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車輪的圓周。

  齊識而還:追查生命的緣起,從「名色」到「識」後就折返回「名色」;只是「老死」到「識」的範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識轉回,往前不超越名色(,就這個範圍而生、老、死;去世、再生,謂:緣識,名色……)」,這也是「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」的意義。

  抟食斷知:參看「抟食」、「斷知」,即「對物質食物的完全了知(遍知)」,以物質食物是用來維持身體而得以修學,就如食自己兒子的肉一樣,不求享樂、縱欲、身材。

  儀容庠序:儀態容貌端莊。

  增上意學:另譯作「增上心學」,指「定」的加強修學。

  增名色生:「元本」作「緣名色生」。

  增益生癡:解讀爲「擴大癡的生起」,參看「增益」、「癡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審谛不忘:「審」是「仔細、慎重」,「谛」是「真實;不顛倒;真理」,「審谛」者離「散亂、輕慢、顛倒」,也可解讀爲「思惟真實」,「不忘」是「不忘記;不忘失」。

  審谛真實:參看「審谛」、「真實」。

  廣說如上:另譯爲「如上廣說」,即「(詳細)如前面所說」。

  彈琴喻教:即「以彈琴應保持琴弦松緊適中爲譬喻的教導」。

  慧根了了:慧根清明;極爲聰明。

  慧善解脫:即「慧解脫」的加強語氣;徹底地慧解脫。《長部34經》作「他已了知:我的貪已舍斷,已切斷了根,就像無根的棕榈樹,成爲非有,爲未來不生之物,我的瞋已舍斷,已切斷了根,就像無根的棕榈樹,成爲非有,爲未來不生之物,我的癡貪已舍斷,已切斷了根,就像無根的棕榈樹,成爲非有,爲未來不生之物。」參看「慧解脫」。

  摩利沙華:「華」通「花」,即「摩利沙花」,花名,或爲「末利迦花;次第花」的另譯。

  摩侯羅伽:爲音譯,即「大蟒蛇神」,「侯(罕)【目+侯】」讀作「侯」。

  數共集會:常常會面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住于過渡地互相交往」。

  樂不因樂:快樂不是以表面上的快樂能得到的。

  樂出要受:另譯爲「樂依出離受、樂出離依受」,解讀爲「依出離(成就)而起的愉快感受」。

  樂共俱定:伴隨著「樂」的定,通常指「初禅」到「第叁禅」。

  樂而不進:疑爲「樂而不退」,樂于修行中而不退轉。

  樂住正受:進入安樂的住處,參看「住」、「正受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導入安穩的住處」。

  樂更樂觸:由觸摸而起樂觸。

  樂所長養:樂的滋養擴大,引申爲「籠罩于樂中」,「長養」是「滋養使之擴大或生長」的意思。

  樂非盡道:另譯爲「樂遲通行、斷樂遲、樂遲得、樂滅遲得」,即「鈍根者遲緩而輕松的證果之道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遲緩通達的樂行道」,瓦許先生英譯爲「具有遲緩理解之輕松進展」。

  樂修行舍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樂于舍,努力回應別人的乞求」。

  樂無食受:另譯爲「不食樂痛、不食樂受、樂無味受、樂無食、樂無食覺」,解讀爲「不生起執著的愉快感受」。

  樂無欲覺:不生起欲念的愉快感受。

  瞋恚時來:生起瞋恨。

  緣生意識:斷句爲「意、法緣,生意識」,即「以意根與法爲條件,意識生起」,參看「緣」、「法」。

  緣利有分:由于有利益,就有分別。

  緣悭有家:由于吝啬,就會保有,「悭」讀作「千」。

  緣幢伎師:竹竿特技表演者,「幢」讀作「床」,原意爲旗幟。

  緣樂更樂:即「以樂觸爲條件」,參看「緣」、「更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觸爲條件(古譯爲「以觸爲緣」)」。

  談論覺了:全句爲「製伏強敵談論覺了」,在談論(修行)的了悟上能降服強敵。

  諸不可樂:即「那些使我不愉快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諸有量業:那些有限量的業。

  諸有遭事:所有遭遇到苦厄的事。

  諸根寂靜:「諸根」指「六根」,參看「六處」、「寂靜」,這裏另有「面貌祥和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諸根明淨」。

  諸根增長:「根」指「六根」,「六根增長」表示衆生輪回的延續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五根仍在那兒存續」。

  諸海中事:即「談論有關大海的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海論」。

  諸漏已盡:即「所有的煩惱都已被摧毀」,參看「諸漏」、「滅盡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諸數永滅:生死流轉的永遠滅除,參看「增諸數」。

  調禦丈夫:另譯爲「道法禦」,叁藐叁佛陀的十號(十種稱號)之一,原意爲「被調伏人的調禦(教導)者」。

  調禦聖法:受聖者之法的調教訓練。

  誰起自在:由誰(什麼)所支配?

