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.『未來無常』.『現在無常』.『過去未來無常』.『過去現在無常』.『未來現在無常』.『過去未來現在無常』。」中八個『』爲主要內容的經。

  信族姓男:另作「清信族姓男、有信族姓男」,即「敬信佛陀爲正覺者的善男子」,參看「族姓子」。

  便不賢死:即「不善終;帶著汙穢之心而死」,《增壹阿含二五品六經》作「便有貪欲.瞋恚.癡心而命終」,《中部五經》作「將以貪瞋癡而死」。

  便伏舍去:便降服他,舍他而去。

  便隨獵師:便中了獵人的餌;被獵人捕捉。

  便擗葉葉:一片片地扒開來,「擗」讀作「辟」,扒開。

  系念明想:另作「系念明相、系念明相、系想在明」,「系」同「系」,念著光明之相,另作「系心在明、系想在明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正念正知」。

  前後升降:全句爲「自知前後升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綿密不斷的正知而進入更上一層的禅定」。

  前際俱見:看透過去,「俱見」解讀爲「全都看見」,引申爲「看透」。依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解說,爲「對過去生的種種想法(追憶)」,如追憶「我過去世存在嗎?我過去世不存在嗎?我過去世是什麼呢?我過去世的情形如何呢?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,[後來]又變成什麼?」(參考《雜阿含二九六經》、《相應部一二相應二0經》)

  則便有調:解讀爲「就會掉舉心亂」。

  卻坐一面:退到一旁坐下,「卻」爲「退下」的意思。

  咨嗟稱歎:歎氣稱贊。

  垂辦之事:應該作的事。

  威儀詳序:解讀爲「舉止行動安詳,端正不脫序」,「序」爲「有秩序;前後排列不亂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屏閑之處:隱密處。

  度知見城:斷除了各種邪見。

  律儀戒生:全句爲「于未來世律儀戒生,終不退減。」參看「律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定型爲「未來做到自製,是聖者之律繁榮的征兆。」

  後住涅槃:解讀爲「最後,住于涅槃」,《雜阿含五六七經》作「(順趣涅槃,流注涅槃,)浚輸涅槃」,參看「浚輸」、「涅槃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後際俱見:依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解說,爲「對來生的種種想法(臆測)」的意思,如臆測「我未來世存在嗎?我未來世不存在嗎?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?我未來世的情形如何呢?我未來世會是什麼,以後又變成什麼?」(參考《雜阿含二九六經》、《相應部地」一二相應二0經》)

  思惟挍計:「挍」音義同「校對」的「校」,用心思惟的意思。

  思願緣生:以意欲爲條件之所生;由過去願望所思求而生起。

  急弊粗犷:急躁粗魯。

  怨憎會苦:與自己不喜歡的在一起,所生起的苦

  恒一處止:定居在一個地方。

  恒知景寤:另譯作「習于警寤、恒知景寤」,保持清醒不昏沈。

  持連合衣:此處的「持」是「穿著」的意思,「連合衣」的譯義不明,比對《中部一二經》之「(與)麻混織的(布做成的)衣服」,可能與之相當。

  持辯閉塞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所學的法也不清楚了」。

  斫治其身:砍他的身體,「斫」讀作「濁」,砍。

  施設顯示:另作「施設顯露」,(這樣)述說表示,參看「施設」。

  施緣一覺:對「緣覺」(辟支佛)的布施。

  是處不然:解讀爲「沒有這樣的地方」,表示「不可能;否定」的意思。

  是處非處:另作「處非處」,對的或不對的;有這樣的事或絕無這樣的事。(同義詞「是處.非處」)

  是聖所谛:是聖者所說的真理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因而稱爲『聖谛』」。

  染著系故:有迷戀執著,所以被束縛。

  染著觸猗:若將「猗」解讀爲「依」,則爲「依于所觸知的而染著」,若將「猗」解讀爲「美好的」,則爲「接觸到美好(合意)的而染著」,參看「觸」。

  流注涅槃:參看「流注」、「涅槃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流馳之念:奔馳不停的念頭,指「心不止靜的情況」。

  爲一究竟:爲最高成就的一種,「究竟」爲巴利語「最高的」的對譯。

  爲內安隱:即「內部安定」,「隱」通「穩」,「安穩;安定」的意思。

  爲他婦女:指別人的妻子。

  爲出爲離:即「爲出離」,參看「出離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爲死方便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死所系縛」。

  爲何姓生:是屬于哪一種種姓(血統、階級)?

  爲利狎習:爲了利益而親近(你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只爲自己利益的人」。

  爲我自在:照我的意思去作;任我擺布。(相關詞「爲汝自在」)

  爲取所縛:被「執取」所束縛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執取中者,被魔所束縛」。

  爲取所觸:被執取所接觸,表示「陷在執取當中;被執取所束縛」,參看「取」、「觸」。另譯作「世人取諸境界,心便計著」(參看「計著」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世間多數爲攀緣、執取、粘著所束縛」。

  爲命出家:爲了求生活而出家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了生活而不是以信從在家出家而成爲非家生活」。

  爲從優遊:全句爲「爲從優遊,從容閑樂,極柔軟來」,即「從優渥、安樂、溫柔的生活來出家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受優雅細致,高度優雅細致,極爲優雅細致的教養」。

  爲欲所使:被欲所驅使、束縛,參看「使」。

  爲欲所觸:被欲所接觸,表示「陷在欲貪當中」,參看「觸」。

  爲愛走使:爲渴愛所驅使奔走,比喻爲渴愛的奴隸。

  爲義故受:爲了(修行)得利益的緣故,所以忍受。

  爲審爾不:是對的嗎?

