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春時焰:即「春天時候的陽焰」,參看「野馬流動」。
染行染:譯義不明,或解讀爲「爲汙染的行爲所汙染」。
柔軟心:柔順而善于接納之心;不抗拒之心。
枯槁活:極刻苦地生活。
爲作相:即「被造作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作被作的;建造那條件所成的之物」。
界名說:界的名稱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涅槃界的名稱;涅槃界的同義語」。
相畜生:解讀爲「爲畜生看(好壞)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列作「象相、馬相、水牛相、牡牛相、山羊相、羊相、雞相、鹑相、蜥蜴相」等。
相習近:另作「相親近」,即「與之親近,互相親近」的意思。
相標幟:外貌(或者境界)、特征(或者目標)、標幟。(同義詞「相.標.幟」)
相請請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自恣(讀作『自』)」,僧團雨季安居的最後一天的檢討會議,大家可以不必多所顧慮地檢討彼此過失的大會。
相導說:另作「相道說」,互相傳話,耳語。
相贈遺:「他人的贈送」的意思,「贈遺」爲「贈與;給予」的意思,參看「相與」。
相續滅:原經文作「相續滅滅」,「滅滅」疑爲「滅」之衍文。「因集故,苦集;生→老→死→再生……;生→住→滅→生……」謂之「相續」。(同義詞「滅于相續」)
耶符那:爲音譯,河名。
背不向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解脫」。(同義詞「背而不向」)
苦不食:痛苦的時候吃不下(無法用餐)。
苦食受:另譯爲「食苦痛、苦有愛味受、苦有味受、苦食覺、苦食」,解讀爲「生起執著的不愉快感受」。
苦貪受:另譯爲「苦依耽嗜受、苦耽嗜依受、苦貪著受」,解讀爲「依嗜好而起的不愉快感受」。
苦盡道:另譯爲「苦速通行、斷苦速、苦速得、苦滅速得」,即「利根者快速但費力的證果之道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快速通達的苦行道」,瓦許先生英譯爲「具有快速理解之費力進展」。
若受生: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,此處的「若」是「及;並且」的意思,「受生」是「再出生」的意思,即「死後往生的再出生」。
迦低月:「佛光本阿含藏」注解爲「雨季的最後一個月」的「月令名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(相關詞「滿迦低月」)
迦陵伽:爲音譯,一種鹿名,皮毛名貴。
迦絺那:爲音譯,譯義爲「功德衣」,僧團的製度,在結夏安居中或結束當天起,出家衆可以在叁件衣服外,保有額外的衣服四個月。
迦樓羅:爲音譯,義譯爲「金翅鳥」,身形巨大的鳥,以龍爲食物。
迦羅邏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羯羅藍」、「歌羅羅」,相當現代所稱的「受精卵」,爲人類胎兒成長的第一階段。
重令淨:解讀爲「繼續保持清淨;繼續保持淨信」,參看「四正斷」之「修斷」。
食吐鳥:吃別的禽鳥吐出來的之鳥。
首呵那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鼓」(大鼓的一種)。
首陀羅:印度四姓中的奴隸族,參看「四姓」。
毘舍脂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毗舍阇」、「毗舍遮」,食人精氣或血肉之惡鬼。
毗耶離:地名,另譯爲「毗舍離」。(同義詞「毗耶離」、「毗舍離」)
毗富羅:爲音譯,義譯爲「方廣」,另譯爲「廣解、方廣經毗富羅、方等、廣經」,經的九種分類(九分教)之第八類。
毗阇延:爲音譯,帝釋天的一處宮殿名,「阇」讀作「蛇」。
俱解脫:另譯爲「俱分解脫」,「俱」是指「禅定力」與「解脫慧」兩者兼具,北傳的看法是,具初禅(含)以上定力的解脫者,南傳的看法是,具第四禅(含)以上定力的解脫者,參看「慧解脫」。
修多羅:1.線;引申爲如線的貫串,義譯爲「經」。2.文體的一種,爲簡潔的散文體。3.經的九種分類(九分教)之第一類,爲佛法最先集出者,另譯爲「正經、貫經、契經」,成立于第一結集時。
師子吼:形容說話內容的真實並且具震撼力,一如獅子吼聲的震撼有力,只用于形容佛陀或大阿羅漢的說法或說話。
息入風:指呼吸中的吸氣。
息止道:又譯爲「息道」,指墓地。
息出風:指呼吸中的呼氣(吐氣)。
息住處:(使煩惱)寂靜之修習依止處。
息極息:寂靜,極爲寂靜。
息解脫:1.止息(苦)之解脫。2.指「無色界定」,包含「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」。
時向至:即「向時至」;「向時到」,指接近死亡的時刻。
晃昱天:又譯作「光音天」,爲第二禅天,色界天之一,天衆以光爲語言,以喜悅爲食,參看「叁界」(圖說)。
根種子:以根繁殖者。
琉璃珠:即「青色寶石;綠寶石」。
畜生論:另譯爲「鳥論」、「畜生之論」,指「無意義的言談」。
畜沙彌:保有沙彌爲侍者。
病不食:病得很重的時候吃不下(無法用餐)。
真如法:真實之法;出離生死煩惱之法。
真有神:有(我的)「真我」。
真無神:沒有(我的)「真我」(唯物論)。
