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魔的系绑,「縻」读作「迷」,「系绑」的意思,「死」与「魔」为同义复词,参看「死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断除魔之陷阱(罠)」「罠」读作「民」,捕鸟兽的网(陷阱)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救死罥弶」,「罥」读作「卷」,如蜘蛛网之类的捕猎物,「弶」读作「匠」,捕鸟兽的装置。

  断过中食:断除过了中午后吃东西;过午不食。此戒律的制订因缘,传为迦留陀夷尊者于傍晚天黑时入城乞食,因肤色极黑,吓着了取食物给他的孕妇,导致胎死腹中,迦留陀夷尊者心里难过,城中人也因此恶声连连的缘故,参看《增壹阿含四十九品七经》。

  断截王路:异译本《佛说苦阴经》、《佛说苦阴因事经》作「或截他道」,解读为「在国王开的公路上拦路人抢劫」。

  猎师饲鹿:猎人以饵捕鹿。

  猎师境界:猎师的势力范围。

  瞻相男女:另作「占相男女」,解读为「为男人或女人看(命)相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简要捷疾:精要而锐利。

  覆者仰之:即「将倾倒的扶起来;将弯腰的扶直」,全句为「覆者仰之。覆者发之。迷者示道。暗中施明。」另作「能使覆者得仰。闭者得开。迷者得悟。冥室燃灯。有目得视。」「覆者仰之。覆者发之。迷者示道。闇中施明。若有眼者。便见于色。」「犹如【身+娄】者得伸。暗者见明。迷者示道。于暗室然明。无目者为作眼目。」「犹如偻者得申。迷者得道。盲者得眼目。在暗见明。」「犹如屈者得伸。冥者见明。迷者见路。于暗冥然明。」「犹如盲者得目。迷者见路。愚者闻道。」「犹如盲者得眼。聋者彻听。迷者见路。无目见色。」「如佛所说显现开发。譬如有人溺水。能救获彼。能救迷方示路。暗慧明灯。」「溺者能救。闭者能开。迷者示路。暗处然灯。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能扶正颠倒的,能显现被隐藏的,能告知迷途者路,能在黑暗中持灯火,使明眼人看得见诸色。」

  转于梵轮:即「转*轮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四十大法门已被转动」。按:「梵轮」原为印度当时婆罗门教之用语,为佛教界所沿用,经文中有时沿用同俗的「梵轮」,有时用「*轮」,意义是相同的。

  转趣涅槃:即「导向涅槃」,参看「涅槃」、「趣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阙我初福:使我失去了第一个做福德的机会。

  离生喜乐:离五盖而生起喜与乐,专指初禅的境界。

  离在居家:「元本」作「虽在居家」,全句为「我今离悭贪垢,虽在居家」,解读为「现在,我离吝啬贪得之污垢,虽然处于在家而未出家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我以离悭垢之心住于在家」。

  离者欲合:使分离的人复合。

  离苦息乐:另译作「舍灭苦、乐」,「离苦、乐行」,「舍灭苦乐」,「舍喜、乐」「乐灭、苦灭」,「舍苦舍乐」,「无苦无乐」,「乐灭、苦灭」,即「苦与乐都停止了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乐与苦的舍断」,为第四禅的境界,参看「第四禅」。(同义词「舍灭苦.乐」「离苦.乐行」「舍灭苦乐」「舍喜.乐」「乐灭.苦灭」「舍苦舍乐」「无苦无乐」「乐灭.苦灭」)

  离欲之法:属于应当对其离欲贪者,参看「法」。

  离诸重担:另作「舍离重担」,即「放下负担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负担已卸」。

  离诸食想:解读为「离诸染着之想」,参看「食」、「有食念者」。

  离诸飘转:或解读为「已不退转」。

  额三脉起:额头暴出三条血管,血脉贲张的样子,脉(罕)【月+永】音义同「脉」。

  攀缘识住:识之所缘处、依止处,即「维持识存在的基础」,参看「住」、「四识住」。

  系念面前:即「眼前的专注;当下的专注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「面前」即是指「眼前的;当前的」,参看「系念善学」。

  系念善学:「系念」是「念」的加强语气,「专注」的意思,「善学」是「正确地;充分地修学」,参看「念」、「善」。

  襞僧伽梨:「襞」读作「必」,「动手折衣」的意思,参看「僧伽梨」。(相关词「厚襞僧伽梨」)

  识无所住:「识」没有安住存在的地方,即失去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的识。

  识无边处:另译作「识处、识处定、无边识处、无量识处、无色识处、无量识入处、无量识入处界、一切识入处」,超空无边处,以无边之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(所缘)所成就的定境。

  识缘名色:另译为「缘识名色」,参看「识」、「缘」、「名色」、「缘起法」。

  证未证故:为了体证那些还未体证的之缘故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(阿罗汉)不必重复证其已证」,应比较合理。

