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魔的系綁,「縻」讀作「迷」,「系綁」的意思,「死」與「魔」爲同義複詞,參看「死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斷除魔之陷阱(罠)」「罠」讀作「民」,捕鳥獸的網(陷阱)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救死罥弶」,「罥」讀作「卷」,如蜘蛛網之類的捕獵物,「弶」讀作「匠」,捕鳥獸的裝置。

  斷過中食:斷除過了中午後吃東西;過午不食。此戒律的製訂因緣,傳爲迦留陀夷尊者于傍晚天黑時入城乞食,因膚色極黑,嚇著了取食物給他的孕婦,導致胎死腹中,迦留陀夷尊者心裏難過,城中人也因此惡聲連連的緣故,參看《增壹阿含四十九品七經》。

  斷截王路:異譯本《佛說苦陰經》、《佛說苦陰因事經》作「或截他道」,解讀爲「在國王開的公路上攔路人搶劫」。

  獵師飼鹿:獵人以餌捕鹿。

  獵師境界:獵師的勢力範圍。

  瞻相男女:另作「占相男女」,解讀爲「爲男人或女人看(命)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簡要捷疾:精要而銳利。

  覆者仰之:即「將傾倒的扶起來;將彎腰的扶直」,全句爲「覆者仰之。覆者發之。迷者示道。暗中施明。」另作「能使覆者得仰。閉者得開。迷者得悟。冥室燃燈。有目得視。」「覆者仰之。覆者發之。迷者示道。闇中施明。若有眼者。便見于色。」「猶如【身+婁】者得伸。暗者見明。迷者示道。于暗室然明。無目者爲作眼目。」「猶如偻者得申。迷者得道。盲者得眼目。在暗見明。」「猶如屈者得伸。冥者見明。迷者見路。于暗冥然明。」「猶如盲者得目。迷者見路。愚者聞道。」「猶如盲者得眼。聾者徹聽。迷者見路。無目見色。」「如佛所說顯現開發。譬如有人溺水。能救獲彼。能救迷方示路。暗慧明燈。」「溺者能救。閉者能開。迷者示路。暗處然燈。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能扶正顛倒的,能顯現被隱藏的,能告知迷途者路,能在黑暗中持燈火,使明眼人看得見諸色。」

  轉于梵輪:即「轉*輪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四十大法門已被轉動」。按:「梵輪」原爲印度當時婆羅門教之用語,爲佛教界所沿用,經文中有時沿用同俗的「梵輪」,有時用「*輪」,意義是相同的。

  轉趣涅槃:即「導向涅槃」,參看「涅槃」、「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阙我初福:使我失去了第一個做福德的機會。

  離生喜樂:離五蓋而生起喜與樂,專指初禅的境界。

  離在居家:「元本」作「雖在居家」,全句爲「我今離悭貪垢,雖在居家」,解讀爲「現在,我離吝啬貪得之汙垢,雖然處于在家而未出家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以離悭垢之心住于在家」。

  離者欲合:使分離的人複合。

  離苦息樂:另譯作「舍滅苦、樂」,「離苦、樂行」,「舍滅苦樂」,「舍喜、樂」「樂滅、苦滅」,「舍苦舍樂」,「無苦無樂」,「樂滅、苦滅」,即「苦與樂都停止了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樂與苦的舍斷」,爲第四禅的境界,參看「第四禅」。(同義詞「舍滅苦.樂」「離苦.樂行」「舍滅苦樂」「舍喜.樂」「樂滅.苦滅」「舍苦舍樂」「無苦無樂」「樂滅.苦滅」)

  離欲之法:屬于應當對其離欲貪者,參看「法」。

  離諸重擔:另作「舍離重擔」,即「放下負擔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負擔已卸」。

  離諸食想:解讀爲「離諸染著之想」,參看「食」、「有食念者」。

  離諸飄轉:或解讀爲「已不退轉」。

  額叁脈起:額頭暴出叁條血管,血脈贲張的樣子,脈(罕)【月+永】音義同「脈」。

  攀緣識住:識之所緣處、依止處,即「維持識存在的基礎」,參看「住」、「四識住」。

  系念面前:即「眼前的專注;當下的專注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「面前」即是指「眼前的;當前的」,參看「系念善學」。

  系念善學:「系念」是「念」的加強語氣,「專注」的意思,「善學」是「正確地;充分地修學」,參看「念」、「善」。

  襞僧伽梨:「襞」讀作「必」,「動手折衣」的意思,參看「僧伽梨」。(相關詞「厚襞僧伽梨」)

  識無所住:「識」沒有安住存在的地方,即失去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的識。

  識無邊處:另譯作「識處、識處定、無邊識處、無量識處、無色識處、無量識入處、無量識入處界、一切識入處」,超空無邊處,以無邊之識爲意念專注的對象(所緣)所成就的定境。

  識緣名色:另譯爲「緣識名色」,參看「識」、「緣」、「名色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
  證未證故:爲了體證那些還未體證的之緣故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阿羅漢)不必重複證其已證」,應比較合理。

