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六反:叁十六次,「反」當「次數」解。
叁十六物:身體的叁十六個部分,作爲對身體的觀察,即「發、毛、爪、齒、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膽、肝、肺、心、脾、腎、大腸、小腸、白膱、膀胱、屎、尿、百葉、倉、腸、脬、泡、溺、淚、唾、涕、膿、血、肪脂、羨(涎)、髑髅、腦」(經文只有叁十五項),相當的南傳經文分作叁十二個部分,稱爲「叁十二身分」。
叁有爲相:指「生、異(老)、滅(死)」的現象。
叁明六通:參看「叁明」、「六神通」。
叁昧正受:參看「叁昧」、「正受」。
叁昧念善:熟練決心于定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。
叁昧迎善:熟練柔順于定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。
叁昧起善:熟練于出定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。
叁昧處善:熟練于修定的範圍(行處),參看「叁昧」、「善」。
叁清淨眼:指「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」。
叁解脫門:另作「叁叁昧」,即「空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所有叁昧(或作『無願叁昧』)」。
叁種觀義:在叁方面觀察法義,「叁方面」北傳經文作「陰、界、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界、處、緣起」。
上及所依:解讀爲「依于上面所說的」,即指「生、老病、死,往生再生的輪回中」。
上心下心:高尚的心或卑劣的心。
上座禅住:另作「上坐禅住」,參看「上座禅」、「住」。
兀其手足:「兀」讀作「物」,「平直」的意思,此處解讀爲「綁其手腳」。
千輻輪相:指佛陀的腳掌有許多紋路,就像「千輻」之輪,「輻」讀作「福」,車輪軸心到圓周的連結支撐直木。
口及意也:譯義不明,整句爲「猶饑欲食,渴欲得飲,口及意也。」或解讀爲「聽法的心意,如同嘴之餓了想吃,渴了想飲一樣殷切。」
士夫方便:人的努力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士夫」、「方便」。
大千世界:一千個中千世界,爲一大千世界,又稱爲「叁千大千世界」,「叁千」指「小千、中千、大千」等叁個「千」,參看「中千世界」。
大苦可患:全句爲「大苦可患甚于本耶」,解讀爲「比原來的令人更加痛苦嗎?」
大家及奴:此處的「大家」指「貴族」,即「與奴隸(二種階級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大得不利:解讀爲「得大不利」。
大患陰集:與「純大苦聚集」同義,即「(整個)龐大苦的起因」。
小千世界:古印度的世間觀,含四大洲、日、月、六欲界欲天、梵天各一千個。
小不及天:解讀爲「稍微比不上天女」,「小」古字意思通「少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已有便斷:舍斷過去存在的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舍斷現在與過去存在的」。
已斷得舍:舍斷了便得到平靜,「斷」解讀爲「舍斷」,「舍」解讀爲「平靜」。
才辯工談:口才好,善于論辯。
不入其懷:不能正中下懷,即不能爲其所接受。
不久來此:已經好久沒來這裏了。
不止息說:不說止息煩惱的話題。
不他取戒:1.不偷取之戒。2.不犯戒,猶如于戒之不偷盜,另作「非盜取戒」。
不可不忍:不樂意;不認同;不滿。
不可見見:解讀爲「見不可見」,看見了看起來不可意(不愉快)的。
不可法生:不合自己意的生起。
不可意果:令人不喜歡的果報,參看「可意」。
不可摸則:或解讀爲「無法了知」,「摸則」或作「模則」。
不可聞聞:解讀爲「聞不可聞」,聽見了聽起來不可意(不愉快)的。
不可療治:全句爲「受罪經劫,不可療治」,解讀爲「受以劫計之長時間的罪苦,無法脫離」。
不由他信:解讀爲「不必經由他人而相信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不由他度:解讀爲「不必經由他人而得度」,「度」指「通往正道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不由他欲:全句爲「不由他信,不由他欲,不從他聞,不取他意,不因他思」,「他」表是「他人」,全句強調「堅固的自悟與自信」,相當的南傳無此句。
不由于他:不必依靠別人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依于他人」。
不合不會:即「不會和」,「遠離」的意思。
不如法業:不適合法(合于律製)的羯磨,此處「業」爲「羯磨」的異譯,爲僧團開會,以議決僧事、解決紛爭、處理犯戒。
不自手施:不是親手布施。
不自作魔:解讀爲「非魔自作」,即「不任由魔王擺布」,「自作」解讀爲「自在作爲」。
不至無爲:不能到達(證入)涅槃,「無爲」是「涅槃」之異名,參看「無爲法」。
不行于業:不作俗務。
不忍不喜:不接受,不喜歡,參看「忍」。
不忍敵觀:(因畏懼而)不能冷靜地好好地衡量敵情。
