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「由自己所證知、正覺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如來所現正覺、現觀」。

  自知作證:以自己的證智證入,即「了知『這是解脫』之智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生『(這是)解脫』之智,他了知……」。

  自高心患:自傲的毛病。

  自通之法:爲「以自己的感受想到別人感受的法門」,即「以己度他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自喜年少:解讀爲「注重自己外表的少年」,另作「猶人年少,端政可愛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少年、少女尋找裝飾物」。

  自然法燈:「然」同「燃」,參看「自洲」。

  自然粳米:自然生長的稻米。

  自義饒益:對自己的利益有幫助,參看「義饒益」。

  自落種子:枝葉落地生根或接枝繁殖者。

  自實病法:解讀爲「自己實在是會生病的」。

  自覺涅槃:自己證悟(解脫)涅槃,此處的「覺」解讀爲「正覺」,參看「覺」。

  至心說法:盡心地說法,沒有不耐煩。

  至忍溫良:很有忍耐力,溫和善良。

  至受我教:要求接受我的教導。

  至暮放息:解讀爲「到了傍晚放下工作休息時」。

  至諸論處:即「到許多有人互相作論辯的地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尋找辯論」。

  色本無種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,依《瑜伽師地論》釋文文義,「無種」之意,在破除「有者定有,無者定無;無不可生,有不可滅」之論者。

  色非我所:參看「色」、「非我所」。

  色是如來:參看「色」、「如來」。

  色起住出:色的生起、持續、出現。

  色滅道迹:止息色的方法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導向色滅的道迹」,參看「色」、「滅」、「道迹」。(相關詞「識滅道迹」)

  色過于色:最上之色。

  色縛所縛: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第一個「縛」,另譯爲「捕縛、結縛」,就像囚犯被捕捉而綁起來一樣,第二個「縛」,另譯爲「被束縛」,所以「色縛所縛」也就可以譯爲「被色捕縛所束縛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被色監禁所束縛」。

  行不可事:做出(自己所)不喜歡的事。

  行不坐行:第一個「行」作動詞,相當于「持續;保持;做」,第二個「行」爲名詞,即「持(只站)不坐的修行」。

  行中有余:還有執取之行。

  行平等法:只要依此法修學,都能得同一果證之法。

  行自境界:自己熟悉而有把握的範圍(環境;境界)。

  行伺樂伺:解讀爲「樂于將注意力集中于所緣上的修行」。(同義詞「行伺.樂伺」)

  行步庠序:走路的儀態端莊。

  行來不食:出遠門錯過了用餐時間,無法用餐。

  行來比丘:即「客比丘」,從他處來此暫住的比丘。

  行遮道法:做出違法的行爲,參看「遮法」。

  行邊至邊:全句爲「行邊至邊,樂邊至邊,住邊至邊」,解讀爲「走到偏僻處,樂在偏僻處,住在偏僻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沙門喬達摩的慧被空閑處破壞,非群衆中的人,沙門喬達摩不適合交談」。

  衣缽隨身:即「(隨時)隨身攜帶著僧衣與缽」,此爲僧團律製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
  衣繩衣覆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麻布覆蓋著的(乳)汁桶」。

  住叁昧善:熟練于保持在定中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、「住」。

  住已而觀:保持著浮出水面後作毗婆舍那,比喻行善法後而能進一步證入「須陀洹果」者,參看「住」、「觀」、「須陀洹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浮出後作毗婆舍那的觀察」。

  住已解脫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確立(住立)後滿足,滿足後不恐懼」,參看「住」、「解脫」。

  住正受善:熟練于保持在禅定中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、「住」。

  住甘露門:即「保持在解脫法門」,參看「住」、「甘露」。

  住真谛者:全句爲「汝若住真谛者,以真谛答」,意思是「如果你認爲是真實的,就回答這是真實的」。

  住策慮地:保持在思慮情況。

  何用生爲:哪用得到出生之血統呢!

  何由知法:全句爲「我等是誰何由知法?」意思是「我們誰?怎麼會知道(這個)法呢?」或「我們是什麼程度的人怎會知道呢?」

  何其駛哉:多麼快啊!

  何所依住:依于什麼而住立(存在)?

  何義何爲:爲了什麼而要這樣做呢?

  伽陀婆利:獵鷹者。

  伺求其便:等待方便(下手)的機會,參看「伺」、「方便」。

  伺求其短:觀察、尋求其弱點。

  但心喜足:只要內心歡喜接受就足夠了,不必要作進一步的外表崇敬行動表示,爲受禮者謙虛之說詞。

  但心靜足:解讀爲「有此心意就足夠了」。

  但有言數:全句爲「但有言數問已不知」,解讀爲「只是說空話,若詳加追問便無法確切回答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那是不可能的」。「言數」,「數」是「頻繁」之意,「言」是「說」的意思,古人有「道不屬言」、「真解脫者離于言數」的說法。

  但法自然:法的規律就是這樣。

  但爲子故:只爲了有子嗣;只爲了傳宗接代。

  作已不觀:解讀爲「不觀已作」,「已作」爲「已經完成的」,「不觀」爲「不需要再做觀察有無缺陷」,引申爲「已經完成的」都已圓滿,不需要再增加什麼。

  作以不作:應該作的或不應該作的,參看「所作」。

  作床成就:解讀爲「具備床」,此處的「床」應指「住觸」的意思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作具足已:做了,而且已經完成了。

  冷是如來:如來是清涼的。

  利及等利:即「四攝」中的「行利、同利」,參看「四攝」。

  利望命望:期望財富,期望長壽。

  利養無上:相當的南傳經文同,意義不明,或可理解爲「若不貪著,利養是無與倫比的,其可令施者有福,受者活命」。

  劫長久如:一劫有多長?

