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參看印順法師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第七四四頁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相關詞「未見未生」「末見末生」)
本行所作:長遠過去生以來的造作所形成。
本劫本見:由過去世之事而生起的邪見。
本所思願:長遠過去生以來的意欲。
本所造行:過去所造的業。
本皆編發:原本都是編卷著頭發的外道。
本修行願:同「本行所作,本所思願」,意思爲「過去業力與思願所形成」,表示是由因緣條件所成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由過去之業(力)、造作、思之所成、感受而得見」,比對之而將「本」解讀爲「過去之……」,「修」解讀爲「行爲之業(力)」,「行」解讀爲「造作」,「願」解讀爲「思願;思之所形成」。
本從他活:依他人(施舍)而活的人,指乞食的修行人。
未有曲事:全句爲「汝未有曲事,未可豫自伏」,意思是「你還沒敗,不可以先認輸」。
未曾有法:希有而令人贊歎的事。
未曾講堂:一個名叫「未曾」的講堂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「講堂」,南傳經文多作「大廳;集會廳」。
末劫末見:由未來世之事而生起的邪見。
正句法句:比對《長阿含九經》的「四法足」,「正句」相當于「正定」,參看「四法足」、「四法句」。
正立念身:正確地建立身念處,即「修身念處」,參看「身身觀念住」。
正向涅槃:即「導向涅槃」,參看「正向」、「涅槃」。(反義詞「不趣涅槃」「不順涅槃」)
正向滅盡:參看「正向」、「滅盡」。
正行說法:(讓聞者)生起正確意向的說法。
正身正願:全句爲「正身正願。反念不向」,另譯作「直身正意。系念在前」、「端坐思惟。系念在前」、「正身端坐。系念在前」、「正身思惟。系念在前」、「整身端坐。系念在前」、「直身正意系念在前」、「正身正意。系念在前」、「端身正意。系念在前」,即「挺直身體,建立起眼前的專注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正使放逸:「正使」的意思是「假使;假如」,「正使放逸」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即使再怎麼放縱自己」,但「聖弟子」是不會「放逸(放縱自己)」的,此處應理解爲,「即使聖弟子的修行進程再怎麼緩慢」,參看「放逸」。
正到正趣:另譯爲「善到善向、善去善向、往至善處善去善向、平等行者、等成就者」,解讀爲「正確的去向;正確的修行」或「善的的去向;善的修行」,《雜阿含五六二經》說「向調伏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」爲「善向」,「已調伏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」爲「善到」。(同義詞「善到.善向」)
正受念善:熟練決心于入禅定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。
正受迎善:熟練柔順于入禅定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。
正受起善:熟練于出禅定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。
正受處善:熟練于入禅定的範圍(行處)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。
正定爲八:即「正定爲第八項」,參看「正定」、「八聖道」。
正法律乘:在(此)「正法」與「律」中的車乘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此法與律中的神聖車乘」,指能將「貪、瞋、癡」調伏殆盡的「八正道」。
正知出入:對自己的每一個舉動與行爲清清楚楚。
正知正念:另譯爲「正智正念、正念正智」,即「有知有念」;了知與專注。
正信非家:正確地體會到,家並不是家(斷除了擁有家的欲求)。
正害睡眠:徹底的阻礙睡眠,即「徹底的除去打瞌睡」,參看「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拔除怠惰昏沈」。(反義詞「不害睡眠」)
正無間等:不偏不倚地進入「無間等」,即證入了「無間等」,參看「無間等」。
正等正覺:完全地;圓滿的解脫證悟,指佛(叁藐叁佛陀)的解脫,另譯「遍正覺」;「等正覺」,音譯「叁藐叁菩提」。
正意解脫:即「心正解脫」,「心、意、識」在雜阿含經中相通。
正趣漏盡:向滅盡(摧毀)煩惱的正確目標(修)行,參看「等趣」、「漏」、「滅盡」。
犯相違法:解讀爲「犯了說謊的過失」,另可解讀爲「犯了與他人有過節的過失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,而說「尊者舍利弗打我而沒道歉就要(離開)去遊行」。
甘露涅槃:參看「甘露」、「涅槃」。
生小知舊:從小就認識的朋友。
生已盡滅:解讀爲「所生起的已滅去」,或者「一生起就即刻滅去」。
生分轉微:解讀爲「生命迹象轉弱」。
生他身智:由「外身」(他人之身)而生起的智。
生他受智:由「外受」(他人的感受)而生起的智。
生他法智:由「外法」(他人心的對象)而生起的智。
生他意智:由「外心」(他人的心)而生起的智。
生本諸行:即「導致出生的諸行」,整段經文「彼于生本諸行樂著,于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生本諸行樂著」,若依相當的南傳經文來看,如果「彼于生本諸行樂著」是正確的,則「于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生本諸行樂著」應爲「于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本諸行樂著」;如果「于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生本諸行樂著」是正確的,則「彼于生本諸行樂著」應爲「彼于生生本諸行樂著」。
