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不談出生的高貴(與否)。
不閡不斷:順暢流利,「閡」讀作「何」,阻礙間隔的意思。
不障礙法:全句爲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」,另譯作「除去陰障,以淨其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心從障礙法淨化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從妨害的想法中淨化他的心」。
不數其人:「不數」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不畏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理會」。
不數聞法:不常常聽聞正法。
不數觀缽:不經常去看缽(罕)【金+本】,意思是不常去關注吃飯的事。
不樂于業:不喜歡俗務。
不谄不僞:不狡猾不僞詐。
不趣向近:即「不向該處接近」,相當的南竹經文作「不投入;不進入」。
不趣涅槃:不導向涅槃,參看「涅槃」。
不趣産生:另作「不産生」,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接近哺乳的女人」。
不學術策:不能善解兵法。
不離如者:不離真理者。
不懷彼此:不分彼此。
不識滅界:解讀爲「不識知滅界」,即「不了知涅槃」,「滅界」指涅槃。
不證者證:另譯作「不作證者而作證」,解讀爲「使還沒證得(果位)者證得(果位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中千世界: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,參看「小千世界」。
中前中後:全句爲「中前中後.中後中前」,解讀爲「不論在前、中、後;在任何情況都……」。
中前遊行:中午前達成。
中般涅槃:五類第叁果聖者之一,北傳的文獻說,此類聖者在往生色界天中,就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,南傳文獻則說,此類聖者在往生色界天後,在其壽命的一半時,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。
中間不死:另作「乃至未命終」,即「到命終前」,表示「在此生中」。
雲何有四:全句爲「何因生憂悲惱苦?雲何有四?」解讀爲「什麼原因起憂悲惱苦?爲何會有(憂悲惱苦)這四件事?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愁、悲、苦、憂、惱從何而生?如何産生?」
五下分結:身見(我見)、戒禁取(誓守禁戒與禁忌)、疑(對正法的疑惑)、欲貪、瞋恚,爲證入第叁果的聖者所斷除的煩惱,另譯作「五下結、下分結」。(相關詞「斷下分結」「斷五下分結」)
五上分結:色愛、無色愛,掉舉、慢、無明,爲證得第四果(阿羅漢果)的聖者(解脫者)所斷除的煩惱,另譯作「五上結」。
五支物主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一位名叫『五支』的工匠」。
五出要界:五個出離世間的要素,即出離于「欲、瞋恚、嫉妒、色、身見」,參看「出要」、「界」。
五受陰法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五受陰」,參看「五受陰」。按,北傳漢譯常比南傳經文用詞多加一「法」字,如南傳經文所說的「緣起」,北傳漢譯作「緣起法」,不知是漢譯者翻譯時所加入,或是原梵語經文就有,如果是後者,應當可將「法」解讀爲「屬于……者」,參看「法」。
五欲功德:由「眼耳鼻舌身」等五根所引發的「五種欲」。比對巴利語「功德」一詞,另有「種類」的意思,此處應作「種類」解。
五欲自恣:自在地享受五欲之樂。
五盛陰苦:另譯爲「五受陰苦」,即「執取的五陰是苦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五取蘊苦」,參看「五受陰」。
五陰異受:即「在五陰以外另外有執取」,此處的「受」爲「執取」的另譯,參看「五受陰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除了五取蘊外還有執取」。
五無學聚:阿羅漢的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」,也稱爲「五分法身」。
五種白法:五種善法,即「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慧」,參看「白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仁者且問:即「您請說;您請問」,「仁者」爲稱對方的客氣稱呼。
今善檢我:現在對我詳加檢視、審問。
內之所受:另譯爲「是受、而受于生、內之所受、于生所受」,即「自身內在之執取」,參看「內」、「受」。
內寂其心:使內心寂靜、沈穩、不起染著。
內結外結:此處的「結」爲「結合、相應」的意思,而不是「束縛」的意思,「內」指「自身」,「外」指「自身以外」。(同義詞「內結.外結」)
內縛所縛:爲內在的束縛所束縛,內在的束縛,指由自身的五蘊、六處、六界所引發的束縛,參看「內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被內部與外部捕縛所束縛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被內部與外部監禁所束縛」。
內靜一心:另譯作「內淨一心」,即「內心止靜、專注」。(同義詞「內靜.一心」「內靜、一心」)
內觀痛痛:「痛」爲「受」的另譯,即「保持在自己的感受上看到受的變化」,另譯作「觀覺如覺念處、受受觀念住」。
六一灰獄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指在地獄的極長時間。
六入處集:參看「六處」、「集」。
