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南傳經文作「我非任何之物,也不在任何地方,任何地方也都沒有我所擁有之物。
無事比丘:居住在山林間的比丘。
無受而滅:這裏的「受」指「被火燃燒之承受物」即「燃料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由于缺乏燃料而熄滅」。
無所有處:超識無邊處,以無所有爲意念專注的對象(所緣)所成就的定,另譯作「不用定、不用處、無所有入處、無所有入處想、無所有入處界、無所有處、無所有處想」。
無所至趣:解讀爲「(死後,他的識)沒有到什麼地方去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無所求作:修學的目標與任務已達成,不需要再作什麼了。
無明爲食:無明爲其滋養。
無明爲習:無明爲其助緣。
無明深塹:以深坑譬喻無明之難以跨越,參看「無明」、「塹」。
無明緣行:另譯爲「緣無明行」,參看「無明」、「緣」、「行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無信法靖:另作「無信法靜」,「無信心」的意思。
無信無恩:解讀爲「沒有信仰(或自信),不知感恩」。
無施無受:無布施,以及布施功德。
無爲無求:1.沒有行動,也沒有行動的意願。2.沒有欲求。
無穿無缺:「穿」指「穿破」,「缺」指「缺陷」,比喻「守戒嚴謹,沒有破戒的行爲」。
無食樂者:「無食樂」解讀爲「無汙染的樂」,指「初禅與第二禅」的樂,參看「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精神上的樂」,指「初禅、第二禅、第叁禅」的樂。
無家學道:出家而成爲無家的修行者。
無根之信:另作「無根善信」,即「沒有善根但能起堅固的信心」。
無常盛火:另作「無常火」,解讀爲「無常帶給凡夫的逼迫,就像被大火燒著一樣」。
無莊嚴想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爲迷人身材」。
無貪法句:離貪的教說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「法句」爲表達正法教說的詞句,常爲偈頌型式。
無喜生樂:停止了(踴)喜,但還保有「樂」,指進入第叁禅,參看「第叁禅」。
無喜好法:另作「不生喜好法」,此處指「沒有因名聞或利養而生起的喜好執著」。
無複上作:沒有什麼需要更進一步去完成的;沒有尚未修的。
無複過是:沒有更超過這個的,亦即「就是這個了」的意思。
無著天祠:解讀爲「無所執著的天之子民」,或「不依戀著天界」。
無著真人:即「無所執著的阿羅漢」,參看「真人」。
無間等法:此處的「法」解讀爲指「(無間等)這件事」,參看「法」、「無間等」,南傳《四部》經文中無此句之用法,均只作「無間等」。
無想叁昧:另譯作「無想定、無有欲定」,即「于一切都無所想念所成就的定」,參看「無想心定」。
無想心定:心無想(無相;無念頭)所成之定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非想非非想處之定」。
無愛法靖:另作「無愛法靜」,「無敬愛」的意思。
無義相應:不與有助益相關連,即沒有助益的。
無過之人:沒有過失的人;無辜的人。
無靖法靖:另作「無诤法靜」,「無爭議的排除;仍有爭議」的意思。
無漏非受:斷句爲「無漏,非受」,解讀爲「那是無煩惱,那是無執取」,「受」爲「取」的另譯,參看「漏」、「取」。
無漏無受:無煩惱,無執取。
無滿堪耐:疑爲「母滿精堪耐」之誤,即「母親在適合受精的排卵期」。
無聞凡夫:未能聞法的一般人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未受教導的一般人」。
無聞獨住:其中的「聞」,另作「問」,或爲「間」之誤,可理解爲「安于獨住而精進修學」。
無摩拭想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爲好身材」。
無余涅槃:指解脫者的入滅。
無余欲盡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,疑爲「無余盡」(完全摧毀,沒有殘余)之訛誤。
無憍慢想:另作「不懷慢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爲縱欲」。
無願叁昧:以無常、苦爲專注對象(所緣),于一切都無所願求所成就的定,另作「無作叁昧」。
無覺無觀:「覺」與「觀」都止息,指從「初禅」進入「第二禅」,參看「第二禅」、「覺」、「觀」。(同義詞「覺觀寂滅」「無覺.無觀」「無覺觀樂」「無覺、無觀」)
然不受義:但不了解其中的意義。
然彼性使:解讀爲「但是,他具有潛在的煩惱特性」。
猶如調戲:就如同「掉舉」一般,參看「掉悔」、「五蓋」。
猶截角牛:即「就像截斷頭上角的溫馴之牛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猶樓觀椽:正如觀樓屋頂上的椽木,「椽木」爲以梁支撐,承載屋瓦的人字形斜木。
猥處止诤:私下能解決爭執的。
短氣前輸:《法蘊足論》作「喘息逾急」(「逾」讀「于」,「超過;更加」的意思),「短氣」是指「呼吸淺短微弱」,也就是「肺活量小」,「前輸」的譯義不明,若「輸」當「轉運輸送」解,則可解讀爲「向前走」,若當「傾頹」解,則可解讀爲「向前傾頹」,若當「言語」解,則可解讀爲「對人說話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等入等出:收支平衡。
