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阿含字典(3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欲及貪染相結合的」。

  欲學斷:1.想要勤奮修學。2.想要修斷除煩惱。

  殺教殺:斷句爲「殺、教殺」,即「自己親手殺(他人),或教唆他人殺他人」。(同義詞「殺.教殺」)

  淳熟龍:受調教成熟的溫馴大龍。

  清淨心:全句爲「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」,解讀爲「進入並保持在以清淨心全心投入充滿全身」,「意解」解讀爲「勝解」,參看「勝解」、「成就遊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以清淨光明之心擴散至全身」,

  淨諸覺:另作「證諸覺想、無濁想」,即「無汙濁之想」,《長部叁叁經》作「思無濁」,即「欲的意向已舍斷,惡意的意向已舍斷,加害的意向已舍斷」。

  現世義:今世的利益;于今生有益。

  異分法:解讀爲「屬于會變成其他狀態,會異離者」,南傳有「眼是無常的、變易的、變異的」之經文,比對北傳「眼無常、苦、變易、異分法」的經文,「異分」或爲「變異」的對譯,參看「法」、「變異」。

  異比丘:即「某一位比丘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,參看「異」、「比丘」。

  異于身:與身不同的(也依此類推),參看「異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異學園:外道聚集的林園。

  衆生生:疑爲「衆生生世間」之略,參看《雜阿含一○叁九經》。

  衆生濁:「五濁」之一,指衆生資質劣下,福報差。

  眼所作:解讀爲「(達成)眼所應完成的」,即「于眼見色時,應觀察所生起的諸受非我」,參看「所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眼系色:眼是諸色的系縛;眼睛去綁住所見的東西,參看「色」

  眼藥丸:譯義不明,南傳經文無,目前缺可比對解讀的資訊。

  眼識身:即「眼識之類」,「眼識」即「眼睛辨識東西的功能」,參看「識身」、「身」。

  第一記:記說爲最高成就者,即「阿羅漢」。

  第二住:即「有第二者同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第二住;有伴t同住」,菩提比丘長老解說這裏的「第二」常常是指「配偶」。

  第二伴:解讀爲「同伴」,另作「正者,伴者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,參看「第二住」。

  第二明: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證得的第二個神通,即「天眼通」。

  第二禅:在初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,停止「覺(尋)、觀(伺)」,還留有「(踴)喜、樂、心一境」的「定」。

  第叁明: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的那一夜所證得的第叁個神通,即「漏盡通」。

  第叁禅:在第二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,停止了(踴)喜,還有「樂、心一境」的「定」。

  第六海:相當的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六駛流」(參看「駛流」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第六(瀑流)」,其注解書指這是相當于「意根之雜染」,「度于第六海」即指「善守護意根」。

  第四禅:在第叁禅的基礎上進一步專注,「樂」也停止了,只有「舍」(平靜)的「定」,另譯作「第四增上之心」。

  細觸食:「觸」是指根境識和合而生的觸,由此而滋養生命者,另譯爲「觸食、更樂食、細滑食(「細滑」即「觸」的異譯)」。

  缽昙摩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純昙摩」,義譯爲「紅蓮花」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
  習不習:斷句爲「習、不習」,另作「可習法,不可習法」,解讀爲「當親近,不當親近」。(同義詞「可習法.不可習法」「習近.不習近」)

  習複習:修習,再修習。

  習瞋恚:經常瞋恨;慣于發怒瞋恨。

  莖種子:以莖繁殖者。

  莫取相:解讀爲「不要執取相」,參看「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應在那裏取相」(注解書說這裏的「相」指「禅相;所緣」),《中阿含一二叁經》作「觀察此相」。

  莫計色:不要思量想象「色」(是我),也隱含「不執著色是我」的意思,參看「計」。

  貪相斷:心中沒有貪的影像;心中沒有貪的念頭或想法,即「心中無貪」。

  貪喜俱:另譯作「喜欲共俱、與喜欲俱、樂欲共俱、喜貪俱、貪喜」,意思是「伴隨著喜貪」。(同義詞「貪.喜俱」「貪、喜俱」「喜.貪俱」「喜、貪俱」)

  軟下心:柔軟謙卑的心。

  軟複軟:熟練,再熟練。

  造作界:即「作爲的領域;作爲的要素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行動界」,參看「界」。

  陰馬藏:陰部(男根)藏于身內,像馬那樣。

  鹿玄襁:解讀爲「綁住鹿的繩索」,「玄」(罕)【革+玄】,音義同「鞙」,讀作「眩」,是「皮條;軟皮繩」,另也指「刀鞘」,「襁」讀作「強」,是「串錢的繩索」。(同義詞「鹿鞙襁」)