  爲衛梵行:爲了護衛清淨的修行。

  爲魔所縛:即「被魔王所束縛」,參看「波旬」。

  甚爲難值:難逢;難遇到。

  皆是死法:「死」爲「魔」的另譯,「死法」即「屬于惡魔的」,參看「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色是魔法,受是魔法,想是魔法,行是魔法,識是魔法」。

  相習近法:常親近的事;常做的事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習行之法;常做的事;常結交之法」。

  相毀之言:诋毀的話;毀謗的話。

  相應經紀:譯義不明,目前尚無相關資料可比對解讀。

  背不向念:解讀爲「背不、向念」,「背不」即「不背」,與「向」爲同義複詞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苦出要受:另譯爲「苦依出離受、苦出離依受」,解讀爲「依出離(克製)而起的不愉快感受」。

  苦生而生:全句爲「苦生而生,苦滅而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對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;所滅去的只是苦的滅去(一事)……」,意思是,在苦的生起與滅去當中,只有因緣的聚散,而沒有實有不變的主體存在。

  苦住正受:另譯作「不樂住正受」,「樂住正受」的相反,參看「樂住正受」。

  苦即非我:會有「苦」的,就是「非我」,參看「苦」、「非我」。

  苦治居民:壓迫居民從事苦差事。

  苦者寂靜:即「所有苦都已停止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所有苦已被滅而消失了」。這裏的「者」,爲「苦」這件「事情」之代名詞,而不是「代表人」。

  苦盛遲滅:強大而緩慢消失的苦。

  苦習盡道:另譯爲「苦遲通行、斷苦遲、苦遲得、苦滅遲得」,即「鈍根者緩慢而費力的證果之道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遲緩通達的苦行道」,瓦許先生英譯作「具有緩慢理解之費力進展」。

  苦無食受:另譯爲「不食苦痛、不食苦受、苦無味受、苦無食、苦無食覺」,解讀爲「不生起執著的不愉快感受」。

  苦無欲覺:不生起欲念的不愉快感受。

  苦微遲滅:微少而緩慢消失的苦。

  若下過出:從下面排出。

  若幹想患:種種想的過失。

  若方有佛:向佛所在的方向。

  若去若住:或離開,或停留,參看「若」、「住」。

  若有所受:如果有所執取。

  若有若無:1.存在,或不存在。2.實有的觀念(恒常論者),或虛無的觀念(斷滅論者)。(同義詞「若有.若無」「若有、若無」「若有,若無」)

  若見與直:或付出與之相當價值的財物或錢。

  若受自受:如果受業報這件事,是造業者自己受,參看「自作自覺」。(同義詞「若受即自受者」)

  若長者衣:或居士所供養的衣服。

  若能勝者:如果自己能勝任(提得動)的。

  若起若作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任何存在的」。

  若欲自證:解讀爲「如果想要表達自己的體證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若軟若劣:較之爲弱者;較差一些的。

  若飲若食:或喝飲料,或進食,參看「若」。

  若冢間衣:或糞掃衣。

  要不望知:義譯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要不解坐:決定不從禅坐起來。

  要因苦得:要從苦行才能得到。

  要前有對:或解讀爲「要有其前題;要有構成其生起的條件」。

  要當下過:必從下面(肛門)排出。

  計吾我人:執著「真我」觀念的人。

  計數立意:此處「計數」之譯意不明,全句或解讀爲「思量而確立意向」,或對應相當的南傳經文之「專注、細專注、心的導向」。

  迦屍劫貝:「迦屍」地方所出産的(耐用)布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迦絺那法:「迦絺那衣」爲出家者特別允許保有之衣服,「迦絺那法」引申爲「出家修行應成就,而值得別人供養,使供養者得功德之法」,參看「迦絺那」。

  陌陌相值:街道相連。

  風先火次:死亡時,先失去呼吸,其次失去體溫。

  食不盡相:「元本」作「食不淨相」,解讀爲「(屍體)被蠶食的影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到處穿孔想」。

  食更生物:另譯作「食更生之物」,即「吃植物能繁殖的部分」,像「種子、根、莖、可以接枝、可以插枝」等「五種子」的部分。

  食果及根:食用野果與野菜。

  食訖中後:用過午餐的午後。

  食障礙數:無法用餐的次數。

  食噉含消:需咀嚼的食物與液態或入口即化的食物,「啖」音義同「啖」,「咬」的意思。

  香陰已至:「香陰」爲「犍闼婆」的另譯,一說爲從此生到來生的「識」以香爲食,故成此爲「香陰」,另一說爲樂神「…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