真實禅:「強良禅」的相對,依所緣修禅,然後能超越所緣,不依所緣修禅定,參看「強良禅」。
神見神:(我)以「真我」知覺「真我」。
神足月:古印度之曆法,每年一月、五月、九月,另作「神變月」、「神變之月」、「神通瑞應月」。
純昙摩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缽昙摩」、「波昙摩」,義譯爲「紅蓮花」。
般涅槃:另作「般泥洹、圓寂」,遍涅槃;完全涅槃;究竟涅槃。
般遮翼:參看「五結樂子」。又作「五結、五髻、五結樂子」,頭上結著五個發髻的樂神。
刍摩衣:爲音譯,義譯爲亞麻衣,另譯爲「初摩衣」、「刍(罕)【艹十刍】磨衣」。
起求憶:斷句爲「起、求、憶」,另譯作「求、得、隨憶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所得(獲得)、所求(尋求)、心之所思惟」。
起家法:起造家(房子)的開始。
饑儉道:即「饑荒之路」,「儉」讀作「檢」,「不豐盛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險難處;荒野」。
骨鎖相:屍體剩下骨骸連鎖(相接)的景象。
旃陀羅:爲音譯,另譯作「旃荼羅」,義譯爲「賤民」,是古印度社會中地位最低階級(還在首陀羅之下)的族群。
栴檀耳:另作「旃檀樹耳、檀耳」,爲生于旃檀樹之木耳。此字的巴利語另外還有「嫩豬肉」或「豬肉幹」的意思。
偃右脅:向右側臥,「脅(罕)【協-十+月】」音義同「脅」。
偏倚息:或解讀爲「偏向禅叁昧的甯靜(倚息;猗息)」。
兜羅華:即「木棉花」,「兜羅」,水野弘元「巴利語辭典」一二一頁解說爲「棉;木棉:棉花」,「華」古字通「花」。(相關詞「猶兜羅華」)
動搖見:令人猶豫(優柔寡斷)之觀點。
婆羅果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棗核」。
婆羅門:以大梵天爲主神的宗教祭司及其子孫。
婆羅蜜:1.差別,參看「根波羅蜜」。2.從生死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,如「檀波羅蜜」(「檀」爲布施的另譯)、「六波羅蜜」。(同義詞「波羅密」)
宿士數:屬于長者之輩。
宿命智:另譯爲「宿命通、宿命智通、宿命智明、宿命憶念智」,「六通(六神通之一)」,指宿命神通,能了知過去生的種種的超常能力。
常揚水:以常沐浴爲修行的外道。
常無常:有恒常不變者,也有不是恒常不變者(通常指斷滅的),兩者並存。(相關詞「世間常無常」)
強良馬:即「未被調伏的馬」,參看「強梁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野馬」。
強良禅:隨「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」而修習禅定,不與出離、如實知相應。
得上息:證得最上的(煩惱)止息。
得無漏:證得斷盡煩惱,即「證得解脫;證得阿羅漢果」,參看「漏」、「漏盡」。(同義詞「心得無漏」)。
得稣息:即「證得安息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到達安息」,這是指初果以上「有學」的聖者,參看「稣息」。
從定寤:另作「從定覺」,出定的意思。
從解脫:一條條的學處(戒條),另譯作「說波羅提木叉」。
從禅覺:結束宴坐;結束獨靜禅思;從禅修中起來,參看「宴坐」、「獨靜禅思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從獨坐禅修中出來」。
禦複禦:調禦,再調禦;訓練,再訓練。
患是患:(如實了知)禍患確實是禍患,參看「患」。
悉鞞梨:天人的名字,以他過去世時爲國王之名字爲名。
扪摸本:「扪摸」爲重義詞,原意爲「摸」,引申爲「抓取;執著」。「扪摸本」解讀爲「(想)抓取(所喜愛之)根本」。
舍心住:即「內心保持著平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爲第叁禅的境界,參看「舍」、「住」、「第叁禅」。
舍善法:另作「善法舍」,指「舍覺分(舍覺支)」。
舍覺分:另譯作「舍覺支」,這裏的「舍」是「平靜」的意思,參看「覺支」、「七覺支」、「舍」。
教妙事:鼓勵(你)做好事。
敗壞地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增長的破壞者」,注解書解說爲「外道認爲六根是經驗增長的處所,而佛陀教導的守護六根,在外道的眼中,就成了增長的破壞者」。
族姓女:良家或大族(如婆羅門)的少女或婦人,另譯爲「善女人」。
族姓子:1.良家男性子弟。2.大族(如婆羅門)之男性子弟,另譯爲「善男子、族姓男」。
晝度樹:珊瑚樹,生長在叁十叁天。
梵天王:第一位生于梵天世界者,後來往生梵天世界的天衆尊其爲該世界的領導王。(同義詞「大梵王」、「梵王」)
梵天道:指「往生梵天的方法」,或指「梵天世界」。按,「梵天」是當時婆羅門宗教文化觀念裏認定的最高境界,所以其底裏是指「最高境界」。
梵色像:像梵天容貌。
梵道迹:往生梵天的修行方法。
梵檀罰:即「梵罰、梵法罰之」,另作「默擯」,不與他說話的處罰。
欲心纏:爲有欲貪之心念所纏住。
欲出要:即「出離于欲貪」,或「出離欲界」,參看「出要」。
欲想應:即「與欲之想相應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與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