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成(有)」,第一個「有」是「十二緣起支」中的「有支」,指「生命的存在」(名詞),第二個「有」是「存在」(動詞),第叁個「有」是第一個「有」的動詞,「生成」的意思,參看「有」、「生則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省略。
有此世彼世:「此世」指「當生」,「他世」指「過去或未來生」。(同義詞「有此世.有他世」「有此世,有他世」「有此世、有他世」「有此世、他世」)
有行有相貌:解讀爲「由宿命神通憶念而知過去每一生的各種狀況,如『如是姓,如是字,如是生,如是飲食,如是受苦樂,如是長壽,如是久住,如是壽命訖,此死生彼,彼死生此。』種種。
有行般涅槃:五類第叁果聖者之一,此類聖者在往生色界天後,經一段時間的修學才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,另作「行般涅槃」。
有身集滅道:止息身見起因的方法,參看「身見」、「集」、「滅」、「道迹」。
有身集趣道:導向「有身」(薩迦耶)集起之路,參看「身見」、「集」、「趣」、「道迹」。
有身滅道迹:參看「有身」、「滅」、「道迹」。
有近住弟子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阿阇梨之弟子;內住者(依止阿阇梨而住的初出家者)」,依往下經文,此指「內住」者指「內心與煩惱汙染共住」者。
有苦盛疾滅:有強大而消失快的苦。
有苦盛遲滅:有強大而消失慢的苦。
有苦微疾滅:有輕微而消失快的苦。
有苦微遲滅:有輕微而消失慢的苦。
有食解脫者:「食解脫」解讀爲「解除汙染的束縛」,指「色俱行」,即「具有色者之色界」,參看「食」、「解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肉體上的解脫」,指「關于色界的解脫」。
有舍一更樂:全句爲「有舍一更樂、不若幹更樂」,此處的「舍」爲「平靜的」的意思,「更樂」爲「觸」的另譯,此處的「若幹」爲「種種」的意思,全句解讀爲「由單一觸而不是種種觸生起的平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單一性的平靜,依于單一性」。
有勝無如者:解讀爲「有比較好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無惡而勝善者」。
有無二行中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(生存之有)、行(造作,作爲)」兩者。
有無食念者:「無食念」解讀爲「無汙染的心念」,指「初禅」的境界,參看「食」、「念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精神上的喜」,指「初禅與第二禅」的喜。
有無食舍者:「無食舍」解讀爲「無汙染的平靜」,指「第叁禅」的境界,參看「食」、「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精神上的平靜」,指「第四禅」的境界。
有漏從用斷:煩惱從正確的使用生活所需斷除。
有漏從忍斷:煩惱從忍耐惡劣環境而持續精進斷除。
有漏從見斷:煩惱從建立正見(正確的觀念)斷除。
有漏從除斷:煩惱從除去欲、恚、害念斷除。
有漏從離斷:煩惱從遠離惡法、惡朋友斷除。
有漏從護斷:煩惱從守護六根斷除。(同義詞「防護有漏」)
有遠離之色:解讀爲「平靜而無執著的樣子」。
有緣故生有: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爲條件而出生生成,相當的南傳經文省略,參看「緣」、「有」。
有余涅槃界:不再來人間者,指「阿那含果」以上的聖者,參看《佛法概論》二六四頁。(同義詞「有余依涅槃」)
有余縛所縛:被會束縛人的執取所束縛,參看「有余」。
有鞭罰恐怖:侵犯這類婦女會受法律鞭罰者。
有覺有觀定:即「具備『覺』與『觀』的定」,通常指「初禅」,參看「覺」、「觀」、「初禅」、「定」。
有覺有觀息:指「覺觀的停止」,表示進入「第二禅」,參看「第二禅」、「覺」、「觀」、「尋」、「伺」、「息」。(同義詞「有覺.有觀息」「覺觀止息」)
此四食何因:參看「四食」、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」。
此母瞋亦害:瞋恚時,連(生他養他的)母親也被他殺害。
此身最後邊:這是最後一生。
此則男子邊:意思同「已度男子表」,不會再需要男人了;已到了男人的盡頭處。
此覺觀無常:觀此覺(受)之無常;觀察這感受的無常變化。
死則不隨死:不會隨著死亡而結束。
汝以何爲面:你朝向哪裏啊?
汝何所谘受:你受誰的指使?在誰的座下?
汝爲審有此:你真的有這樣(的論點)嗎?
汝新于如來:疑爲「汝犯于如來」之誤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攻擊如來」。
牟尼無有家:世尊沒有家的擁有(還教導別人做什麼?)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自手平等與:親手(自手)布施,以及平等(無差別)布施。
自出意治國:隨自己的意思而不是依古法治理國家。
自在增上主:(世界)最自在的創造主,即是指「大梵天」,參看「增上」、《別譯雜阿含九七經》。
自洲以自依:另作「自洲自依」,即「以自己爲依靠」,參看「自洲」、「自依」。
自然重濁欲:生性有很強的欲貪。
自覺誰稱師:我是自己證悟的,有誰能被稱爲是我的老師?