  論因說因:即「論說一切世相的因」,參看「因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诤起相言:即「起了爭執」。

  質直沙門:樸質而正直的出家修行人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最高成就的沙門」。

  遮他說法:阻止他人說法。

  余如是說:其余的也這樣說,意即「全部相同,(除了有以下的差別外)」。

  余則虛名:另譯作「余者虛妄」、「余則虛妄」,即「其余的都是錯誤的(虛有其名而已)」。

  余道品法:及其他入涅槃道之法,參看「道品」。

  箧毒蛇經:以「箧(讀作『妾』)」譬喻有情的身色,以「毒蛇」譬喻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(《雜阿含一一七二經》)。

  餔養美食:給予美食吃,「餔」讀作「不」的平聲。

  器盛覆舉:解讀爲「拿另外的容器裝(剩余的食物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准備殘食缽」。

  奮頭而去:猛然掉頭就走;迅速轉頭離開。

  學一切身:另譯作「覺知一切身」,練習感受著整個身體。

  擇法覺分:另譯作「擇法覺支」,參看「覺支」、「七覺支」、「擇法」。

  擔持衣缽:帶著僧衣與缽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
  整頓可喜:解讀爲「治理得令人喜歡」。

  樹叁有本:成爲(樹立)在「叁有」中輪回的根本原因,「叁有」即「欲界之有(生存)、色界之有、無色界之有」。

  澡浴強忍:或解讀爲「需要經常清洗、勉強維持」,比喻身體經常需要維護的脆弱。

  獨處只步:獨居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住在山林中」。

  萦衣頂上:全句爲「萦衣頂上,戴賢者滿慈子」,意思是「以布(衣)纏繞在頭上,頂著賢者滿慈子」,表示對尊者滿慈子的尊崇,「萦」讀作「營」,旋繞的意思。(同義詞「萦衣頂上戴賢者滿慈子」)

  謂無道也:沒有(這樣的)道路可以達成的。

  謂厭愛箭:厭離那如箭的渴愛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苦所惱,爲苦所敗」。

  豫知人情:預知他人心中所想。

  遲觀速滅:雖然覺察得慢,但一旦覺察就迅速舍斷。

  錦绮羅縠:上等華美的絲織品,「绮」讀作「起」,「縠」讀作「湖」。

  閻王境界:爲音譯,另譯爲「閻摩界、夜摩界」,義譯爲「死者的世界」。

  隨八道行:隨意在四面八方的道路馳行。

  隨心去此:心隨之往生;心連接此生與來生。

  隨出隨緣:「出」與「緣」解讀爲「六根向外出對六境;依于六根與六境的後續發展」,「隨出隨緣」即「隨著六根依于六境所生起的發展(而伺機……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魔)將厭惡而離去」。

  隨其大小:依據出家的年資。

  隨其所應:解讀爲「隨各種情況之需要(而恰當地去做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處處都如是適當」,爲形容「四攝」運用之定型句。

  隨所爲時:解讀爲「隨其所爲之時」,即「隨其需要別人協助之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隨時消息:全句爲「隨時消息,冷暖愛護」,另譯作「隨時蔭卵,消息冷暖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好好地孵(蛋),好好地培育」。

  隨時覆蔭:保持抱蛋(孵蛋)。

  隨國俗法:隨該地方的習慣用語。

  隨欲而學:依跟隨其後之經文「我不堪能隨學而學」推斷,疑爲「隨學而學」之訛誤,解讀爲「依著每一學處而修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隨欲即得:想得到就能得到;想做到就做到,表示熟練而毫不費力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隨順成就:順從成就的因緣條件而成就它。

  隨順回轉:即「跟著它轉來轉去;受它控製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令它不存在」。

  隨順開覺:參看「隨順」、「開覺」。

  隨意所問:隨你想要問的來問。

  頭破七分:另作「碎破汝頭,令作七分」、「破汝頭作七分」,即「頭破裂成七片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打裂[他的]頭成七片」。

  優昙缽羅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優昙跋羅、烏昙婆羅、優昙婆邏」,樹名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
  應下置者:應舉行依止羯磨(會議)的情況,即「對不受勸誡者,議決命其依止、親近善知識」。

  應更一死:整句爲「應更一死,而求再終」,即「不求在此生解脫(最後一次的死),反而求還有來生(再次的死)」。

  應責數者:應舉行诃責羯磨(會議)的情況,即「議決應呵責鼓動、製造事端者」。

  戲求財物:以賭博贏錢者。

  縱而不撿:解讀爲「放縱而不收斂」,「撿」另作「儉」。

  聰明志高:解讀爲「自恃聰明高于他人」。

  舉體離解:另譯作「舉體解離、四體不攝」,解讀爲「全身(或四肢)像要崩散掉一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身體就像麻醉了一樣」。

  輿床第五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棺材爲第五」,意思是,四個擡棺的人加上棺材爲第五,五者將屍體共同送往墳場。「輿」讀作「余」,「扛」的意思,「床」指的是「躺屍體的床」,也就是指現代所說的「棺材」。

  隱藏發露:暴露隱私。

  齋日不食:齋戒日斷食,無法用餐。

  搗使光生:另譯作「搗使光澤生」,意即「(像染布一樣)用力打擊,使(染布所染的顔色)得顯出光澤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鞞岚婆風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毗岚婆風、毗岚風」,義譯爲「強風、季節風」。

  斷上衆邪:解讀爲「舍斷上面(所說的)種種邪見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斷心諸患:斷除心中障礙入定的禍患。

  斷死魔縻:斷除…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