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參看「有學」。(同義詞「在學地者」)

  多有調亂:另作「多有稠亂」,非常複雜。

  多所知識:所學廣博。

  多聞決定:解讀爲「見聞廣而犀利」。

  多羅樹頭:從根部截斷的棕榈樹,比喻不再生長。(相關詞「如折多羅樹」、「如截多羅樹頭」、「斷多羅樹頭」)

  好分別人:善于了解人。

  好看視我:此處之「看視」,解讀爲「照顧;照料」。

  好喜惠施:樂于布施助人。

  如一毛許:另作「如毛發許」,像一根毛那麼一點點。

  如上有余:譯義不明,或可將「上」解讀爲「天界」,「有余」解讀爲「下一生」,即「往生天界」。

  如上廣說:即「如上面之詳細說明」,爲經文與前面相同時之簡略,「上」可能指上一經,也可能指前面之經文,南傳經文作「中略」。

  如來叁昧:即「佛陀的定」,參看「如來」、「叁昧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如來所屈:譯義不明,全句爲「是謂如來所屈,如來所行,如來所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這被稱爲如來的足迹,如來之所行,如來的痕迹」。

  如其正受:解讀爲「就如同其所入的定(而展出神通)」,參看「正受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如法人尊:解讀爲「如法(建立這樣製度)的第一人」。

  如法行乞:即「如法(正直地)乞求財物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如法法王:如法之法王;施行德政的國王,指轉輪王。

  如是住心:解讀爲「像這樣使心安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如是我聞:另譯作「聞如是、我聞如是」,即「我所聽到的是這樣」,表示「法」是這樣依師徒輾轉承傳。這是經文的定型句,《相應部》多數經文無,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考定這是《增一阿含經》成立的時代才有的定型句。

  如是義稱:解讀爲「稱如是義;稱說(以下)這樣的內容」,南傳類似的經文作「言談中說」。

  如理作意:從根源思惟;仔細思惟,另譯作「如理思惟、正思惟」。

  如被禁咒:像被咒罵一樣(世俗人以要人「去乞食」爲咒罵人)。

  如斯之比:像這樣之類的。

  如愚如騃:像愚笨的人一樣,「騃」讀作「癌」,同「呆」(呆)。

  如意行生:就如同「(由一個人的)欲求而再生(往生)」。

  如實知見:如實知、如實見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如實了知」,參看「如實」。

  如實顯現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如實明了」、「如實了知」,參看「如實」。

  守護諸根:另作「守諸根門」,即「六根對六境時,正念正知,對合意的不起貪,不合意的不起瞋」,也就是「不因六根而生起貪瞋癡」。(同義詞「善護其身」)

  安那般那:爲譯音,簡爲「安般」,義譯爲「呼吸」,另譯爲「出息入息」,或簡爲「出入息」。

  安處善方:提供周全的庇護所。

  安著智處:(錯將他們)當成是有智者。

  年耆根熟:年老高齡。

  式叉摩那:爲音譯,義譯爲「學法女、正學女、學戒女」,指從沙彌尼至比丘尼二年間的修學者。

  成五陰形:形成五蘊,參看「五陰」。

  成其崇向:另譯作「崇習長養」,解讀爲「(爲了)完成他崇高的目標(之緣故)」。

  成就四德:即「具有四種德行;具有四種特性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成就行事:《阿毗昙八犍度論》解說爲「無學身護、口護、命清淨」。

  成就除事:《阿毗昙八犍度論》解說爲「無學根護」,「事」指「陰界入等」。

  成就歡喜:(使之)達到歡喜,參看「具足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使之喜悅;慶慰者」。(相關詞「勸發渴仰。成就歡喜」「勸發渴仰,成就歡喜」)

  成就觀行:即「進入(達成)洞察力」,參看「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有人語言:即「有某個人來對他說這樣的話」,此處的「言」當動詞,「說」的意思,「語」爲名詞,指「所說的話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有互言道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別人對你說話可能的五種情況」,「互」疑爲「五」之誤植。

  有天名結:有一個名叫「結」的天子。

  有行所持:努力抑製(雜染)以維持(「定」)。

  有杖有結:「杖」指「棒杖之攻擊傷害或懲罰」,「結」指「結怨、敵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有求有行:「行」是「行走」,引申爲「從事于」,「求」是「尋求」,即「從事于尋求」之意。

  有見無見:即「常見」(如「真我」之永恒長存)與「斷見」(人死後塵歸塵,土歸土,一無所有)。

  有身集邊:「有身」之集的部分,參看「有身」、「集」。

  有身滅邊:「有身」之滅的部分,參看「有身」、「滅」。

  有事不食:忙碌的時候沒時間吃(無法用餐)。

  有所受者:有所執著者。

  有所破損:當有不好的事發生時(口中就稱念……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當人們打噴嚏或絆一跤時」。

