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4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乘:指大乘經,「方等」另譯爲「方廣」,原爲「九分教」的一類,參看「毗富羅」。

  日正中食:另略作「正中食」,即「過中午後,即不再用餐進食」。

  日炙坼迸:「日炙」是「太陽曝曬」,「坼迸」讀作「撤蹦」,或作「圮迸」(讀作「痞蹦」),「裂開來」的意思。

  日種姓尊:另作「日種胤、日親、日之親、日光尊」,「日種姓」即太陽族,傳爲釋迦族的祖先。「日種姓尊」即指釋迦牟尼佛。

  止息口行:停止說話,仔細聆聽。

  止息野中:在曠野中休息。

  毛如贊矛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如劍一般的毛」,「贊(罕)【矛+贊】矛(罕)【金+矛】」讀作「纂毛」,如戟的武器。

  毛鞠輕闡:很輕的毛球團,「鞠」原字作【毛+匊】,字義同「鞠」,皮製的球形物,「闡」另作「抟」,同「團」。

  水澆頭種:以水淋頭爲國王登基的灌頂儀式,「水澆頭種」即是指「王族」,因只有王族的人才能受「以水灌頂」的登基儀式。

  火種居士:對拜火婆羅門之泛稱。

  父母所舉:解讀作「爲父母所鍾愛」。

  世有叁災:這個世間有火災、水災、風災等叁種毀滅性的災害,火災時光音天以下的世間全毀,水災時遍淨天以下的世間全毀,風災時果實天以下的世間全毀。

  世有欲人:世間未離欲者。

  世俗常數:即「還只是世間法」。

  世尊知見:有知有見的世尊,另譯作「世尊……所知所見」。

  世間大諱:世間最大的忌諱。

  世間有想:世間有死後仍有覺知的我。

  世間所重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,「重」或可解讀爲「連累、牽連」。

  世間流浪:以海浪波動的衆多比喻衆生的衆多。

  世間無常:1.世間是無常的(正見)。2.世間不是常恒的(斷見),「十四無記」之一。

  主兵臣寶:統領與掌管軍隊之能幹大臣,爲轉輪聖王七寶之一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主藏臣寶:指善于管理寶藏的大臣。

  以心治心:義譯不明,「治」應爲「對治、調伏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以手馮座:以手接觸座位。

  以四指量:即「以四根手指合並起來的寬度來量測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以守爲病:以守護爲害,爲缺點。

  以自言滅:另譯作「與自言滅」,「滅」指的是「滅擯」,因誣告而給予逐出僧團的處分

  以何爲上:以什麼爲最上?

  以何爲本:以什麼爲根本?

  以何爲先:以什麼爲前提?

  以何爲有:以什麼而形成?

  以何爲來:以什麼爲起因?

  以何爲和:以什麼爲會合?因什麼而聚在一起?

  以何爲真:以什麼爲核心?

  以何爲訖:以什麼爲最終目標?以什麼爲究竟?

  以何等故:以什麼原因?以什麼理由?

  以利求利:以接受來的較少供養,換取更豐盛的供養。

  以杖築地:以拐杖撐著走(離開)。

  以男女鬥:異譯本《佛說苦陰經》、《佛說苦陰因事經》作「相圍聚鬥……或以女人,或以士夫」,解讀爲「女人或男人加入戰鬥」,說「相圍聚鬥」(打群架)似乎比「入在軍陣」(兩軍作戰)易于理解,因爲古印度女子地位低,難證明當時就有女兵。

  以抨抨乳:譯義不明,全句爲「猶如熟酪以抨抨乳」,或解讀爲「就像乳酪由乳提煉(擠壓拍打)而來一樣」,「抨」讀作「砰」,原意爲「攻擊;打擊」。

  以時敷演:適當的時機作教說,另作「以時講說」。

  以黑所縛:被黑暗所束縛。

  以疑蓋淨:以斷除(會覆蓋人的)疑而得清淨。

  以慧爲解:即「依慧而解脫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依慧而勝解(堅信)」,注解書解說依此而證入阿羅漢。

  以聲爲刺:以聲音爲其障礙。

  付囑臥具:將自己的睡覺的地方與用具交付給他人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收拾住所」。

  他作他覺:另作「他受、他即受者」,意思爲,造業者是一,受報者是另一個,是斷見的一類。

  令入令住:使他做到,使他保持。

  令住一意:保持專注(一心)。

  充我本願:滿足我的願望。

  出水而住:保持著浮出水面,比喻能修習善法者,參看「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出世說法:解讀爲「出現于世間,爲衆生說法」。

  出如來血:又作「壞如來足」,即「傷害佛陀使佛陀(的腳)流血」。

  出此從外:離開此而從外面(尋求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向外尋找」。

  出我境界:脫離了我的管轄。

  出要清淨:解讀爲「出離之清淨」,參看「出要」、「離」、「出離」。

  出息入息:即「呼吸」,另音譯爲「安那般那」。又「出息」另譯爲「外息」,「呼氣」的意思,「入息」另譯爲「內息」,「吸氣」的意思。

  出息財物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出財無利:解讀爲「損失財物而得不到利益回報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加羅毗伽:爲音譯,一種鳥的名字。

