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南传经文作「我非任何之物,也不在任何地方,任何地方也都没有我所拥有之物。
无事比丘:居住在山林间的比丘。
无受而灭:这里的「受」指「被火燃烧之承受物」即「燃料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由于缺乏燃料而熄灭」。
无所有处:超识无边处,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(所缘)所成就的定,另译作「不用定、不用处、无所有入处、无所有入处想、无所有入处界、无所有处、无所有处想」。
无所至趣:解读为「(死后,他的识)没有到什么地方去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无所求作:修学的目标与任务已达成,不需要再作什么了。
无明为食:无明为其滋养。
无明为习:无明为其助缘。
无明深堑:以深坑譬喻无明之难以跨越,参看「无明」、「堑」。
无明缘行:另译为「缘无明行」,参看「无明」、「缘」、「行」、「缘起法」。
无信法靖:另作「无信法静」,「无信心」的意思。
无信无恩:解读为「没有信仰(或自信),不知感恩」。
无施无受:无布施,以及布施功德。
无为无求:1.没有行动,也没有行动的意愿。2.没有欲求。
无穿无缺:「穿」指「穿破」,「缺」指「缺陷」,比喻「守戒严谨,没有破戒的行为」。
无食乐者:「无食乐」解读为「无污染的乐」,指「初禅与第二禅」的乐,参看「食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有精神上的乐」,指「初禅、第二禅、第三禅」的乐。
无家学道:出家而成为无家的修行者。
无根之信:另作「无根善信」,即「没有善根但能起坚固的信心」。
无常盛火:另作「无常火」,解读为「无常带给凡夫的逼迫,就像被大火烧着一样」。
无庄严想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为迷人身材」。
无贪法句:离贪的教说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。「法句」为表达正法教说的词句,常为偈颂型式。
无喜生乐:停止了(踊)喜,但还保有「乐」,指进入第三禅,参看「第三禅」。
无喜好法:另作「不生喜好法」,此处指「没有因名闻或利养而生起的喜好执着」。
无复上作:没有什么需要更进一步去完成的;没有尚未修的。
无复过是:没有更超过这个的,亦即「就是这个了」的意思。
无着天祠:解读为「无所执着的天之子民」,或「不依恋着天界」。
无着真人:即「无所执着的阿罗汉」,参看「真人」。
无间等法:此处的「法」解读为指「(无间等)这件事」,参看「法」、「无间等」,南传《四部》经文中无此句之用法,均只作「无间等」。
无想三昧:另译作「无想定、无有欲定」,即「于一切都无所想念所成就的定」,参看「无想心定」。
无想心定:心无想(无相;无念头)所成之定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非想非非想处之定」。
无爱法靖:另作「无爱法静」,「无敬爱」的意思。
无义相应:不与有助益相关连,即没有助益的。
无过之人:没有过失的人;无辜的人。
无靖法靖:另作「无诤法静」,「无争议的排除;仍有争议」的意思。
无漏非受:断句为「无漏,非受」,解读为「那是无烦恼,那是无执取」,「受」为「取」的另译,参看「漏」、「取」。
无漏无受:无烦恼,无执取。
无满堪耐:疑为「母满精堪耐」之误,即「母亲在适合受精的排卵期」。
无闻凡夫:未能闻法的一般人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未受教导的一般人」。
无闻独住:其中的「闻」,另作「问」,或为「间」之误,可理解为「安于独住而精进修学」。
无摩拭想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为好身材」。
无余涅槃:指解脱者的入灭。
无余欲尽: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,疑为「无余尽」(完全摧毁,没有残余)之讹误。
无憍慢想:另作「不怀慢恣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不为纵欲」。
无愿三昧:以无常、苦为专注对象(所缘),于一切都无所愿求所成就的定,另作「无作三昧」。
无觉无观:「觉」与「观」都止息,指从「初禅」进入「第二禅」,参看「第二禅」、「觉」、「观」。(同义词「觉观寂灭」「无觉.无观」「无觉观乐」「无觉、无观」)
然不受义:但不了解其中的意义。
然彼性使:解读为「但是,他具有潜在的烦恼特性」。
犹如调戏:就如同「掉举」一般,参看「掉悔」、「五盖」。
犹截角牛:即「就像截断头上角的温驯之牛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犹楼观椽:正如观楼屋顶上的椽木,「椽木」为以梁支撑,承载屋瓦的人字形斜木。
猥处止诤:私下能解决争执的。
短气前输:《法蕴足论》作「喘息逾急」(「逾」读「于」,「超过;更加」的意思),「短气」是指「呼吸浅短微弱」,也就是「肺活量小」,「前输」的译义不明,若「输」当「转运输送」解,则可解读为「向前走」,若当「倾颓」解,则可解读为「向前倾颓」,若当「言语」解,则可解读为「对人说话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等入等出:收支平衡。