  关闭根门:即「守护根门」,在六根对六境时,保持对合意的不起欲贪,对不合意的不起瞋恚。

  难可难侍:解读为「服侍的难度很高」。

  愿为忍恕:但愿(你能)原谅(我们)。

  愿无为也:解读为「请不必挂心」。

  愿开闲暇:希望拨出空暇的时间。

  劝发渴仰:催促与激励。

  严急至苦:或解读为「没有耐心急性的人是最苦恼的」。

  筹量人人:另译为「量人人」,拿某甲某乙等作比较。

  觉知心行:另译作「心行觉知」,即「专注觉察于感受」,「心行」指的是「受」。

  觉诸受住:了知所有感受的持续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受起:了知所有感受的生起。

  觉诸受灭:了知所有感受的灭没消失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想住:了知所有想的持续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想起:了知所有想的生起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想灭:了知所有想的灭没消失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觉住:了知所有寻的持续,参看「觉」、「寻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觉起:了知所有寻的生起,参看「觉」、「寻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觉诸觉灭:了知所有寻的灭没消失,参看「觉」、「寻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触受行受:比对该句前之经文,以及相当的南传经文的内容,解读为「触、受、爱、行」比较合理。

  触娆于众:妨碍大众,即「不顺从大众的举发过失」。

  譬如故车:就像一部老旧的车子。

  摄止正定:解读为「收摄而保持正定」。

  摄受梵行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资助梵行(清净的修行)」。

  摄持衣钵:收拾好僧衣与钵,「钵(罕)【金+本】」读作「玻」。

  摄乐远离:「摄」或读「镍」,「集中;安定;安住」之意,「乐远离」解读为「乐于断除杂念」,参看「远离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使内心静止安立,使内心静止于单一,内心专一于之前修定的所缘。」

  护念清净:守护心念,使之保持清净无烦恼杂染。

  护弥长者:名叫「护弥」的有钱人,参看「长者」。

  护犊牸牛:护子牛的母牛,「犊」读作「独」,幼牛,「牸」读作「子」,母牛。

  露地经行:「露地」指「在室外」,「经行」为「在一定的直线距离缓慢专心地往返步行」。

  露地穰积:「露地」指「空旷地」,「穰积」指「稻草或麦杆堆」,「穰」读作「嚷」或「禳」,泛指「禾茎」。

  响不齐等:声音不和谐。

  欢喜奉行:经文结尾的定型句,解读为「感到欢喜而遵照实行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多数皆无,相近者如「悦意的……欢喜于世尊所说」。

  欢喜崇习:内心欢喜而恭敬学习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恭闻」。

  欢喜随喜:若依巴利语经文直译为「胜欢喜,随喜」(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欢乐与高兴」),「随喜」水野弘元《巴利语辞典》也作「喜、感谢」的意思,「欢喜」与「随喜」二字均为动词语态。(相关词「生随喜心」)

  听乃敢陈:解读为「有您的允许我才敢问」,「听」,「允许」的意思,「陈」,指「陈述;说」。

  听在道次:允许为弟子;允许跟随修学。

  听汝坏斋:允许你不必遵守(一坐食)的戒律。

  氍氀毾登:「氍氀」读作「渠驴」,毛织物,「氀」即是「毛布」。「毾登【登+毛】」读作「踏登」,细致的毛被与毛席。

  变易有异:即「有变易、变异」,参看「变易」、「变异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观色舍住:(于眼见色时,)伺察会起平静之色,此处的「观」为「伺察」(「伺」的加强语气)的对译,「十分专注地观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「探究」,此处的「舍」为「平静」的意思,「舍住」为「会生起平静之所在」的对译,为「十八意行」中的「六舍观」之一,参看「观」、「伺」、「舍」。

  观色喜住:(于眼见色时,)伺察会起喜之色,此处的「观」为「伺察」(即「伺」的加强语气)的对译,「十分专注地观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「探究」,「喜住」为「会生起喜之所在」的对译,为「十八意行」中的「六喜观」之一,参看「观」、「伺」。

  观色无常:看到了「色」是无常变化的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色是无常的,……看到了这样……」,参看「色」、「观」。

  观色忧住:(于眼见色时,)伺察会起忧之色,此处的「观」为「伺察」(「伺」的加强语气)的对译,「十分专注地观察」的意思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「探究」,「忧住」为「会生起忧之所在」的对译,为「十八意行」中的「六忧观」之一,参看「观」、「伺」。

  观身无常:观察(六根中之)身(根)是无常的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身是无常的」,参看「观」、「身」、「无常」。

  观相善受:全句为「观相善受、善持,善意所念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,解读为「善于记住与意念所观察的相貌」,参看「受持」。(同义词「观相善受.善持.善意所念」)

  观起住灭:即「伺的生起、持续、灭没消失」,参看「观」、「伺」,《增支部八集九经》作「寻的生起、持续、灭没消失」,「寻」古译为「觉」,参看「寻」、「觉诸想起」、「觉诸想住」、「觉诸想灭」。(同义词「观起.住.灭」)

  观兴衰法:观察生灭法,即「观察、领悟生灭之无常」。

  观觉兴衰:观察思惟而知其生灭(无常)。

  郁多罗僧:为译音,另译为「优哆逻僧、优陀罗僧、七条衣」,义译为「上衣」,「郁(罕)」。

  郁单曰法:郁单曰洲人的习惯,食物任由需要者自取。

  麤四大色:由四大所成的粗显物质,指「身体」。(同义词「粗四大色」)

  粗细薄肤:解读为「粗糙或细致的皮肤」,「薄肤」即「皮肤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只作「皮肤」。

  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