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5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有身四種說,羅漢有六種」)

  典領四域主:解讀爲「統領四大洲;爲四大洲的統領主」,參看「四天下」(四大洲)。

  取有故有有:(十二緣起之)有了「取(執取)」的緣故,所以有「有(有情之存在)」,參看「取」、「緣」、「有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
  受身最後覺:感受到身體到了最後時刻(死亡)的感覺。

  受樂那遊哆:享受無量的福樂,「那遊哆」爲印度一極大數量的名稱。

  和合聖衆者:「聖衆」指「僧衆」,即「能使僧衆維持和諧的人」,無相當之南傳經文。

  命分齊受覺:另譯作「生後命覺、壽分齊受所覺、受命最後覺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」,參看「身分齊受覺」、「分齊」。這裏的「命」指「生命;壽命」,《顯揚心義》解說,當身體持續時,(前)五根的感受持續,當生命持續時,(第六)意根的感受持續。

  命存一時頃:臨終前。

  妻不求勝夫:妻子不會要勝過丈夫。

  妻名轉生族:解讀爲「妻子爲生子女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妻子爲小巢(丈夫則如覓食夕歸之鳥)」。

  宗本不可作:即「非作業論」者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「宗本」是「主張;中心思想」的意思,「不可作」是「不要做事;非作業;不活動」。(相關詞「不可作法」,反義詞「宗本可作」「可作之法」)

  定無所從來:全句爲「定無所從來,定不有,定不當有」,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此我的真我)常、永久、恒、不變易法、這樣永恒存續」。

  屈意過貧聚:委屈您繞路經過我所住的村落。

  居士本工師:解讀爲「居士與工匠」,「本」之譯義不明。

  居士是良田:解讀爲「是居士(之)良田」,意爲「值得在家衆供養的人」。

  居家不得成:不能維持家庭。

  彼彼法緣滅:一一事依支持其存在的條件消散而滅,參看「彼彼」、「緣」、「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彼诃瞿昙子:他們被瞿昙(釋尊)的弟子(指「瞿婆天子」)所責備。

  彼識著離味:那「識」愛著離(惡不善法)的滋味。

  念像不可念:「不可念」即「不可愛的;不喜愛的」,「像」同「相」,「想」的意思,意思是「將不可愛的當成可愛的來想」。

  所行疏澀行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身、口、意行時而正,時而不正」。

  所知不住者:所提的問題不確定。

  所喻不住者:所說的譬喻意義不明確。

  承事勝己者:或解讀爲「侍奉比自己優秀的人」。

  于六覺心想:解讀爲指「第六之意根」。

  于有中第一:在(未解脫的)生存中最高境界者,指「有想無想處」,即「非想非非想處」。

  于有見恐怖:看見了生存的恐怖。

  于我行慈事:對我作友善的事。

  于鄰無所作:或解讀爲「不再有伴」,「鄰」指的是「伴侶」,引申爲「貪著」,「鄰(罕)【陳-東+鄰-邑】音義同「鄰」。

  明智所歎戒:另譯作「可贊歎戒」,即「明智者所稱贊的戒」,參看「聖戒成就」。

  明智善顯現:明智者能將之充分地令人明白。

  枝青以白覆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無過失之輪與潔白的車蓬」。

  泥犁殺慢墮:憍慢者將墮地獄,「泥(罕)【泥+土】犁」同「泥犁」,地獄的音譯。

  波旬起微惡:即使生起了些微的,屬于惡魔波旬之類的惡。

  波羅提木叉:爲音譯,義譯爲「最基本的善」,引申爲「解脫、別別解脫」,即佛陀所製訂之一條條(別別)學處(戒條)的編纂(所以也稱爲「波羅提木叉經」,另作「戒經」),持之而能導向解脫者。

  法法觀念住:另譯爲「法法觀念處、法法念處、自觀法、觀法如法念處、法念處、法念住」,即保持在法上看到法(的變化),如「知內心有結、無結;觀無常、斷、無欲、滅……」,參看「四念住」。

  直道隨順行:依沒有岔路的直道而走(修行)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知世間好惡:知世間的善惡。

  知世間習有:知世間的生起(與滅去)。

  知見悉已度:解讀爲「所有的邪知邪見都已超越」,或「所應知應見的都已完成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知受起住滅:知曉感受的生起、持續、消失。

  知食處內藏:另作「如食處內藏」,控製食欲。

  空法欲使有:想使不存在的變成存在的,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事。

  舍羅磨尼離:沙彌尼。

  初建業良友:依《中阿含叁一經》「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,猶如生母;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,猶如養母。」之說,解讀爲「(大智舍利弗)是初建立道業(證初果)的良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凡到彼岸的比丘,最好的也只能與他一樣。」

  初禅有五支:進入初禅(第一禅)的五個必要條件,簡爲「初禅五支」,即「覺(尋)、觀(伺)、喜、樂、一心」。

  近斤頭阿梨:接近「斤頭阿梨」這個地方。

  長身婆羅門:一位名叫「長身」的婆羅門。

  長夜入正受:參看「長夜」、「正受」。

  阿含及所得:另譯作「阿含及其所得」,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,或解讀爲「傳來的教法,及從其中的證得」,參看「阿含」。