  關閉根門:即「守護根門」,在六根對六境時,保持對合意的不起欲貪,對不合意的不起瞋恚。

  難可難侍:解讀爲「服侍的難度很高」。

  願爲忍恕:但願(你能)原諒(我們)。

  願無爲也:解讀爲「請不必挂心」。

  願開閑暇:希望撥出空暇的時間。

  勸發渴仰:催促與激勵。

  嚴急至苦:或解讀爲「沒有耐心急性的人是最苦惱的」。

  籌量人人:另譯爲「量人人」,拿某甲某乙等作比較。

  覺知心行:另譯作「心行覺知」,即「專注覺察于感受」,「心行」指的是「受」。

  覺諸受住:了知所有感受的持續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受起:了知所有感受的生起。

  覺諸受滅:了知所有感受的滅沒消失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想住:了知所有想的持續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想起:了知所有想的生起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想滅:了知所有想的滅沒消失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覺住:了知所有尋的持續,參看「覺」、「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覺起:了知所有尋的生起,參看「覺」、「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覺諸覺滅:了知所有尋的滅沒消失,參看「覺」、「尋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觸受行受:比對該句前之經文,以及相當的南傳經文的內容,解讀爲「觸、受、愛、行」比較合理。

  觸娆于衆:妨礙大衆,即「不順從大衆的舉發過失」。

  譬如故車:就像一部老舊的車子。

  攝止正定:解讀爲「收攝而保持正定」。

  攝受梵行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資助梵行(清淨的修行)」。

  攝持衣缽:收拾好僧衣與缽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
  攝樂遠離:「攝」或讀「鎳」,「集中;安定;安住」之意,「樂遠離」解讀爲「樂于斷除雜念」,參看「遠離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使內心靜止安立,使內心靜止于單一,內心專一于之前修定的所緣。」

  護念清淨:守護心念,使之保持清淨無煩惱雜染。

  護彌長者:名叫「護彌」的有錢人,參看「長者」。

  護犢牸牛:護子牛的母牛,「犢」讀作「獨」,幼牛,「牸」讀作「子」,母牛。

  露地經行:「露地」指「在室外」,「經行」爲「在一定的直線距離緩慢專心地往返步行」。

  露地穰積:「露地」指「空曠地」,「穰積」指「稻草或麥杆堆」,「穰」讀作「嚷」或「禳」,泛指「禾莖」。

  響不齊等:聲音不和諧。

  歡喜奉行:經文結尾的定型句,解讀爲「感到歡喜而遵照實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多數皆無,相近者如「悅意的……歡喜于世尊所說」。

  歡喜崇習:內心歡喜而恭敬學習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恭聞」。

  歡喜隨喜:若依巴利語經文直譯爲「勝歡喜,隨喜」(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歡樂與高興」),「隨喜」水野弘元《巴利語辭典》也作「喜、感謝」的意思,「歡喜」與「隨喜」二字均爲動詞語態。(相關詞「生隨喜心」)

  聽乃敢陳:解讀爲「有您的允許我才敢問」,「聽」,「允許」的意思,「陳」,指「陳述;說」。

  聽在道次:允許爲弟子;允許跟隨修學。

  聽汝壞齋:允許你不必遵守(一坐食)的戒律。

  氍氀毾登:「氍氀」讀作「渠驢」,毛織物,「氀」即是「毛布」。「毾登【登+毛】」讀作「踏登」,細致的毛被與毛席。

  變易有異:即「有變易、變異」,參看「變易」、「變異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觀色舍住:(于眼見色時,)伺察會起平靜之色,此處的「觀」爲「伺察」(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探究」,此處的「舍」爲「平靜」的意思,「舍住」爲「會生起平靜之所在」的對譯,爲「十八意行」中的「六舍觀」之一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、「舍」。

  觀色喜住:(于眼見色時,)伺察會起喜之色,此處的「觀」爲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探究」,「喜住」爲「會生起喜之所在」的對譯,爲「十八意行」中的「六喜觀」之一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。

  觀色無常:看到了「色」是無常變化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色是無常的,……看到了這樣……」,參看「色」、「觀」。

  觀色憂住:(于眼見色時,)伺察會起憂之色,此處的「觀」爲「伺察」(「伺」的加強語氣)的對譯,「十分專注地觀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探究」,「憂住」爲「會生起憂之所在」的對譯,爲「十八意行」中的「六憂觀」之一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。

  觀身無常:觀察(六根中之)身(根)是無常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身是無常的」,參看「觀」、「身」、「無常」。

  觀相善受:全句爲「觀相善受、善持,善意所念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,解讀爲「善于記住與意念所觀察的相貌」,參看「受持」。(同義詞「觀相善受.善持.善意所念」)

  觀起住滅:即「伺的生起、持續、滅沒消失」,參看「觀」、「伺」,《增支部八集九經》作「尋的生起、持續、滅沒消失」,「尋」古譯爲「覺」,參看「尋」、「覺諸想起」、「覺諸想住」、「覺諸想滅」。(同義詞「觀起.住.滅」)

  觀興衰法:觀察生滅法,即「觀察、領悟生滅之無常」。

  觀覺興衰:觀察思惟而知其生滅(無常)。

  郁多羅僧:爲譯音,另譯爲「優哆邏僧、優陀羅僧、七條衣」,義譯爲「上衣」,「郁(罕)」。

  郁單曰法:郁單曰洲人的習慣,食物任由需要者自取。

  麤四大色:由四大所成的粗顯物質,指「身體」。(同義詞「粗四大色」)

  粗細薄膚:解讀爲「粗糙或細致的皮膚」,「薄膚」即「皮膚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只作「皮膚」。

  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