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所執取」的對譯。
色受陰:參看「色」、「五受陰」、「五陰」。
色所食:因貪著色導致苦,就如同被色所吞食一樣。
色動搖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思量著色者」(「思量著」是動詞)。北傳經文的「動搖時」,南傳經文作「在思量中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在構想中」。(相關詞「色動搖時」)
行不慢:「摩那埵」(「埵」讀作「躲」)的對譯,譯義爲「別住」處分,參看「僧伽婆屍沙」、「八尊師法」。
行身施:疑爲「若種施設諸行」之誤植,參看「種施設諸行」。
行舍欲:修習(行)甯靜(舍)而離貪(欲)。
行緣識:另譯爲「緣行識」,參看「行」、「緣」、「識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行禅法:指證入初禅到第四禅。
住止處:即「住的地方」。
住比丘:長住比丘,一直都住在該處的比丘。
作衣業:作縫製衣服的工作。
作長老:只是名稱上的,口頭上尊稱的長老,並不具備出家年資高或修道有成就的條件,另作「世俗上座」,即「有世俗財産、地位、權力者」。
作是念:即「起了這樣的想法;這麼想」,這裏的「念」是「念頭;想法」的意思。
作苦邊:參看「苦邊」。按,「作」爲廣義動詞,在這裏解讀爲「到達」。
作教作:斷句爲「作、教作」,即「自己做(行動),或教唆他人做」,另譯爲「自作教作、或自爲或教他爲」。(同義詞「作.教作」「自作.教作」「或自爲。或教他爲」)
作異業:作其他不是律製慣例中應作的羯磨,此處「業」爲「羯磨」的異譯,爲僧團開會,以議決僧事、解決紛爭、處理犯戒。
作惡作:作錯誤的行爲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惡作之作務者;作錯誤行爲者」。
作福行:「作」是「造作;爲作;現行;安排」,「福」是「福德;功德」,「行」是「行蘊」的行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別知相:解讀爲「知別相」,即「了知一一之相」,如了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一一分別之相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識知;認知」。
坐臥具:另譯爲「坐臥所;住處;房舍」,即「臥床、坐床」等住所,南傳《分別論》解說「臥床、坐床(椅子)、坐墊、枕頭、住所、鷹翼形屋頂屋、重閣、平頂屋、圓屋、洞穴、山窟、樹下、竹林,乃至比丘回去(休息)的任何地方都是住處」。
妙極妙:很好,非常好。
局住心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戒清淨:另作「戒淨、持戒清淨」,即「不犯戒」,參看「戒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戒遍淨斷;戒清淨斷」,「清淨」爲「無汙點;無瑕疵」的意思,「斷」爲「奮力;勤奮」的意思,參看「斷」。
戒淨斷:不犯戒的勤奮(維持),參看「戒清淨」。
戒禁取:另譯作「戒取、戒盜結、戒受、行願結、他取結」,即「執取(與解脫無關)禁戒與禁忌」。(反義詞「不戒取」)
我一想:以(色)一種想爲真我,此處的「一想」,可能指「十遍處」(「十一切處」)的任一種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我正斷:我的徹底斷除,「斷滅論」的一類,參看「正」、「斷」。
我卑下:全句爲「我卑下種子封滯五轉七二系著及覺叁世陰世食」,斷句爲「我、卑下、種子,封滯、五轉、七,二系著及覺,叁世陰世食」,此爲「經」的「攝頌」(或稱「嗢拖南」),參看「無常及苦空」。
我卑覺:我比別人差的感受,參看「我劣」。
我所見:具有我所擁有的;屬于我的之觀念。
我曹等:我輩等;我們。
我異色:即「色異我」,指「色」異于「真我」的,即「色是我所;色是真我所擁有的」,參看「異我」、「我」、「色」、「身見」。
我勝覺:我比別人優秀、我最優秀的感受。
我等覺:我跟別一樣好的感受,參看「我等」。
我語取:另譯作「我取、我受」,執取「有我」的論點。
我齊整:我是正行者。
折鬥量:解讀爲「折扣;降價」,「鬥量」指買賣物之稱量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(相關詞「不望折鬥量」)
更受生:解讀爲「受更生」,即「受後有」,「有下一生」的意思,參看「後有」。
更複想:恢複了想;複活的意思。
更樂習:以「觸」爲「集」,參看「觸」、「集」、「更樂」。
村輸租:譯義不明,或等同相當的南傳經文中的「富裕的村落」。
求琴瑟:尋求哪邊有演奏會可看?