六十二見:六十二種邪見,觀察過去而生成的有五類十八種,第一類「我及世間是常」(四見),第二類「我及世間部分是常部分是無常」(四見),第叁類「我及世間有邊無邊」(四見),第四類詭辯論(四見),第五類「無因論」(二見),推論未來的有五類四十四種,第一類「死後有想」(十六見),第二類「死後無想」(八見),第叁類「死後非有想非無想」(八見),第四類「死後斷滅」(七見),第五類「現法涅槃」(五見)。
六不退法:即「六件不會衰退減損之事」,參看「法」。這六件事爲「身慈、口慈、意慈、公平方配布施物、持戒、修聖道滅苦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六出要界:六個出離世間的要素,即行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、無我行、無想行」離「瞋恚想、憎嫉心、憂惱心、憎愛心、狐疑心、衆亂想」,參看「出要」、「界」。
六邪見滅:斷除六種邪見,即1.有我的真我。2.無我的真我。3.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。4.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。5.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。6.我的真我能說,能感受,能經驗善惡,而這我的真我是永恒不變的。(《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經》、《中阿含十經》、《中部二經》)
六重之法:指「身行慈、口行慈、意行慈、同利養、同戒律、同正見」,即「六慰勞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六根識知六境時,不喜、不憂、舍、正念、正知」。
六情無主:六入處無我。
六通清徹:六種神通純熟,六種神通爲「宿命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天耳通、漏盡通」。
六種衆生:以狗、鳥、毒蛇、野幹(狐狼)、失收摩羅(鳄魚)、猕猴等六種動物譬喻「六根」的貪愛習性個個不同,勉勵應修「身念處」與「六根律儀」,參看「野幹」、「失收摩羅」、「身身觀念住」、「律儀」、《雜阿含一一七一經》。
六慰勞法:六種僧團達成和合相處的項目,參看「六重之法」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六種適合憶念之法」。
六變震動:或作「六反震動、六返震動」,即「六次震動」。
分別于法:1.對法的憶持,如「我不分別于法,不樂修梵行……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心中)對法清晰」,菩提比丘長老將「法」解讀爲「(佛陀)教導的法」,而英譯爲「清楚所教導的法」。2.對法的分辨,如「于法選擇,分別于法,思量于法……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對法之)檢擇考察」。3.對法分辨理解,如「有人分別于法,不信他人……」,參看「分別」、「法」。
勿空疲勞:不要白費力氣。
及受所說:以及受持教說(,不會忘失法義)。
及卿于我:以及稱我爲(同輩的)「朋友!」
及說是義:「說是義」另作「說義、優婆提舍」,參看「優婆提舍」。
及余世間:即「以及世間之其它者」。
反生憂苦:(因爲不能撼動對方的論點)反而起了憂愁痛苦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反念不向:念頭不向(正身正願)相反的方向。
少有所爲:另作「少有所營、小有所營」,解讀爲「爲了某事;有一些事要辦理」。
少眼清淨:天眼的能力減弱。
少許禅分:解讀爲「一小部分的禅修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安那般那念」。
心正解脫:即「心不偏不倚地解脫了」,參看「解脫」、「心解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心解脫」或「得當生涅槃」。
心生疑患:整句爲「若我心生疑患,彼得心清淨。」解讀爲「如果心中對這些過失起疑而覺察,就能將之去除而得清淨。」
心所緣生:另譯作「心緣起法」,參看「思願緣生」,《相應部二二相應八一經》作「緣所生的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依之而發生者」。
心法修心:從屬于心的層面修心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從心積聚」。
心回轉疾:心念改變得很快。
心終不著:解讀爲「心中總是(對那些)不執著、不粘著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心善解脫:即「心解脫」的加強語氣;徹底地心解脫。另,經文常「心解脫、慧解脫」連用來表示「解脫」,兩者視爲同義詞,雖然《雜阿含七一○經》說「離貪者心解脫,離無明者慧解脫」但實際上「離貪者」必離「無明」,離「無明」者必定離貪,兩者是一體的。《長部34經》作「從貪之心解脫,從瞋之心解脫,從癡之心解脫」。
心意安谛:解讀爲「心意安住于真實」,參看「真谛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心意愦然:心中昏亂,「愦」讀作「愧」,昏亂不明的樣子。
心種種故:全句爲「彼畜生心種種故,色種種」,解讀爲「因爲那些畜生心的種種不同,所以有種種不同的畜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即使那些畜生以心而多樣,但心比畜生類中的畜生更多樣」。
心與慈俱:即「心念充滿著慈」。
心慧力羸:另譯作「煩惱于心,令智慧羸」、「煩惱于心,能羸智慧」、「惱心令慧力羸」、「惱心慧力羸」、「覆心慧力羸」、「心穢.慧羸」,即「汙染心,覆蓋著心,並且使慧力衰弱」,參看「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纏繞著心,削弱慧」。
心離本相:心念離開了原來禅修的境界。
手自斟酌:親手倒飲料,或親手盛裝食物奉上。
支節具足:具備手腳等四肢。
方等大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