至王間不食:國王召見錯過了用餐時間,無法用餐。
至億億布滿:解讀爲「除非以黃金布滿(整個林園)」。
至觀望園觀:解讀爲「到樓臺看花園的風景」,參看「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色非色是我:斷句爲「色、非色是我」,即「真我是色與非色;真我是色(物質)與非色(精神)組成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色界異喜處:全句爲「眼界異.色界異喜處」,解讀爲「眼界異,喜處色界異」,即「眼界爲一,所喜愛的色界是另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眼界,以及(自己所)合意的色」,參看「異」。
行此住止行:解讀爲「這樣修;保持著這樣修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,相近的文句爲「保持著不放逸、熱心、自我努力」。
行余第一有:解讀爲「仍有執取的最高修習」。
行隨順住止:解讀爲「依止于善法;依戒律而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受用適當的臥具」。
住勝妙住者:解讀爲「住于殊勝奧妙之住處者」,相當的南竹經文無此句。
佛以無爲住:佛住于寂滅的無爲。
佛四不護法:佛陀的「身口意命」清淨,無缺漏,自可防護,不需要再刻意地加以防護,另作「四清淨」。
何人應同止:應與什麼樣的人共住(爲夥)。
何因過去世:爲「過去世何因」的倒裝句,意思是「在過去生是什麼?」
何爲行無事:解讀爲「無事爲何行?」意即「住在森林裏作什麼呢?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呢?」
但說彼他身:只說他是其它族類。
作惡姓名字:以「惡性」爲名字;被稱爲惡性(的憤怒)者。
作賢善名字:以「賢善」爲名字;被稱爲賢善(的溫和)者。
戒常隨順生:解讀爲「隨順于戒條的規定」,「生」解讀爲「生起」,引申爲「遵守」,與「隨順」視爲同意複詞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受持學處;在學處上接受後學習」。
我不一向說:我不曾這樣說。
我正禦汝等:我教導你們。
我坐都坐時:解讀爲「我住在都城時」。
我所亦無咎:即使(解脫者)說「(我或)我的……」也沒有過失(因爲他沒有「我」與「我的」之執取)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我害諸惡法:我斷盡了所有的惡法。
我欲忍樂是:那是我所樂意接受的。
我等教作是:解讀爲「我們以是教作」,即「我們依這樣的法來要求他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們會以如是法行之(處分)」。此處的「法」應是指「戒條」(從解脫)。
我意爲汝伏:我的心被你所俘虜。
我過去時有:我過去世存在嗎?
我慢使系著:另譯作「我慢系著使」,即「被我慢煩惱潛在趨勢所束縛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慢」、「使」。
我趣惡道也:我要去險惡的地方,此處的「惡道」不作「往生的叁惡道解」。
求義及饒益:求有利益的,有幫助的。
求願無有利:(心中的)祈求與願望都是沒有利益的事。
沙門今定非:應連同下一句「晨朝失牛者」解讀,意爲「沙門一定沒有在早上遺失一頭牛……所以當然能保持安樂」,即「譏諷佛陀只會說風涼話而已」。
決定以遮遮:接下句「意妄想而來」,義譯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從心中的遮止,則能離于苦」。
良禦牛在前:解讀爲「良禦牛現前」,亦即「(在眼前的)即是有訓練的好牛。」
見天定趣生:指天眼神通,能見天人及衆生的往生處。
見以見爲量:全句爲「見以見爲量,聞以聞爲量,覺以覺爲量,識以識爲量」,即「看只是看,聽只是聽,(感覺的)覺知只是覺知,(認識的)了知只是了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;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;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;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」。這表示在「看、聽、覺知、了知」中沒有本質上是永恒不變的存在,心中不因所看到的而起貪瞋癡。
見聞覺俱識:與所覺知、所見所聞同在的識。
見聞覺識俱:與「看、聽、覺知(感覺)、識知(知道)」同在。
身分齊受覺:另譯作「生後身覺、受身邊」,「後身」指「身體崩解的最後時刻;臨終前」(另譯作「身邊」),即「臨終的感覺生起時」,《相應部一二相應五一經》亦同,參看「命分齊受覺」、「分齊」。
身身觀念住:另譯爲「身身觀念處、身身念、念身、自觀身、觀身如身念處、身念處」,即保持在身上看到身(生理的變化),分辨身體內的地水火風,思惟「此身從何來,爲誰所造?……」,參看「四念住」。
身護命清淨:守護身(肢體行動)而清淨地生活著,「命」即「生活著」的意思。
事順時得宜:解讀爲「事情處理得圓滿順利,時機把握得宜」,相當的南經文無此句。
使胎得解脫:使胎兒順利的産下。
其道有叁種:此爲「經」的「攝頌」(或稱「嗢拖南」),參看「無常及苦空」。(相關句「其道有叁種,實、覺亦叁種,有身四種說,羅漢有六種」「其道有叁種,實覺亦叁種…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