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苦」是說明有情生命現象確實是苦迫的,「集」是說明苦的主要根源是「渴愛」,「滅」是說明苦的滅盡,也就是「渴愛的滅盡無余」,「道」是滅盡苦的方法,也就是「八正道」。參看「苦」、「集」、「滅」、「八聖道」、「叁轉十二行」。(同義詞「苦谛.集谛.滅谛.道谛」「苦聖谛.苦集谛.苦滅谛.苦出要谛」)
四種軍:另譯作「四種兵」,即「象軍.馬軍.車軍.步軍」四種軍隊。
四識住:「識」所安住、生長、增廣的四個基地,即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」。
四辯才:又作「四無礙辯、四無礙智、四無礙解、四無礙」,即「法無礙辯、義無礙辯(義理無礙)、辭無礙辯、辯無礙辯」。
四衢道:十字路口,「衢」讀作「渠」,分叉路;四通八達道路的意思。
外入處:指色(眼之所見物)、聲、香(鼻所聞的氣味)、味(舌頭所嘗的味道)、觸(身體所接觸)、法(心之所念)等,另作「六境、六外入處、外六入處、外六處、六塵、外六塵」,參看「外」、「處」。
外貪欲:屬于「外」的貪欲,參看「外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尼陀那:爲音譯,義譯爲「因緣」,另譯爲「天本經」,經的十二種分類(十二分教)之第十類,成立于部派分化後。
尼師檀:爲音譯,即座墊。
平戶扇:平立的戶扇,「戶扇」指「單扇之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硬實木作的門板(不可能被輕的線團球丟穿)」。
平等舍:1.「平等」與「舍」爲同義複詞,如「平等舍住」,解讀爲「保持著甯靜不執著」(無相當的南傳經文)。2.無差別的布施。參看「舍」、「平等」、「住」。
平愛坑:填平渴愛的深坑,亦即斷除渴愛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斷闩;斷除障礙」。
弗婆提:爲音譯,古印度地理觀念中,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,另作「東勝神洲、弗于逮、弗婆提舍」。
本所行:原先心念所打轉處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是因緣所成的」。
本所思:原先的意欲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思惟所成的」。
本退具:另作「本所行」,退回到原本的定境。
未知智:由推比而得知之智。
未調地:未被調教的階段。
正住者:即「永存不變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堅固的」。
正受善:熟練于入禅定,參看「正受」、「善」。
正定聚:不墮惡道,入正性決定(必定能證得解脫)的聖者之類,另作「正聚、正性定聚」。
正思惟:1.正確的意向,另譯爲「正志、等治、正治」。2.從根源思惟;仔細思惟,另譯「如理思惟」。
正禦床:即「國王專用,端正莊嚴的座椅」,另作「高廣之座、禦座、寶床」,南傳經文作「床座」。
正盡苦:另譯爲「平等盡苦、正盡苦邊」,徹底地摧毀了所有的苦,參看「正」、「滅盡」、「苦」、「苦邊」。(相關詞「以正盡苦」)
正精進:正確的努力,另譯爲「正方便、等方便、正勤」。
正憶念:1.等同「正念」或「念」。2.正確地憶念;正確地回憶。
甘種子:甘美的種子;好的種子。
甘露幢:參看「甘露」、「幢」。
生死智:見死者往生之智,即「天眼通」。
生色寶:另作「生色像寶」,即「黃金之寶物」,「生色」爲「黃金」的字面直譯。
生志高:解讀爲「自恃出生高貴」。
生則生:全句爲「生則生,出則出,成則成」,另譯作「超越、和合、出生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出生、入(胎)、生起、全面出生(出胎)」,「生則生」或「超越」或可對應理解爲有情的「識」之往生,「出則出」或「和合」或可對應理解爲有情的入胎,「成則成」或「出生」或可對應理解爲有情出母胎之完全出生。(同義詞:「生則生。出則出。成則成。」「超越和合出生」)
生稱之:生前稱重量,與死後之稱量作比較。
白淨法:清淨法。
皮草衣:樹皮或草做成的衣服,比喻卑下的意思。
立標榜:豎立界標(田界),另作「分疆畔、異疆畔」。疆(罕)【強-弓+田】
忉利天:爲音譯,「忉」讀作「刀」,義譯爲「叁十叁天」,由叁十叁個天衆部落所組成,爲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(由下往上,參閱「叁界」圖說),統領者稱爲「釋提桓因」,另譯爲「天帝釋、因陀羅、因提羅、釋迦因陀羅、憍屍迦」等名。(參看「叁界」圖說)
仰口食:只在臉朝上的情況吃東西。
共合會:1.雌雄性交,如「馬與驢共合會」。2.參與,如「道俗法共合會」。3.在一起,如「合會別離」。
共集會:一齊聚在一起,或爲了宴會,或爲了研商事務,或爲了聽聞佛法。
向次法:即「依著法的次第實踐」,參看「正向」、「法次法向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隨法而行」(「次法」即「隨法」的另譯)。(相關詞「修行彼向次法」)
向于舍:另譯作「願至非品、趣向非品、趣非品」,即「向于舍棄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舍棄的圓熟」。按:「非品」,《毗婆沙論》舉一解說「世是品法,彼法離世,名爲非品」。
