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,即「心中憶念想之止息,入叁昧(定)」。
念隨順:譯義不明,或斷句爲「念、隨順念」,「隨順念」可能爲「隨念」之另譯,參看「隨念」。
念覺分:另譯作「念覺支」,這裏的「念」是「專注清楚」的意思,以「四念處」爲主要內容,參看「覺支」、「七覺支」、「四念住」。
所知住:「所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對(聖者)證知之所說」,「住」是「確立、建立」的意思,「所知住」可解讀爲「對聖者所證知之說確實體悟了知」。(相關詞「所知不住」)
所知法:應該被了知的事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應該被遍知之法(事)」。
所無有:所沒有。
所應處:所應當做的。
承椽梁:承受屋頂椽木的橫梁,「椽」讀作「傳」,屋頂承屋瓦的斜木。
招提僧:四方僧;遊化四方的出家人。
拘牟頭:爲音譯,義譯爲「黃蓮花」。
拘耶尼:爲音譯,古印度地理觀念中,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,另作「西牛賀洲、俱耶尼、西瞿陀尼耶、瞿陀尼迦」。
拘婁舍:又譯作「俱盧舍」,距離之單位(四分之一由旬)。
拘樓瘦:爲音譯,國名,另作「拘羅婆」,爲雅利安人的拘羅族所住的地方,大約位于恒河與閻浮那河的上遊,即今德裏一帶,參看《以佛法研究佛法》第叁六頁。
拘薩羅:國名,另譯爲「憍薩羅國、拘薩羅國、拘舍羅國、俱娑羅國、居薩羅國」,其首都爲「舍衛城」,佛陀晚年常駐此地。
明分想:成就「明」的觀察與思惟之要素,「分」另譯爲「支」,此處作「要素;成分」,參看「明」、「支」。
明行足:另譯爲「明行成爲」,叁藐叁佛陀的十號(十種稱號)之一,原意爲「明(智慧)與行(行爲)具足(完成)者」。
明解脫:離「無明」而得「明」之解脫。
升上心:期待聽法的高昂心。
沽酒家:即「(釀酒)賣酒人家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強壯有力的)釀酒人」。
波內早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吟誦;說書」,說故事的一類。
波侯羅:名醫的名字,另音譯作「婆呼盧」,「侯(罕)【目+侯】」讀作「喉」。
波羅夷:爲音譯,義譯爲「驅擯」,失去比丘、比丘尼的身份,逐出僧團。「非梵行婆羅夷」之「非梵行」指犯淫戒。
波羅延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波羅延耶、波羅延經、波羅延那」,義譯爲「彼岸之道」,爲流傳于南方邊地的佛法偈頌集。
波羅聲:小鼓聲。
法自然:法的必然性;常法。
法住智:緣起法被稱爲「法性、法住」,「法住智」即「體證緣起之智」,參看「法住」、「智」。
法眼淨:清淨的法眼(具正法的觀察力與視野),指證得初果的人,漢譯「法眼淨」的「淨」,是「遠塵離垢」的同義詞。(同義詞「得法眼」)
法齋日:在家衆持八關齋戒之日。
法饒益:對正法(的修學)有幫助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炎摩天:另譯爲「夜摩天」,欲界六天之一,參看「叁界」(file://sg.htm 圖說)
狗肚藏:另作「爲狗腸」,如狗腹中腸子般的糾纏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如糾纏的線軸」。
狐疑斷:即「斷除疑惑」。
直其見:正直的見解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知知說:于所知的說所知,即「只說所知的」。
知津濟:字面上的意思是「知道度河口在哪裏」,比喻「知道從生死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的方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知此岸與彼岸」,參看「津際」。
知斷色:完全地了知色。
知斷欲:完全地了知欲。
知斷覺:完全地了知感受。
空叁昧:以我、我所空爲專注對象(所緣)所成就的定,另作「空心叁昧」。
空世間:另譯爲「世間空」,意思是「眼等六根認識色等六境所構成的世間,是無常的,是空無我的」。
空于神:即「無我」,參看「神」、「我」。
空梵天:梵天世界初形成時,還沒有天衆的梵天。
空欲漏:沒有愛欲與煩惱。
空諸行:即「諸行是空;是空的諸行」,參看「空行」。
空露地:露天之空地。
舍勒導:全句斷句爲「著舍勒、導從(之)婆羅門」,《一切經音義》:「舍勒,此譯雲衣;或言內衣也。」
芬陀利:爲音譯,義譯爲「白蓮花」,另譯爲「分陀利」。
阿休休:「八寒地獄」之一,此處衆生身體因嚴寒而皮肉破裂,似白蓮華。
阿咤咤:「八寒地獄」之一,此處衆生身體因嚴寒而唇不靈活只能發出「阿咤咤」聲。
阿波波:「八寒地獄」之一,此處衆生身體因嚴寒而舌不靈活只能發出「阿波波」聲。
阿毗昙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阿毗達摩」,義譯爲「論」,是佛弟子對經(修多羅)的探究、解說。(同義詞「阿毗昙」)
阿修羅:六道(六趣)衆生之一,另作「阿修羅道」,此處有情生性猜疑、好戰,常與忉利天(叁十叁天)衆征戰,各有勝負。另譯爲「阿須倫」,義譯爲「非天、不端正、非善戲、非同類」,簡稱爲「修羅」。