沙門教:解讀爲「對沙門的教導」,或「沙門(指佛陀)的教導」(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說「攀緣鋸喻沙門教授,于怨家所正修忍辱」)。
沙門欲:沙門的意欲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沙門義:即「沙門的修行目標」,「義」可以是「利益」,也可以是「意義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(相關詞「婆羅門義」)
沙門數:另作「沙門之沙門數」,即「屬于沙門;算是沙門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沙門中的沙門;在沙門中被認同爲沙門;在沙門中被尊敬爲沙門」。(相關詞「婆羅門數」「婆羅門之婆羅門數」「凡夫數」)
沙彌尼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舍羅磨尼離」,義譯爲「勤策女」,受十戒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、不塗飾香鬘、不歌舞觀聽、不坐高廣大床、不非時食、不蓄金銀寶物)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。
決定智:1.另譯作「決定智慧」,即「不退轉之慧」相當的南傳經文無,參看「決定」、「智」、「慧」。2.確定地知道。
究竟智:即「徹底之智」,指「解脫者之智;解脫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了知;完全智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最終之智」,並解說這是「阿羅漢之智」。
良福田:「良好的植福之田」,布施可得福,猶如植福之田,故稱所布施的對象爲「福田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良田」。
見之弊:有害的惡見,相當于相當的南傳經文的「見中之叢林,見中之荒漠,見中之歪曲」。
見如真:1.如實見到;如實了知,如「出要見如真」。2.確實認爲,如「一切皆無因無緣見如真者」。
見見說:于所見的說所見,即「只說所見的」。
見所動:見中之猶豫;令人猶豫的惡見。
見真谛:音譯爲「薩耆陀舍」,《雜藏》內的一部經。
見淨斷:清淨見的勤奮(修習)。
見善觀:全句爲「信.樂.聞.念.見善觀」,另譯作「信.欲.聞.行思惟.見審谛忍」(《雜阿含叁一叁經》)、「信.欲.聞.行覺想.見審谛忍」(《雜阿含叁五一經》),即「相信、(自己的)偏好、(古老的)口傳、理性深思、沈思後接受的見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見質直:解讀爲「樸質而正直的見解」,即「正見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身行息:另作「身行已立、自身所作」,即「身與行的甯靜」,《長部叁叁經》作「樂已舍斷,苦已舍斷,之前喜與憂已滅沒,進入並保持著不苦不樂,由于平靜而有遍淨專注的第四禅」。
身見結:參看「身見」、「結」。
身邪結:參看「身見」、「結」。
邪定聚:聽不進正法,多所爲惡,必墮惡道的凡夫之流,另作「邪聚」。
佉提羅:爲音譯,義譯爲「洋槐」樹,「佉」讀作「區」。
乳母衣:奶媽的衣服;深色耐髒。
依四種:另作「依猗于四、依倚于四、依四」,即「依于四件事」,《長部叁叁經》作「熟思而求一法、熟思而忍受一法、熟思而遣除一法、熟思而遠避一法」。
兩足尊:另作「人中尊」,人中之最尊者,即「佛陀」,「兩足」指「人」。
具足住:進入(達成)並保持著(住),另譯作「成就遊」。(相關詞「第四禅具足住」)
具知根:南傳注解書指這是阿羅漢所具有的。
製妙事:製止(你)做好事。
製惡法:製止(你)做壞事。
取緣有:另譯爲「緣取有、取緣故有有」,參看「取」、「緣」、「有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受不受:喜愛的或不喜愛的(下一句爲「心想平等不」)。
受分齊:譯義不明,參看「分齊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受生死:1.遭受生死無常的變化,如「我應受生死」。2.遭受生死流轉,如「便受生死之分」。
受具足:義譯爲「近于成就(涅槃解脫)」,又作「受具足戒」、「受具戒」、「授與具足」,即出家加入跟隨佛陀修學的團體(僧團),遵守僧團的規定與製度。佛陀時代有四種形式的受具足,依發展前後爲1.自具足,指佛陀的解陀成佛。2.善來具足,經佛陀說「善來(歡迎)!比丘」即完成。3.十衆具足,經叁師(和尚【親教師】、羯磨師【主持儀式】、受教師【驗證資格】)七證(七位比丘的見證)而完成。4.五衆具足,適用于邊遠地區的特例,經叁師二證而完成。(相關詞「具足戒住」)
受受陰:參看「受」、「五受陰」、「五陰」。
受緣愛:另譯爲「緣受愛」,參看「受」、「緣」、「愛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受余行:即「執取些微執取之行」,這裏的「些微執取之行」(余行),指「非想非非想處」(即經中所說「于有中第一」的「有想.無想處」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他執取什麼?」
味是味:(如實了知)回味愛著確實是回味愛著,參看「味」。
味患離:味即「心理的回味與愛著」,患即「因愛著而生起禍患」,離即「出離」,另作「出要」,爲調伏欲貪→斷欲貪→越欲貪的過程。(同義詞「味.患.離」、「味.患.出要」)
和上尼:即「女和尚」,參看「和上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女師父」。
和言發:和顔悅色地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周備受:另譯爲「至到受、遍受」,徹底地學習奉行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應精通」。
命清淨:另作「命行清淨」,清淨地生活著,「命」或「命行」即「生活著」的意思。
宗正卿:管理王族族籍的大臣。
定覺分:另譯作「定覺支」,參看「覺支」、「七覺支」、「定」。
彼彼分:即「那些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念休息:另譯作「念止息、念寂靜、念止息、念滅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