慧眼,「祠」讀作「詞」,「供奉、祭祀」的意思,可引申爲「長養、養成」。
四大身厭患:對「四大」所成的身體「厭」、「患」,參看「四大」、「厭」、「患」。
四須陀洹支:另作「法鏡(由法所成的鏡子)、四不壞淨(堅定不壞的信)、入流者成就四法、四預流支」,即對「佛、法、僧(四雙八輩之聖者僧)、戒」四種堅固的信心。「不壞淨」另譯爲「證淨、不壞信」,即「十分確信;堅固的信心」。(相關詞「佛不壞淨。法.僧不壞淨。聖戒成就」「法鏡經」)
四增上之心:指「初禅、第二禅、第叁禅、第四禅」四類禅定。(同義詞「四增上心」)
外纏結非纏:全句爲「外纏結非纏,內纏纏衆生」,解讀爲「外在會束縛糾纏的並非真正的糾纏,內在的糾纏才是真正纏住衆生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內纏與外纏,世世代代的人皆爲纏所纏」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譯作「雲何外結發?內亦有結發?世界俱結發?」,參看「內」、「外」、「纏」、「結」。
尼拘婁陀樹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尼拘律樹、尼拘陀樹、尼據留」,樹名,爲一種高大筆直的樹,「婁」讀作「呂」。
布施諸梵行:布施給修行同伴。
平等假名說:解讀爲「只是借用世俗的名稱而無執取」,此處的「平等」,可能是「舍心」的另譯,表示「無執取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只表達應該被表達的;只表達那世俗的名稱而無其內涵之執取」。
必辯當來事:解讀爲「喜歡論辯未來尚未發生事」。
未知當知根:南傳注解書指這是將要證入須陀洹果者所生起的知。
正向者有四:向于正確目標(解脫)之四類人,即「證了初果到第四果的四類佛弟子聖者」。
正受方便善: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解讀爲「熟練于入禅定之所緣」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。
正思惟叁昧:另作「柔順之定」,解讀爲「正思惟之叁昧」,即「能起如理作意之叁昧;能起如實知之叁昧」,如「正思惟」在《雜阿含2經》中相當于南傳經文的「如理作意」(從根源思惟),而「柔順」之意,乃「心柔智順,于實相之理不乖違」(引自《佛光大辭典》「柔順忍」),與「如理作意」相通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正智心解脫:以究竟智心得解脫;以正確的了知心得解脫。
正慢無間等:參看「正」、「慢無間等」。
母爲世族本:解讀爲「母親爲代代相傳的族人之來源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母親爲小屋(胎兒與幼年時的住處)」。
永斷根元栽:永斷煩惱的根源。
生法計是我:全句爲「生法計是我,非不生」,或簡爲「生是我,非不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依執取而生『我存在』(的觀念),非不執取」,依傳經文,「生」即爲執取;有所依著,即「依執取而生起永恒我的觀念」,「執取」另一層意思是「有所依」,參看「計」。(同義詞「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」「生故計是我。非不生」「生是我。非不生」)
生者滅者原:解讀爲「出生或生起,是死亡或消失的源頭」,一如十二緣起的「生緣老死」,參看「緣起法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生貫高標上:另作「坐高標下」,解讀爲「押在或懸吊在高而醒目處(之行刑臺)」,其他異譯本或相當的南傳經文都只作「斬首」。
生微微死痛:生小病痛而死。
生聞婆羅門:一位名叫「生聞」的婆羅門,參看「婆羅門」。
生余意生天:即「往生到其他的色界以上的天界」,參看「意生天」。
用聞見道爲:(已見道聞道,)見道聞道還有什麼用?