阿浮陀:「八寒地獄」之一,此處衆生身體因嚴寒而起疱。
阿能诃:爲音譯,鼓名,義譯爲「召喚者」,其鼓聲能遠揚,「诃」讀作「喝」。
阿逸多:爲音譯,人名。
阿練若:爲音譯,義譯爲山林,指山林寂靜處,另譯爲「阿蘭若、阿練、無诤、無事、無事處、阿蘭若處」。(相關詞「無事禅室」「阿練若法」)
阿阇梨:爲音譯,義譯爲「軌範、教授」,指匡正弟子行爲的老師。
阿羅漢:由老師教導而修得解脫涅槃者,另譯爲「阿羅诃、羅诃、阿羅呵、羅漢、無所著、至真、真人、第四果、第四沙門果」,義譯爲「應供(值得供養者)、應」,另譯爲「應真」,俗語轉義爲「賊殺、不生」,亦爲叁藐叁佛陀的十號(十種稱號)之一。
非人處:解讀爲「沒有人煙的地方」,或「不是人之衆生所住的地方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非此我:即「此非我;這不是我」,參看「非我」。
非我有:不屬于(真)我的。
非我所:非屬于「真我」所擁有的。「真我」是錯誤觀念的産物,事實上是不存在的,「真我」所擁有的爲「真我」的延伸,所以也是事實上的不存在。
非于彼:整句爲「若汝非于彼,彼亦複非此,亦非兩中間,是則爲苦邊。」意思是若能保持看只是看,聽只是聽……,那麼對所見所聽(彼)不會生起貪瞋癡(非于彼),自己就不在貪瞋癡上,也不會在貪瞋癡與不貪瞋癡中間,這就是苦的盡頭。
非是神:即「非我」,「神」爲「我」的另譯。
非時花:不是那個季節所開的花。
非時食:在不是被允許的時間內吃東西,參看「非時」。例如,在佛陀製訂「過午不食」(參看「斷過中食」)後,過午進食就是「非時食」。
非時發:不在適當的時機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非異我:另作「不異我」,爲「異我」的否定,參看「異我」。
非當有:將爲非有,參看「當」、「非有」。
非義發:不是出于對當事者有益的動機而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非道風:譯義不明,「風」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。
非境界:不在其能經驗範圍內。(相關詞「非境界故」)
非實發:不依于事實而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非緣起:「緣起」的否定,解讀爲「錯誤的邪見;戲論」,參看「緣起」。(同義詞「非緣起法」)
非緣余:即「非余緣;沒有其它的因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那田地(生長的地方)、土地(所依之處)、處(緣)、基礎(因)不存在」。
非隨苦:「苦的跟隨」之否定,引申爲「沈浸于苦中」的否定。
非隨樂:「樂的跟隨」之否定,引申爲「沈浸于樂中」的否定。
狌狌獸:猩猩,「狌」音義同「猩」。
信弟子:解讀爲「信仰堅定的學生」。
信施食:誠敬者布施之食物。
信根集:即「信心機能的起因」,參看「集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信解脫:證初果、向第二果、第二果、向第叁果、第叁果、向第四果等,但未能具有「八解脫」等無色定定力,未能以增上慧深解與深察教說的六類聖者。
俗數法:也譯爲「假號法」,指緣起法的「流轉面」,即「此有故彼有」;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……有緣生老病死」,參看「緣起法」。
前後際:即「從過去到未來的關連」。
勇猛伏:勇猛者的降服者。
卻怨家:(幫你)擋掉仇人。
哀愍故:以憐惜同情(體諒)的緣故。
威儀法:行、住、坐、臥之行爲規範。(同義詞「威儀學」)
室影中:另作「堂影中」,屋室等建築物的陰影中。
後世義:來世的利益;于來生有益。
後邊身:(解脫者)最後一生的身體。(相關詞「調彼後邊身」「持此後邊身」)
思惟住:保持在……的專注中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以安那般那念住于)定」。(相關詞「粗思惟住」「粗思惟住」)
持叁衣:另譯作「著叁法衣」,出家衆遵守只保有叁件衣服的規定,即「僧伽梨(另譯作「大衣、重衣、雜碎衣、入聚落衣、高勝衣、九條衣」,外出時穿)、郁多羅僧(另譯作「上衣、中價衣、入衆衣、七條衣」,平時所穿)、安陀會(另譯作「內衣、中宿衣、中衣、作務衣、五條衣」,勞務或就寢時所穿)。此叁衣總稱爲「支伐羅」,又叁衣的顔色不能是白色,以便與在家人的衣服有所區隔,因而規定必須染色(壞色;袈裟色),故又稱爲「袈裟」。
持母者:誦持「摩得勒迦」者,「摩得勒迦」爲音譯,譯義爲「母、本母」,另音譯爲「摩夷」,以诠釋「修多羅」的宗要爲內容,以「先標舉綱目後解釋」爲文體。
持衣事:解讀爲「有關衣服(縫製)之事」。
指所礙:「指」的譯義不明,解讀爲「指的是」,「所礙」是「會造成阻礙」者,如物質占有空間,會造成阻礙,「聲音、味道」等也同樣有阻礙性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接觸而變壞」。
故作業:故意的行爲。
施住處:舍棄煩惱之修習依止處,此處的「施」爲「舍棄」的異譯。
施無畏:給予無畏懼;無畏懼的布施,相當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