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:不谈出生的高贵(与否)。
不阂不断:顺畅流利,「阂」读作「何」,阻碍间隔的意思。
不障碍法:全句为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」,另译作「除去阴障,以净其身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心从障碍法净化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从妨害的想法中净化他的心」。
不数其人:「不数」,《别译杂阿含经》作「不畏忌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理会」。
不数闻法:不常常听闻正法。
不数观钵:不经常去看钵(罕)【金+本】,意思是不常去关注吃饭的事。
不乐于业:不喜欢俗务。
不谄不伪:不狡猾不伪诈。
不趣向近:即「不向该处接近」,相当的南竹经文作「不投入;不进入」。
不趣涅槃:不导向涅槃,参看「涅槃」。
不趣产生:另作「不产生」,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接近哺乳的女人」。
不学术策:不能善解兵法。
不离如者:不离真理者。
不怀彼此:不分彼此。
不识灭界:解读为「不识知灭界」,即「不了知涅槃」,「灭界」指涅槃。
不证者证:另译作「不作证者而作证」,解读为「使还没证得(果位)者证得(果位)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中千世界: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,参看「小千世界」。
中前中后:全句为「中前中后.中后中前」,解读为「不论在前、中、后;在任何情况都……」。
中前游行:中午前达成。
中般涅槃:五类第三果圣者之一,北传的文献说,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中,就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,南传文献则说,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后,在其寿命的一半时,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。
中间不死:另作「乃至未命终」,即「到命终前」,表示「在此生中」。
云何有四:全句为「何因生忧悲恼苦?云何有四?」解读为「什么原因起忧悲恼苦?为何会有(忧悲恼苦)这四件事?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愁、悲、苦、忧、恼从何而生?如何产生?」
五下分结:身见(我见)、戒禁取(誓守禁戒与禁忌)、疑(对正法的疑惑)、欲贪、瞋恚,为证入第三果的圣者所断除的烦恼,另译作「五下结、下分结」。(相关词「断下分结」「断五下分结」)
五上分结:色爱、无色爱,掉举、慢、无明,为证得第四果(阿罗汉果)的圣者(解脱者)所断除的烦恼,另译作「五上结」。
五支物主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一位名叫『五支』的工匠」。
五出要界:五个出离世间的要素,即出离于「欲、瞋恚、嫉妒、色、身见」,参看「出要」、「界」。
五受阴法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五受阴」,参看「五受阴」。按,北传汉译常比南传经文用词多加一「法」字,如南传经文所说的「缘起」,北传汉译作「缘起法」,不知是汉译者翻译时所加入,或是原梵语经文就有,如果是后者,应当可将「法」解读为「属于……者」,参看「法」。
五欲功德:由「眼耳鼻舌身」等五根所引发的「五种欲」。比对巴利语「功德」一词,另有「种类」的意思,此处应作「种类」解。
五欲自恣:自在地享受五欲之乐。
五盛阴苦:另译为「五受阴苦」,即「执取的五阴是苦的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五取蕴苦」,参看「五受阴」。
五阴异受:即「在五阴以外另外有执取」,此处的「受」为「执取」的另译,参看「五受阴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除了五取蕴外还有执取」。
五无学聚:阿罗汉的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」,也称为「五分法身」。
五种白法:五种善法,即「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慧」,参看「白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
仁者且问:即「您请说;您请问」,「仁者」为称对方的客气称呼。
今善检我:现在对我详加检视、审问。
内之所受:另译为「是受、而受于生、内之所受、于生所受」,即「自身内在之执取」,参看「内」、「受」。
内寂其心:使内心寂静、沉稳、不起染着。
内结外结:此处的「结」为「结合、相应」的意思,而不是「束缚」的意思,「内」指「自身」,「外」指「自身以外」。(同义词「内结.外结」)
内缚所缚:为内在的束缚所束缚,内在的束缚,指由自身的五蕴、六处、六界所引发的束缚,参看「内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被内部与外部捕缚所束缚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被内部与外部监禁所束缚」。
内静一心:另译作「内净一心」,即「内心止静、专注」。(同义词「内静.一心」「内静、一心」)
内观痛痛:「痛」为「受」的另译,即「保持在自己的感受上看到受的变化」,另译作「观觉如觉念处、受受观念住」。
六一灰狱: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指在地狱的极长时间。
六入处集:参看「六处」、「集」。