等心行施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樂于均分施物」。
等具出家:另作「等具出處」,具足出生的因緣條件。
結所系法:會束縛人的種種,參看「結」、「法」。
結跏趺坐:左腳踝置于右大腿上,右腳踝置于左大腿上,盤腿而坐。
結構爲精:另作「結構爲精」,解讀爲「凝結爲精華之物」,「構」讀作「夠」,此處爲「造成;結成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給孤獨園:地名,給孤獨(另譯爲「須達多、善施、阿那邠持)長者提供給佛陀與僧團的地方,又稱祇園,位于舍衛城南郊。
善具善行:徹底地具足與實踐,參看「善」、「具足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已具足且遍正覺」,參看「遍正覺」。
善製守持:解讀爲「善于自製與守護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仍保有不雜染的心,穩固、泰然」。
善受極持:解讀爲「極善受持」,很好的憶持。
善治素地:善于在空白的板、牆壁、畫布上作畫。
善知方便:徹底的努力完成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善」、「方便」。
善修善具:善于修學,善于成就具足,參看「善」。
善除黑白:善于滅除「福」、「惡」之行而至盡苦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黑(惡)白(善)兼備」。(相關用法爲「能除黑白二業名滅福惡」)
善教善诃:正確、適當的教導與诃責教誨,參看「善」。(同義詞「善教善呵」)
善說法相:即「擅于論說法的總綱」,「法相」的內容,如「說到一切法,即用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來類攝,這是佛陀本教的說明法,古人造論即以此說明一切法相」,「所以阿毗昙論,特別是西北印學者的阿毗昙論,主旨在抉擇法相、共相、因相、果相等」(引印順法師《華雨集(四)〈辨法相與唯識〉》)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善系心住:徹底地將心念維持在那上面,參看「善」、「住」。
庵摩羅屑:「庵摩羅」又作「阿摩勒、阿末羅」,果樹名。「庵摩羅屑」律典中作「庵摩羅末」,作清洗用,但沒有資料顯示是庵摩羅樹的哪一部分製成的粉屑。
著明淨衣:即「穿著明亮幹淨的衣服」。
著界神住:住于執著神界,相當的南傳文作「住于過渡放逸」。
著衆妙香:解讀爲「塗抹著許多香料」。
诃比丘诃:被責備的比丘反過來責備責備者,「诃」讀作「喝」。
诃數诘責:讀作「喝屬傑則」,「诃」爲「大聲責罵」的意思,「數」爲「責備」的意思,「诘責」爲「責備」的意思。
超升離生:另作「正性離生、正性決定」,「離生」是出離生死煩惱;脫離凡夫之生,「正性」是「如實;真實;解脫涅槃的聖道」,「超升離生」是指「必定出離生死煩惱的見道聖者」。
超越乞食:沒有逐戶乞食,即挑選乞食人家。
跋地羅帝:爲音譯,譯義爲「賢善一夜」;每天都過著這樣賢善生活的人。(相關詞「跋地羅帝偈」)
逮得己利:理想之目標已達成。
開示顯現:解說而使道理明白。(同義詞「開示顯現」「顯現演說」)
開除平博:解讀爲「開辟並且治理得平坦開闊」,這裏的「除」爲「治理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高且廣的環繞道路」。
陽春之月:春天的月份。
集生盲人:集合一些生下來就眼盲的人。
順知順入:「順知」另譯爲「隨順知」,解讀爲「依著次第了知」,「順入」依此解讀爲「隨順入;依著次第證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同義詞「順知,順入」「順知.順入」)
順趣浚注:隨順而流向于……。
須臾處處:處處作短時間停留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漫遊」。
須陀洹向:另作「向須陀洹」,進入須陀洹果之前一階的果位;接近「須陀洹果」(初果)的聖者。
須陀洹果:又作「初果、預流果、入流果、第一沙門果、第一果」,斷「身見、戒禁取、疑」者,最多七次受生後就證入涅槃,參看「七有天人往生」。
須跋陀羅:古印度常見之人名,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須跋陀、須拔陀、須跋」,義譯爲「賢善」(「須」爲「善」之對譯,「跋陀羅」爲「賢」之對譯),佛陀入滅前的最後一位弟子也叫「須跋陀羅」。
須彌山王:「須彌山」爲古印度人觀念中,人世間最高的山與地理中心,故稱「須彌山王」,另音譯爲「蘇迷樓山、蘇迷盧山、須彌盧山、須彌樓山、須彌留山、修迷樓山、迷盧山、彌樓山」。
飯齊五升:飲食定量在五升。
揵尼住處:意義不明,可能即是指「揵尼精舍」
晱晱掣電:讀作「閃閃撤電」,指「閃電」。
渧彼湖水:「渧」讀作「地」,滴水的意思,解讀爲「一滴滴地汲取湖水」。(相關詞「猶如朝露渧在草上」)
抵突不伏:即「抵抗沖撞不降伏承認」,此處的「抵」音義同「抵」。
讵複能了:豈又能了知?「讵」讀作「具」,「豈」的意思。
隈屏所爲:在隱密處的所作所爲。
勤教令滅:精勤修學令其熄滅。
嗟蘭那鳥:由經文知,這是一種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