生生無惡:或解讀爲「每一代都是善的,每一代的血統都是純正無雜的」。
生危險想:生起錯誤之想。
生如鳥喙:另譯作「雹節」,即「晝度樹的花苞初綻,狀如鳥的尖嘴」,「喙」讀作「會」。
生有想論:生起死後仍有覺知的我之論點。
生死定量:即「生死輪回的次數或時間已固定」。
生住轉出:生起、持續、轉生(再生)、出現(顯示)。
生身見起:生起身見,參看「身見」。
生知生見:生起(這樣的)知見。
生金不熟:金塊得不到精煉。
生金堅強:金塊變得太硬(而無法加工)。
生則系著:有執著的系著牽絆,就有恐怖、障礙、顧念的生起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由執取而起恐懼、激動之擾動」。(同義詞「生系著」、「取故生著」)
生般涅槃:五類第叁果聖者之一,此類聖者在往生色界天後不久就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。
生滅智慧:即「看透事象的生起與消逝的智慧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具足導向集起與滅沒;聖、洞察;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」。
生厭薄處: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致于毀呰」,毀謗的意思。
生樂生善:導致安樂,導致善的(果報)。
生緣老死:另譯爲「生緣死、緣生老死」,參看「生則生」、「緣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用心甚難:獨居修行很難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很難做到獨居,難以樂于獨居」。
用止故疹:另譯作「故起苦覺令熄滅」,意思是「用來止息舊有的疾病」,「舊有的疾病」即是「已有的饑餓感」。
用檢撓箭:「撓」讀作ㄋㄠˊ,屈服的意思,「檢」推斷應是一種匡直的器具,亦即以「檢」將箭匡直。
目未曾眴:直視而未曾眨眼「眴」讀作「眩」,閃著眼以示意,或轉動眼睛的樣子。
示我所作:即「請告訴我應當(怎麼)做」,參看「所作」。
示教照喜:另作「示教利喜」,1.總舉爲「示」,教授爲「教」,總說義理爲「照」,應機教導使聽者歡喜爲「喜」。2.聽聞者歡喜、隨喜于教導者所說,與「勸發渴仰,成就歡喜」同義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開示(示)、勸導(教)、鼓勵(利)、使歡喜(喜)」。(同義詞「示教、照喜」「示、教、照、喜」)
示現大法:大奇迹法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看起來如同幻術一樣」。
立念在身:即「在身體上建立專注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或者,他的『身體存在(有身體)』之念(專注)已被建立」。
亦不爲缽:意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也不會完全不管他的缽(罕)【金+本】」。
亦非知者:全句爲「亦非知者,亦非見者」,即「亦非知見者」,意思是「也不這樣認爲的」,「知」與「見」爲同義複詞,「了知、認爲」的意思。
亦莫卿我:也不要以朋友稱呼我。
亦複說具:以及兩者均具備。(同義詞「習.助.具」)
伊濕波羅:爲音譯,《翻梵語》也作「伊沙那」,即「自在天」,「梵天」的異名。(比對《增支部十一集十經》,參考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二八○頁)
伊羅跋提:爲音譯,河名。
任他而活:全句爲「任他而活。野獸其心」,義譯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具足青春的幸福,以人生之初,不在感官之欲中玩樂」。
光輝暐晔:形容非常光亮、盛大的樣子。
全梵行者:令人成就全部梵行者。
共作製限:共同約定。
共受夏坐:在一起結夏安居,參看「安居」。
共相慶慰:另作「面相慶慰」,即「當面互相慰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互相歡迎」。
共俱起者:解讀爲「共同協力完成事情;團結做事」。
再叁審定:再叁確認。
同不了事:沒辦法和大家一樣做到。
各各寂寞:大家安靜!
各封宅地:劃定勢力範圍,亦即守護該地。
名色會精:解讀爲「名色與識相結合(了嗎?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名色將出生(嗎)?」
合爲一煙:全句爲「皆悉煙起,合爲一煙」,即「到處都在燃燒,由點的燃燒而連成整片,從遠處看就像是一束煙一樣」,「煙」表示「還不是很旺的燃燒」。(同義詞「皆悉煙起。合爲一煙」)
合會不著:不粘著于(因緣)聚集而(擁)有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樂于出生」。
合會別離:在一起或分離。
合會嘩說:聚衆言談吵雜,「嘩」音譯同「嘩」。
因坐因水:譯義不明,或有解讀爲「因如何坐,因如何奉事水」。
因村想故:因爲念頭放在村落的緣故。
因所起法:由因緣所生起者,參看「緣生法」。
因陀羅柱:「因陀羅」爲「帝釋天」的另譯(音譯),「因陀羅柱」或指帝釋天宮殿的柱子,菩提比丘長老引巴利經典協會的《巴英辭典》解說爲指「城門的柱子」或「屋門的柱子」。
因習本有:從過去以來而成的習性。
在彼住止:住在那裏。
在于學地:即「在『有學』人的階段;尚未得解脫」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