立者皆當舍:一切活著的有情,都將倒下(死亡),「立者」指「活著的有情」。
亦無有恐怖:也不會有令他人起恐怖的行爲。
亦觀其人耳:另作「在人行耳、亦觀其人耳、當觀其人」,即「依據每個人行爲而定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個別例外由我(指佛陀)確認」,另作「亦觀其人耳、當觀其人」。
伊尼耶鹿專:麋鹿的腳後跟,「伊尼耶」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伊尼延」,義譯爲「麋鹿」,「專(罕)【趾-止+專】」讀作「喘」,腳後跟。
伊帝目多伽:爲音譯,義譯爲「本事」,另譯爲「本起、本末、相應經」,也有作「如是語」者,經的九種分類(九分教)之第六類,涉及佛化的印度古聖賢者之事迹。
先施于息心:先布施心已止息(煩惱)的聖者,參看「息心」。
共住錐頭處:一起住在像錐頭那麼小的地方。
同己之第二:意思是「伴侶」。
名色緣六處:另譯爲「名色緣六入、緣名色六處」,參看「名色」、「緣」、「六處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因色系著色:斷句爲「因色、系著色」,解讀爲「依著色,執著色,就像被色綁著,被色所束縛」,參看「色」。
因是有是無:或解讀爲「是有是無之因」,即「因緣的或有或無」。
因集故苦集:解讀爲「導致苦的因生起,苦就生起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因緣正文戲:指婆羅門對其經典的修學內容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語詞、儀軌、音韻、語源、文法、史詩」。(同義詞「因.緣.正.文.戲」)
地一切入處:即「地遍處」(以廣大平整的地面爲專注對象--所緣)的修定。另,「地」可以置換成「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、空、識」,合稱爲「十遍處」。
多聞聖弟子:指「常聽聞佛陀教導的聖弟子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已受教誡的聖弟子」。「聖弟子」可以指「佛陀初果以上的弟子」,也可以指「佛陀一般的弟子」。
如入息念學:解讀爲「依著專住于吸氣而修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如己同一體:視之如己;愛重如己。
如地不隨他:如地一樣地堅固不移。
如來死後有:另作「如來終、如來有終、有如是他死、有他世死」,「十四無記」之一,《大智度論》譯作「死後有神去後世」,南傳的注解解解說此處「如來」指「有情」,不指佛陀,即有情死後,有「如來」(從前生到後世的不變主體,參看「如來」)的存在。
如來死後無:另作「如來不終、無如是他死、無他世死」,「十四無記」之一,《大智度論》作「死後無神去後世」,南傳的注解解解說此處「如來」指「有情」,不指佛陀,即有情死後,「如來」(從前生到後世的不變主體,參看「如來」)不存在。
如來至冷有:解讀爲「如來有至冷」,亦即「如來有最上之清涼」。
如來知覺生:此處的「覺」爲「受」的另譯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受(感受)」。
如來是梵有:譯義不明,或解讀爲「如來有是梵」,亦即「如來有如是之清淨」。
如來患甚笃:佛陀的病情加劇。
如法不加枉:不必強製就能如法(合法)。
如施與無著:就像布施佛陀所獲得的無量功德一樣。
如是生于冥:這樣就像生于(處于)黑暗之中。
如是解脫堂:另作「如是住」,解讀爲「這樣地保持在解脫處」。
如是像瞋恚:即「像如是瞋恚」,即「這都是瞋恚引起的」。
如將铠纏絡:如將士穿上(防護的)铠甲(准備上戰場)。
如陶師作瓦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不會)像作陶的工匠對待未燒成的陶器」,表示佛陀會一直有耐心地反複地教導弟子。
如魚決其網:像戳破漁網的魚。
如意往人家:解讀爲「往如意人家」,即「往生使人歡喜的善處」。
如實正知見:疑爲原文的直譯,中文化後應爲「以正智(知)如實看見」。
如谷牛乳頃:另作「如構牛乳頃」,如擠一滴牛乳那樣短的時間,「谷(罕)【谷-禾+牛】」讀作「夠」,擠牛奶。
如釋君馳象:或解讀爲「如一頭(爲抖落身上塵土)被松綁而飛奔的象」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與相當的南傳經文都作「振翅的鳥」。
如顧鞭良馬:像會警覺于鞭打的良馬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良馬離于鞭」。
守護從解脫:遵守戒條,參看「從解脫」。
安消而保壽:安適地消化保長壽。
成就無學戒:具備解脫者的德行,參看「成就」、「無學」、「戒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同義詞「得無學戒」「得無學諸根」相關詞「成就學根及學戒(「有學」「戒」)」)
成就聖慧眼:相當的南傳經文逐字直譯爲「聖+慧眼+成就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具備慧的聖(出世)眼(眼光;見解)」。
有反複之人:另作「知反複者」,知感恩圖報的人。
有天名意著:有一天界,叫作「意著」,即「往生意念所執著的天界」。
有如無勝者:解讀爲「沒有比較好;沒有成爲更好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惡而無勝善者」。
有有故生有:當「有情生命的存在(有)」「存在(有)」了,「出生」就會「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