不到者到:另譯作「不獲者獲」,解讀爲「使還沒到達(目標)者到達(目標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不受此世:對這世間不執取。
不受此行:不能維持(受持)這樣的修習。
不受于法:「受」解讀爲「取」之另譯,即「對法已不執取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不受盂食:不接受裝在鍋內的食物,另作「不受杇食」,杇(罕)【木+于】讀作「屋」,「盂」讀作「于」,盛物品的器具。
不受瓨食:不接受裝在瓶中的飲食,「瓨」讀作「皆」,缸瓶的意思。
不放逸生:全句爲「一切皆以不放逸爲本。不放逸集.不放逸生.不放逸轉」,《相應部四五相應一四八經》作「根源于不放逸,集中于不放逸,不放逸被稱爲其首」。《雜阿含五七經》有「何因。何集。何生。何轉」的經文,《相應部二二相應八一經》作「以什麼爲來源,以什麼爲起源,從哪裏出生,從哪裏産出」,參看「放逸」、「集」、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」。
不放逸行:另作「無放逸行」,即「不怠惰」,「行」是廣用動詞「做」的意思,參看「放逸」。(相關詞「修不放逸」)
不放逸住:另譯作「住不放逸」,即「保持不怠惰」,參看「放逸」、「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作「住于勤奮」。
不知內外:不知自身與自身以外的關連,參看「內外身」。
不知于內:不知自身,參看「內」。
不知于外:不知自身以外者,參看「外」。
不知癰本:不知爛濃的根本原因,比喻不知苦的根本問題之所在。
不信解欲:不沈溺于欲中。(相關詞「不信解恚、不信解害、不信解色、不信解己身」,「五出要界」的修學內容之一。)
不待時節:不必等待時令季節,意思與「非時得證」相同,另作「說不待時」,參看「非時」、「說不待時」。
不活恐怖:解讀爲「死亡的恐怖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不爲自飾:不是爲了裝飾自己。
不爲校飾:不是爲了裝飾。
不爲朝中:不是爲了早餐與中餐。
不爲暫爾:不是短暫的休息,指「半途而廢」。
不畏後世:不害怕(不在乎)來生的業報。
不相逼迫:互相不妨礙。
不計于我:即「不計我」,「計我」的否定,參看「計我」、「計」。
不計樂我:不要思量想象「樂」是我,也隱含「不執著樂是我」的意思,參看「計」。
不悔見聞:全句爲「不悔見聞。從他疑者惡欲」,斷句爲「不悔見、聞、從他疑者惡欲」,僧團規製,大衆可以就親眼見、親耳聞、他人處得來的資訊而懷疑(從他疑)叁方面,指谪他人的罪過或犯戒,所以此處之「不悔」,是「不悔過」的意思,「惡欲」是「壞的欲念」,指「犯過或犯戒」。
不湧不沒:或作「不踴不沒」,不(激昂而向上)躍出(失去定境),不(低沈而向下)沈沒(失去定境)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湧出(由『彎曲的、向上的』引申),不滅沒(由『橫向彎曲、離去』引申)」,「踴」讀作「永」,往上跳躍的意思。
不能令住:不能住立;不存在。
不能出物:全句爲「不能出物用給恤之」,即「不能拿出財物給貧窮的人,體恤貧窮的人。
不能行欲:不能實現欲望。
不能消食:1.無法享用食物;無法消化。2.過度嚴厲。
不能將去:(有限的業)不能驅動牽引他去往生,即「起不了什麼作用」的意思,「將」爲「領導」的意思,參看「將」。
不起新病:另譯作「未起苦覺不令起滅」,意思是「不讓新的疾病生起」,「新的疾病」即是「新的饑餓感」。
不將兒息:不帶著孩子。
不得利者:此處指「不得豐厚的利養」。
不得者得:解讀爲「使還沒得到(利益)者得到(利益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不得時差:病情沒有好轉。
不得得想:整句爲「先不得得想,不獲獲想,不證證想。」沒有相當的南傳經文可資比對,解讀爲「過去(對緣起法)從沒想過,從沒聽過,也從沒體證過,但卻以爲自己已經想過、聽過、體證過」。
不得過度:還沒有超越。
不從門入:不從正門進去。
不禦聖法:沒有受到聖人之法的調教;不熟悉聖人之法。
不舍須臾:沒有片刻的停止。
不欲離衆:不想離開人群。
不習于業:不親近俗務。
不堪谏止:不能忍受(別人的)指正。
不惡露觀:不修習不淨觀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如理作意;不正思惟」。
不善之聚:非善的一類;惡類。
不著文飾:穿著樸素。
不著莊嚴:不是爲了莊嚴自己的身材(而食)。
不滅不生:形容執取與渴愛止息(滅)的解脫涅槃境界,執取與渴愛的止息,則不生未來五蘊,是謂「不生」,不生未來五蘊,則無未來五欲可滅,是謂「不滅」,本句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不義不忍:解讀爲「不能獲得利益,不能接受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不漏其心:不使心中生起煩惱,參看「漏」。
不稱不護:失去名譽。
不稱止诤:即「不稱贊解決爭執、停止爭執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不與而用:沒獲得所有權人的授與就使用,即「偷盜」。
不語結住:譯義不明,「結住」是「在……的束縛中」,「不語」解讀爲「覆藏過失」的不語,或解讀爲「傲慢不與人說話」的不語。
不說生勝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