向智者:參看「正向」、「智」。
名爲人:即「被稱爲人;被叫做人」。
因陀羅:爲音譯,指「帝釋天」。
地生蟲:生活在土裏的蟲,如蚯蚓。
多羅葉:多羅樹(棕榈樹)的葉子。
多羅盤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手鈴」,或作「手拍鼓」。
好自攝:善知自己。
好知足:善知適當的量。
好知時:善知適當的時機。
好集衆:善于了解團體。
如不定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如來藏:收藏如來教說的寶箱;指佛經。
如法業:如法的羯磨;如法的開會處理僧衆之事。
如法說:即「依正法而說」。(反義詞「不如法說」)
如律業:合于戒律規定的羯磨;合于戒律規定的程序開會處理僧衆之事。
如是抱:義譯不明,全句爲「如是如是抱,如是如是直進,則不爲水之所『漂(罕)【漂+寸】』,如是如是不抱,如是如是不直進,則爲水所『漂(罕)【漂+寸】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若停滯,則下沈;若掙紮,則被漂走。」
如淹水:解讀爲「水淹至頭頂」,與「火燒頭衣」一樣的急迫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如意足:神通,超乎常人能力,如飛天、穿牆等,另譯爲「神足」。
如實法:另譯作「真如法」,即「真實之正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正確的方法」。(相關詞「得真如法」「得如實法」)
如實知:如其原貌的了知,另譯作「知如真」,參看「如實」。
如實觀:如其原貌的觀察與思惟,參看「如實」、「觀」。
如說說:解讀爲「如你所說而說;如實際上所說的而說」。
如織縷:解讀爲「像織絲線般的小心翼翼」(絲線易斷)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守護一:另作「守護于一、舍一」,「一」或指「心念」,即「守護心念」,《長部叁叁經》作「心具足正念守護;以專注達到心的守護」。
安住界:安住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持續行動的活力」,參看「方便界」。
安陀林:爲音譯,義譯爲「盲者之林」,地名,爲一處過去曾受現世立即業報而致盲的五百盜賊所住的樹林。
安般念:專注于呼吸,參看「安那般那」、「念」。
安樂住:即「保持著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爲第叁禅得境界。由于在定境中所生起的「喜」比較強烈踴動,「樂」則比較溫和,故以「安樂」稱之,參看「第叁禅」。
安樂居:保持在安樂住處中。
成六枝:另作「成六分、成就六枝」,即「成就六件事」,《長部叁叁經》作「六根對六境時,不喜不憂而住于舍,有念有知」。
有身邊:「邊」,原意爲「盡頭、邊界」,此處作「部分」解,即「有身」(薩迦耶,參看「身見」)的這一部分。
有是故:全句爲「有是故是事有,是事有故是事起」,或「是事有故是事有,是事起故是事起」,另譯爲「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,意思爲「當這個存在了(此有故),就會有那個(彼有),以這個的生起(此起故),那個就生起(彼起)」。
有流滅:即「生死流轉的停止」,參看「有流」。(相關詞「斷諸有流」、「有流悉已斷」)
有爲行:1.因緣條件所形成的,泛指世間世俗的一切,參看「有爲」、「一切行無常」。2.斷句爲「有爲(業煩惱所爲的),行(思願所造作的)」,參看《空之探究》第五九頁。
有無覺:有(常見)或無(斷見)的感受。
有愛食:生存渴愛的滋養。
有愛惜:對生存之渴愛的助緣。
有經法:即「有方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法門」。
有對想:嫌惡想。
有漏觸:引發煩惱的觸,「觸」指的是「叁事和合觸」的「觸」,參看「觸」。
有緣生:另譯爲「緣有生」,參看「有」、「緣」、「生則生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有余苦:參看「有余」、「苦」。
有余境:未離「貪、瞋、癡」的執取境界,參看「有余」。
牟尼偈:《雜藏》內的一部經,與南傳《小部》〈經集
蛇品
第一二經〉相當。
老死習:老死的「集」;老死的起源,此處的「習」爲「集」的另譯,參看「習法」。
老死智:了知(什麼是)老、(什麼是)死之智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老弟子:人名,另譯作「老聲聞」。
自心住:安住于自心而不錯亂。
自他作:部分是自己所作,部分是他人所作,參看「自作」、「他作」。(反義詞「非自作非他作」「非自作.非他作」)
自作齋:「齋」的原意爲婆羅門行祭祀前一天的淨身(停男女欲與斷食),引申指「祭祀」,而佛教則引其「清淨」之意。此處指婆羅門的祭祀,亦即「自己從事祭祀」,也教他人從事祭祀(教他作齋;教作齋)。
自娛樂:相當于「住」,「保持在……中」的意思。
自斷苦:勤奮于自己的苦(之止息),參看「斷」。
自歸命:自己(主動)歸依。
自覺法:指佛陀的「無師自悟」。
色事起: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《相應部二四相應二經》,應是「對色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