六十二见:六十二种邪见,观察过去而生成的有五类十八种,第一类「我及世间是常」(四见),第二类「我及世间部分是常部分是无常」(四见),第三类「我及世间有边无边」(四见),第四类诡辩论(四见),第五类「无因论」(二见),推论未来的有五类四十四种,第一类「死后有想」(十六见),第二类「死后无想」(八见),第三类「死后非有想非无想」(八见),第四类「死后断灭」(七见),第五类「现法涅槃」(五见)。
六不退法:即「六件不会衰退减损之事」,参看「法」。这六件事为「身慈、口慈、意慈、公平方配布施物、持戒、修圣道灭苦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六出要界:六个出离世间的要素,即行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、无我行、无想行」离「瞋恚想、憎嫉心、忧恼心、憎爱心、狐疑心、众乱想」,参看「出要」、「界」。
六邪见灭:断除六种邪见,即1.有我的真我。2.无我的真我。3.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。4.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。5.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。6.我的真我能说,能感受,能经验善恶,而这我的真我是永恒不变的。(《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经》、《中阿含十经》、《中部二经》)
六重之法:指「身行慈、口行慈、意行慈、同利养、同戒律、同正见」,即「六慰劳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六根识知六境时,不喜、不忧、舍、正念、正知」。
六情无主:六入处无我。
六通清彻:六种神通纯熟,六种神通为「宿命通、天眼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天耳通、漏尽通」。
六种众生:以狗、鸟、毒蛇、野干(狐狼)、失收摩罗(鳄鱼)、猕猴等六种动物譬喻「六根」的贪爱习性个个不同,勉励应修「身念处」与「六根律仪」,参看「野干」、「失收摩罗」、「身身观念住」、「律仪」、《杂阿含一一七一经》。
六慰劳法:六种僧团达成和合相处的项目,参看「六重之法」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六种适合忆念之法」。
六变震动:或作「六反震动、六返震动」,即「六次震动」。
分别于法:1.对法的忆持,如「我不分别于法,不乐修梵行……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(心中)对法清晰」,菩提比丘长老将「法」解读为「(佛陀)教导的法」,而英译为「清楚所教导的法」。2.对法的分辨,如「于法选择,分别于法,思量于法……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(对法之)检择考察」。3.对法分辨理解,如「有人分别于法,不信他人……」,参看「分别」、「法」。
勿空疲劳:不要白费力气。
及受所说:以及受持教说(,不会忘失法义)。
及卿于我:以及称我为(同辈的)「朋友!」
及说是义:「说是义」另作「说义、优婆提舍」,参看「优婆提舍」。
及余世间:即「以及世间之其它者」。
反生忧苦:(因为不能撼动对方的论点)反而起了忧愁痛苦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反念不向:念头不向(正身正愿)相反的方向。
少有所为:另作「少有所营、小有所营」,解读为「为了某事;有一些事要办理」。
少眼清净:天眼的能力减弱。
少许禅分:解读为「一小部分的禅修法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安那般那念」。
心正解脱:即「心不偏不倚地解脱了」,参看「解脱」、「心解脱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心解脱」或「得当生涅槃」。
心生疑患:整句为「若我心生疑患,彼得心清净。」解读为「如果心中对这些过失起疑而觉察,就能将之去除而得清净。」
心所缘生:另译作「心缘起法」,参看「思愿缘生」,《相应部二二相应八一经》作「缘所生的」,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「依之而发生者」。
心法修心:从属于心的层面修心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从心积聚」。
心回转疾:心念改变得很快。
心终不着:解读为「心中总是(对那些)不执着、不粘着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
心善解脱:即「心解脱」的加强语气;彻底地心解脱。另,经文常「心解脱、慧解脱」连用来表示「解脱」,两者视为同义词,虽然《杂阿含七一○经》说「离贪者心解脱,离无明者慧解脱」但实际上「离贪者」必离「无明」,离「无明」者必定离贪,两者是一体的。《长部34经》作「从贪之心解脱,从瞋之心解脱,从痴之心解脱」。
心意安谛:解读为「心意安住于真实」,参看「真谛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心意愦然:心中昏乱,「愦」读作「愧」,昏乱不明的样子。
心种种故:全句为「彼畜生心种种故,色种种」,解读为「因为那些畜生心的种种不同,所以有种种不同的畜生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即使那些畜生以心而多样,但心比畜生类中的畜生更多样」。
心与慈俱:即「心念充满着慈」。
心慧力羸:另译作「烦恼于心,令智慧羸」、「烦恼于心,能羸智慧」、「恼心令慧力羸」、「恼心慧力羸」、「覆心慧力羸」、「心秽.慧羸」,即「污染心,覆盖着心,并且使慧力衰弱」,参看「羸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缠绕着心,削弱慧」。
心离本相:心念离开了原来禅修的境界。
手自斟酌:亲手倒饮料,或亲手盛装食物奉上。
支节具足:具备手脚等四肢。
方等大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