  即彼緣說:就以其所生起的條件命名。

  吾欲所敕:我將有所教說。

  均調轉上:即「均勻地增加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像斷崖般突然改變」。

  坐觀臥人:全句爲「坐觀臥人,臥觀坐人」,意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,或解讀爲「坐著由上向下仔細觀察臥著的人」,反之亦然。

  快得善利:解讀爲「得快善利」,即獲得滿意而且好的利益。

  快得善眠:即「得快善眠」,睡得很好的意思。

  快莊嚴女:解讀爲「令人滿意的漂亮女人」。

  快說此喻:說得多麼好的比喻!

  戒具見具:另作「戒具足見具足」,即「精勤、專念、一心,樂于閑靜,不放逸」。(同義詞「戒具足。見具足」)

  戒相應法:與「學處」關連的法,參看「戒」、「法」。

  戒師常住:解讀爲「所遵循效法之戒常保持著」,「師」解讀爲「遵循效法;以之爲師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戒(屍羅;德行)穩定」。

  戒盜身縛:執取禁戒與禁忌而受束縛,參看「戒禁取」、「縛」。

  我一切忍:即「我接受一切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我一向樂:真我是完全快樂幸福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真我是完全快樂幸福的,並且于死後永不被破壞(無病)」,參看「一向」。

  我了敗壞:整句爲「我了敗壞,長衰永失耶?」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沒有能力,大人!我放逸,大人!」。

  我不聽彼:我不同意他(的觀點)。

  我可活王:我可以讓國王活下來,即不會取國王性命的意思。

  我生已盡:另譯作「生已盡」,即「我的出生已到了盡頭」,表示不會再有下一個出生。

  我向靜處:我剛才在一處安靜的地方,「向」爲「剛才」的意思。

  我多行空:我多修空;我常常保持于空性中。

  我有爾所:我有這些……。

  我或鄰死:「鄰死」或作「降死」,《別譯雜阿含一二八經》作「若死若近死」,依此解讀「鄰死」應同「臨死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我所言勝:我所說的是對的。

  我者無我:全句爲「我者無我。亦無我所。當來無我。亦無我所。」《雜阿含六四經》另譯爲「法無有吾我,亦複無我所,我既非當有,我所何由生?」意思是「『我』(第一人稱代名詞)是無我、無我所的,未來也是無我、無我所的」,參看「我」、「無我」、「我所」、「當來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那應非有,那應非我所;那將非有,那將非我所」。

  我是彼所:我屬于「彼」,「彼」指「大梵」或「真我」。

  我爲本有:我過去存在。

  我爲誰語:我替誰說?意即「我以誰的名義來說這件事」?

  我能負度:我能背負他渡過(大海)。

  我都無事:解讀爲「這不關我的事」。

  我無所違:對我不妨礙,我無所謂。

  我無是也:我沒有這樣。

  我說彼入:入于法與律;在法與律上有著堅固的基礎。

  我憶宿命:1.解讀爲「我回想起過去」,此處的「宿命」泛指「過去」,如「我憶宿命,未成正覺時,獨一靜處,專精禅思,生如是念……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在我正覺以前,還是菩薩而未遍正覺時,這麼想……」。2.我(以宿命神通)回想起過去生的種種情形,如「我憶宿命之事,一生、二生、叁生……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我轉向宿命智(宿住智)之回憶,我回想起許多前世住處(宿住)……」。

  我禮大雄:我禮敬佛陀。

  我聽彼也:我同意他(的觀點)。

  把土坌佛:抓起一把土撒向佛陀。

  抓摘瘡開:抓破了濃瘡。

  更有因緣:還有其他原因;還有其他因素。

  更求余積:還要求儲存、積蓄。

  更無所有:即「再也一無所有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斷滅,消失,死後就不存在了」。依經文前後文來看,這是離「此有故,彼有;此無故,彼無。」之緣起生滅觀念的「斷滅」邪見。

  更還本所:指病愈,恢複原來的樣子。

  束身沖佛:解讀爲「整個身體沖向佛陀」,意圖以其身體壓住佛陀。

  求所未得:即「所求的目標尚未達成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求于諸根:在諸根守護上用心。

  求爲使命:求得受人差遣傳話的工作。

  沈翳沒溺:即「沈淪,被遮蔽,沈沒,沈溺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障礙,被遮止,心被壓製」…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