  有明有達:即「有明達」,明白通曉;清清楚楚。

  有法之定:成就定之法,如十善業或五禅支(尋、伺、喜、樂、一心)。

  有知有見:即具足「知、見」;知道,看到(覺察到)。

  有者因受:有情生命的存在是來自于執取,參看「有」、「受」。

  有長短色:有長有短的東西。

  有信有緣:可信賴的、可靠的,「有緣」疑爲「可靠的」之誤植(巴利語之二字相近)。

  有食念者:「食念」解讀爲「汙染的心念」,指「五欲之念」,參看「食」、「念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肉體上的喜」,指「緣五欲所生起之喜」。

  有食舍者:「食舍」解讀爲「汙染的平靜」,指「五欲因緣所生之平靜」,參看「食」、「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肉體上的平靜」,指「緣五欲所生起之平靜」。

  有食樂者:「食樂」解讀爲「汙染的樂」,指「五欲所生之喜樂」,參看「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肉體上的樂」,指「緣五欲所生起之樂」。

  有起不隨:解讀爲「不再有下一生」。

  有欲欲色:屬于物質(色)的欲;關于色的欲。(相關詞「有欲欲聲、有欲欲香、有欲欲味、有欲欲觸」)

  有結已解:已解開「有情生命存在」的束縛,參看「有結」、「盡諸有結」。

  有虛有實:參看「或虛或實」。

  有想想色:關于物質(色)的想;關于色的想。(相關詞「有想想聲、有想想香、有想想味、有想想觸」)

  有滅涅槃:有(存在)之滅爲涅槃。

  有義有文:意義正確(有義),辭句正確(有文)。

  有道有向:即「有道路、有修行方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道、有道迹」。

  有道有迹:有道迹;有修道的方法。(迹(罕)【返-反+亦】)

  有漏是取:斷句爲「有漏,是取」,解讀爲「那是煩惱,那是執取」,參看「漏」、「取」。

  有漏解脫:或指世俗的無色界定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動搖之智」,「有漏」是「具煩惱」的意思。

  有爾所福:有這樣的福德。(同義詞「有爾許之福」、「爾所福果」)

  有稱有譏:稱譽或譏嫌。

  有樂不染:解讀爲「不染著于存在之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樂于存在」。

  有余愛盡:全句爲「是名舍離一切有余,愛盡、無欲、滅盡、涅槃。」解讀爲「這就叫舍離一切執取的愛盡、無欲、滅盡、涅槃。」「愛盡」、「無欲」、「滅盡」都可視爲「涅槃」的異名,參看「有余」、「涅槃」。

  有識知時:整句爲「汝于其後有識知時」,即「後來,長大有知曉能力後」。

  有覺有觀:具備「覺」與「觀」,指進入「初禅」的條件,參看「初禅」、「覺」、「觀」。(同義詞「有覺、有觀」「有覺.有觀」)

  有粗細色:有麤有細的東西,參看「粗」、「細」。

  此二有間:解讀爲「這兩種情況有不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相關詞「彼二有間」)

  此不可治:解讀爲「不可理喻;無法調教」。

  此何足怪:這有什麼好奇怪的,「怪(罕)【忙-亡+在】」音意同「怪」。

  此性自爾:其性質(特性)就是這樣。

  此是其限:這是界限;這是規範。

  此是其量:這是衡量的標准。

  死者叵計:死亡者不可計數。

  汝來入泥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你來臥在泥中當我的橋(讓我踏過去)」。

  汝所言負:你所說的是錯的。

  汝等皆嚴:你們都准備好出發……。

  汝甯能不:即「你願意接受嗎?」「甯」是「願意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百八愛行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叁十六種由渴愛而來的伺察,參看「叁十六愛行」。

  百年一拂:即「每一百年擦拭一次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而作倡樂:此處的「倡」同「娼」,古代對「樂人」或「娼妓」的稱呼,「作倡樂」即「彈唱歌曲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
  而言非者:而指出其錯誤的。

  自有生法:整句爲「我自有生法,不離于生」,即「我屬于生,未免于(未跨越)生」。

  自有淨智:解讀爲「自己有徹底的證知」,「淨」解讀爲「清淨;徹底的」,「智」通「知;親身體證而來的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你這樣說,這樣見」。

  自行澡水:解讀爲「親自准備(給受供養者使用的)盥洗用水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,「行」在這裏指的是「去做;去准備」的意思。

  自住本心:保持自己本來(清醒)的心,即「清醒不迷糊」的意思。

  自作自覺:另作「受即自受者」,意思爲「造業者與受報者完全等同」,是「常見」的一類。

  自作弊魔:解讀爲「任憑魔王擺布」,「自作」解讀爲「自在作爲」,「弊魔」指「魔王波旬」。

  自作獵師:解讀爲「任憑獵師擺布」,「自作」解讀爲「自在作爲」。

  自投命根:犧牲自己的性命。

  自受他受:「自受」是指「自己作自己受」,「他受」是指「某甲作某乙受」,也就是「他人作而自己受」,合起來就是「自己所受的苦,部分是自己所作,部分是他人所作」,持這種錯誤觀念的人也叫「自他共作」、「共作」或「自他作」。

  自知如法:知道自己是合于正法的。

  自知自覺:…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