等心行施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乐于均分施物」。
等具出家:另作「等具出处」,具足出生的因缘条件。
结所系法:会束缚人的种种,参看「结」、「法」。
结跏趺坐:左脚踝置于右大腿上,右脚踝置于左大腿上,盘腿而坐。
结构为精:另作「结构为精」,解读为「凝结为精华之物」,「构」读作「够」,此处为「造成;结成」的意思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给孤独园:地名,给孤独(另译为「须达多、善施、阿那邠持)长者提供给佛陀与僧团的地方,又称祇园,位于舍卫城南郊。
善具善行:彻底地具足与实践,参看「善」、「具足住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已具足且遍正觉」,参看「遍正觉」。
善制守持:解读为「善于自制与守护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仍保有不杂染的心,稳固、泰然」。
善受极持:解读为「极善受持」,很好的忆持。
善治素地:善于在空白的板、墙壁、画布上作画。
善知方便:彻底的努力完成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参看「善」、「方便」。
善修善具:善于修学,善于成就具足,参看「善」。
善除黑白:善于灭除「福」、「恶」之行而至尽苦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黑(恶)白(善)兼备」。(相关用法为「能除黑白二业名灭福恶」)
善教善诃:正确、适当的教导与诃责教诲,参看「善」。(同义词「善教善呵」)
善说法相:即「擅于论说法的总纲」,「法相」的内容,如「说到一切法,即用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来类摄,这是佛陀本教的说明法,古人造论即以此说明一切法相」,「所以阿毗昙论,特别是西北印学者的阿毗昙论,主旨在抉择法相、共相、因相、果相等」(引印顺法师《华雨集(四)〈辨法相与唯识〉》)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
善系心住:彻底地将心念维持在那上面,参看「善」、「住」。
庵摩罗屑:「庵摩罗」又作「阿摩勒、阿末罗」,果树名。「庵摩罗屑」律典中作「庵摩罗末」,作清洗用,但没有资料显示是庵摩罗树的哪一部分制成的粉屑。
着明净衣:即「穿著明亮干净的衣服」。
着界神住:住于执着神界,相当的南传文作「住于过渡放逸」。
着众妙香:解读为「涂抹着许多香料」。
诃比丘诃:被责备的比丘反过来责备责备者,「诃」读作「喝」。
诃数诘责:读作「喝属杰则」,「诃」为「大声责骂」的意思,「数」为「责备」的意思,「诘责」为「责备」的意思。
超升离生:另作「正性离生、正性决定」,「离生」是出离生死烦恼;脱离凡夫之生,「正性」是「如实;真实;解脱涅槃的圣道」,「超升离生」是指「必定出离生死烦恼的见道圣者」。
超越乞食:没有逐户乞食,即挑选乞食人家。
跋地罗帝:为音译,译义为「贤善一夜」;每天都过着这样贤善生活的人。(相关词「跋地罗帝偈」)
逮得己利:理想之目标已达成。
开示显现:解说而使道理明白。(同义词「开示显现」「显现演说」)
开除平博:解读为「开辟并且治理得平坦开阔」,这里的「除」为「治理」的意思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高且广的环绕道路」。
阳春之月:春天的月份。
集生盲人:集合一些生下来就眼盲的人。
顺知顺入:「顺知」另译为「随顺知」,解读为「依着次第了知」,「顺入」依此解读为「随顺入;依着次第证入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。(同义词「顺知,顺入」「顺知.顺入」)
顺趣浚注:随顺而流向于……。
须臾处处:处处作短时间停留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漫游」。
须陀洹向:另作「向须陀洹」,进入须陀洹果之前一阶的果位;接近「须陀洹果」(初果)的圣者。
须陀洹果:又作「初果、预流果、入流果、第一沙门果、第一果」,断「身见、戒禁取、疑」者,最多七次受生后就证入涅槃,参看「七有天人往生」。
须跋陀罗:古印度常见之人名,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须跋陀、须拔陀、须跋」,义译为「贤善」(「须」为「善」之对译,「跋陀罗」为「贤」之对译),佛陀入灭前的最后一位弟子也叫「须跋陀罗」。
须弥山王:「须弥山」为古印度人观念中,人世间最高的山与地理中心,故称「须弥山王」,另音译为「苏迷楼山、苏迷卢山、须弥卢山、须弥楼山、须弥留山、修迷楼山、迷卢山、弥楼山」。
饭齐五升:饮食定量在五升。
揵尼住处:意义不明,可能即是指「揵尼精舍」
晱晱掣电:读作「闪闪撤电」,指「闪电」。
渧彼湖水:「渧」读作「地」,滴水的意思,解读为「一滴滴地汲取湖水」。(相关词「犹如朝露渧在草上」)
抵突不伏:即「抵抗冲撞不降伏承认」,此处的「抵」音义同「抵」。
讵复能了:岂又能了知?「讵」读作「具」,「岂」的意思。
隈屏所为:在隐密处的所作所为。
勤教令灭:精勤修学令其熄灭。
嗟兰那鸟:由经文知,这是一种…
《阿含字典(4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