  半月叁齋:每月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叁次行齋戒,斷男女欲、斷食、行布施。

  半梵行者:完成清淨修行(梵行)的一半,另作「半梵行人」。

  占念示現:即「他心神通」,參看「他心智」。

  可生稱之:在活著的時候稱他的重量。

  可見則見:讓我見到(了解)我應見到(了解)的,「可見」解讀爲「我可見到的」,表示「我應了解」的意思。

  可呼可請:值得招呼,值得邀請。

  可奉不奉:解讀爲「應侍奉的卻不侍奉」。

  可念則念:全句爲「可念則念,可望則望」,解讀爲「想應當想的,期望應當期望的」,即「正當的意向」,南傳作「無惡意的意向,無加害別人的意向」。

  可于我心:符合我的想法,指「聽從我的教導」。

  可知則知:讓我知道我應知道的,「可知」解讀爲「我可知道的」,表示「我應知道」的意思。

  可非不可:「可」與「非不可」爲同義複詞,「可」的加強語氣。

  可重不重:即「應尊重的卻不尊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可貴不貴:解讀爲「應敬稱的卻不敬稱」。

  可敬不敬:即「應敬重的卻不敬重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可閡可分:會障礙分隔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變壞」。

  古仙人道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過去遍正覺者們跟隨過的古路」,由南北傳經文的比對,知道這裏漢譯的「仙人」,不是道家所說的「仙人」,而是指成佛的聖者們,參看「叁藐叁佛陀」。

  右脅而臥:向右側臥,「脅(罕)【協-十+月】」音義同「脅」。

  四大天王:欲界四王天的各天界首領,參看「叁界」。

  四大造色:「四大」所組成的「色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出自四大的色」,參看「四大」、「色」。

  四方易韻:另譯作「迷于四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四方不辨;不清楚方向」。

  四方境界:解讀爲「遍滿東南西北四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段。

  四百四病:有情身體因地、水、火、風(四大)不調和所引生的各種疾病。

  四沙門果:另譯作「沙門四果」,佛法中的四階果位,即「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」。

  四事供養:供養「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」等四件事。

  四法本末:指「無常、苦、非我、寂滅涅槃」,意即「四法印」。

  四重襞疊:將衣服對折後,再對折一次,參看「襞」。

  四無色定:四個能往生無色界的定,即第四禅以上的「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」

  四歲使役:供人差遣服務四年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別住四年」。

  四維口食:只在臉朝東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四方時吃東西。

  四增心法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第四禅之增上心」,參看「第四禅」、「增上」。

  四輪九門:「四輪」指「行、住、坐、臥」,「九門」指「兩眼、兩耳、兩鼻孔、嘴、生殖孔、肛門」。

  外有名色:也稱爲「外名色」,依經義,指與「六根(六內處)」相對的「六境(六外處)」,《順正理論》與《顯宗論》均作此解。按:「名」指「受、想、行」,爲「識」所認識的「別法處」,是「六境」中「法」的一類,相對于「能識」(內)的「意根」而稱爲「外名」,「六境」中的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均屬「色」,相對于「能識」的前「五根」(內色)而稱爲「外色」,參看「名」、「色」、「內」、「外」。

  外道仙人:泛稱跟隨佛陀修學以外的有成就修道人,參看「外道」、「仙人」。

  失收摩羅:爲音譯,1.跋祇國的一地名,如「失收摩羅山」。2.義譯爲「鳄魚」。

  尼陀那法:「尼陀那」疑爲「因緣;原因;起源」之音譯(菩提比丘長老依巴利語英譯爲「來源」)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段。

  尼維先天:「非想非非想天」的半音譯(尼維)半譯義(先天,最高天)。

  尼羅浮陀:「八寒地獄」之一,此處衆生身體因嚴寒所起的疱常破裂。

  布現他人:向其他人宣說;教化其他人。

  平旦無曀:黎明時的晴空,「曀」讀作「一」或「意」,陰霾的樣子。

  平等正覺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如實現正覺」,參看「如實」、「正覺」,此處的「現」爲「親身體證」的意思。

  平等食味:解讀爲「所有吃的,都是美味食物」,這裏的「平等」解讀爲「完全」,「食味」解讀爲「美味食物」,此爲轉輪聖王「四德」(另作「四神德、四功德、四如意之德」)的內容之一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
  必至不動:修到第四禅者,如果著于第四禅的定境,則死後往生于第四禅天,參看《空之探究》第叁十、第六十叁頁,《中部一0六不動利益經》注解書,但此「不動」對應之巴利語,與「不動心解脫」中「不動」對應之巴利語不同,菩提比丘長老依巴利語英譯爲「沈著的;泰然的;平靜的」。另作「得不動心」。

  必升善處:即「必往生到人、天等好的地方(善趣)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段。

  必能往也:全句爲「若有真實者必能往也」,解讀爲「如果真的有心修學的人,一定能堅持修學的」。

  本生本見:另譯作「本見本生」,解讀爲「有關過去之邪見」…
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5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