  阿私羅天子:名叫「阿私羅」天神的兒子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刀師子」,即「刀匠的子」,「刀師」之音譯爲「阿私幫達嘎」。

  阿浮多達摩:爲音譯,義譯爲「未曾有」,經的九種分類(九分教)之第九類,贊歎佛陀的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阿提目多花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阿地目得迦花」,指「龍舐花、苣藤」。

  阿阇世國界:即「阿阇世國王所統領之國的範圍」,也就是指摩揭陀國。按,阿阇世王殺父奪王位,有支持提婆達多比丘分裂僧團,被視爲惡王,所以比喻成「此岸」。

  阿羅诃寂滅:阿羅漢(修安那般那念時,呼吸)的寂滅(停止)。

  非五陰即受:即「不是五陰就有執取」,此處的「受」爲「執取」的另譯,參看「五受陰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那執取既非即五取蘊」。

  非如空屋耶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陷于空虛的過失」。

  非有他世死:非「死後有他世」,參看「如來死後有」。

  非此世我所:即「此世非我所」,「于此世無我所」之意,參看「非我」、「我所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非朋非勝朋:親友間不會要屈服對方。

  非倒非常說:解讀爲「不顛倒,隨聽者的可接受情形而說」。

  非無他世死:非「死後無他世」,參看「如來死後無」。

  非無事所用:不能當作山林裏的木材使用。

  非善爲善像:「像」同「相」,「想」的意思,即「將不好的想成是好的」。

  非當來我所:即「當來非我所」,參看「當來」、「非我所」。

  非福不福行:即「非福、非不福行」,另作「無所有行」,指「無所有處之行」,此處之「行」爲「行蘊」之「行」,參看「無所有處」、「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動行」,「不動」菩提比丘英譯爲「沈著;泰然的」,一般是指「第四禅」,參看「不動處」,但此處之「不動行」在其注解中說此爲泛指「四無色處」之善心,是屬于「無色界」之境界。

  非憂苦長養:「憂苦的滋養擴大」之否定,引申爲「籠罩于憂苦中」的否定,「長養」是「滋養使之擴大或生長」的意思。

  便不知一切:不遍知;不徹底地知。

  便習愛恭敬:解讀爲「便能養成敬愛恭敬的習慣」,「習」解讀爲「慣常;經常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則四憂苦生:(如果有四個自己愛念的起了無常變化,)那麼就會有四個憂苦生起,表示憂苦的生起與愛念有對應關連,《別譯雜阿含一二八經》作「(假使四愛敗壞變異,)便生四種憂悲苦惱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威儀行來遊:譯義不明,目前尚無相關資料可比對解讀。

  威德動叁千:威德震動了叁千大千世界。

  持此信授彼:傳遞某甲的訊息給某乙。

  故梵志要誓:過去婆羅門所立的規定。

  施何得安樂:布施什麼可以(令施者)得到幸福安樂?《別譯雜阿含經》、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是我尊師耶:全句爲「我等恭敬沙門敬重沙門,沙門瞿昙是我尊師耶?比丘答曰不也,世尊!」從否定的回答,或應解讀爲「我們都是爲了尊敬沙門瞿昙,才如是知見的嗎?」

  是取心覆藏:解讀爲「是取,心覆藏」,即「是執取,心被覆蓋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是所應處故:即「這才是對的之緣故;應當是這樣的緣故」,相對的南純經文定型句作「那是可能的」。(同義詞「斯有是處」)

  是眼覺善說:具有眼的正覺者之正確教說。

  是陰蓋凡夫:爲愚癡所覆蓋的凡夫。

  是著極難遣:是一條很難走過的道路。

  是謂自己有:即「這就是『常住身』」,參看「有身」。

  爲小比丘诃:被資淺的比丘罵(抱怨),「诃」讀作「喝」。

  爲王種作道:因爲國王(下令)的緣故而(出家)修道。

  爲欲愛所食:因貪著欲愛導致苦,就如同被色所吞食一樣,參看「色所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被對欲之渴愛所吞食」。

  爲善逝所演:即「爲佛陀所說」,參看「善逝」。

  爲隨我所欲:解讀爲「成爲隨著『我見我執』,想要如何就如何者」。

  若士枭士首:解讀爲「若有人殺其他人的頭」,「枭」讀作「消」,此處解讀作「砍頭」,「士」解讀作「士夫」,參看「枭首」、「士夫」。(同義詞「若士枭、士首」「若士、枭士首」「若士枭.士首」)

  若心中行者:如果心中有(五欲的)活動者。

  若犯于生法:違犯(最初的)種姓製度,「生法」或解讀爲「出生之法」,即「種姓製度」。

  若有不知者:全句爲「若有不知者,比丘佛弟子,必得如是苦。」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攻擊知道這實情的佛弟子,黑魔王!你會受比這(無間地獄)更多的苦。」

  若有四愛念:假如有四個愛念的對象,此處說的「四個」應該只是舉例,並非哪特定的四個。

  若有隨道品:就如同依著(叁十七)道品修學。

  若色若非色:凡是物質類的色、非物質類的非…

《阿含字典(5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