  淫怒癡:即「貪瞋癡」的另譯。(同義詞「淫.怒.癡」)

  晡旃尼:爲音譯,譯義爲「抹布」。

  勝生子:依經義解讀爲「所生的孩子(品行)勝過父母」。

  勝因緣:殊勝的因緣;好的因緣。

  博戲人:賭博的人。

  喜覺分:另譯作「喜覺支」,「喜」,菩提比丘長老依巴利語英譯爲「爆發(的踴躍)」,參看「覺支」、「七覺支」。

  堪耐心:具備了適當的基礎而能夠接受的心。

  尊佑造:世界的起源是創造神(大自在天或梵天)的意旨。

  惡知識:即「壞朋友」;「善知識」的相反,參看「善知識」。

  惡異道:不良的異教修行人。

  惡惡法:比壞還要再更壞之事。

  惡智慧:很差的智慧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愚鈍;愚笨」。

  惡闾裏:不良(民風)的鄉裏。

  惠施福:作福德。

  掣縮風:譯義不明,「風」指所有具流動性質者,「掣」讀作「撤」,「牽製」的意思,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普遊智:或相當于「無等智、無等智慧、無等慧(相當的南傳經文)」,即「無與倫比之慧;沒有與之相等的慧」,參看「智」、「慧」。

  智所作:解讀爲「(達成)智所應完成的」,參看「智」、「所作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欽婆羅:爲音譯,另譯爲「甘婆羅、鉗婆羅」,義譯爲「毛織物」。

  減一人:整句爲「海水減一人」,即「海水枯幹,深度減少一個人的高度」。

  無上士:叁藐叁佛陀的十號(十種稱號)之一,原意爲「境界最高者」。

  無士夫:沒有人(的……),「士夫」即「人」另譯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無央數:無數。

  無生智:即「不再被出生之智;解脫(生死輪回)之智」。

  無因作:另作「非自非他、非自非他作、非自非他無因作」,即「無因無緣而自然發生」。

  無有愛:不想存在的渴愛,執取「斷滅、涅槃」的渴愛。

  無色界:另作「無色有」,即「無男女欲、感官之欲、物質之欲,但還有精神之欲特性的衆生界」,在色界之上,參看「叁有」、「叁界」(圖說)。

  無色陰: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他四蘊,即受、想、行、識蘊,另譯爲「四非色陰」。

  無事室:疑爲同「無事處」,參看「阿練若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散漫行爲的阿蘭若者」。

  無念患:不專注的過失,參看「具念」、「患」。

  無所取:解讀爲「沒有執取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有作「不持續固持」者。

  無所著:1.「阿羅漢」的另譯,參看「阿羅漢」。2.沒有執著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戰栗」。

  無明使:參看「無明」、「使」,南傳經文亦同。

  無明界:涵蓋所有具「無明」者,參看「無明」、「界」。

  無明病:相當的《中阿含二九經》、《中部九經》均作「無明漏」(「欲病(欲漏)、「有病(有漏)」的情形亦同),此處的「病」,判斷是「漏」的誤植,參看「叁漏」、「無明」、「漏」。

  無明覆:爲無明所覆蓋(障礙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無明所蓋」。

  無知證:譯義不明,全句爲「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,世尊記說彼現法當得無知證。」亦即與佛陀在一起的那群五百比丘(五百是衆多之意)都是阿羅漢,除了尊者阿難一位尚未證得之外,但佛陀記說尊者阿難當生也會證得阿羅漢果,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此段。

  無爲法:有爲法的相對,指解脫涅槃。

  無恚覺:無惡意的念頭。

  無常色:無常之色,參看「無常」、「色」。

  無欲觀:另譯作「觀察離欲」,《相應部叁六相應七經》作「(保持)看到離貪」,「看到」古譯爲「隨觀;隨看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凝視」。

  無衆生:此爲六師外道中「阿夷多

  翅舍欽婆羅」之唯物論觀點,他們認爲衆生只是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獨立常存元素的組成,否認有「識」的存在,衆生死後複歸四大,此外更無一物,故說「無衆生」。

  無量想:將所想的對象無量擴大,假想觀的一類。

  無間定:另作「心無間定」,《舍利弗阿毗昙論》說,從無間定出者,必證得須陀還以上的果位,成爲聖者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無間斷的定;直接的定」。

  無間等:突破;洞察,另譯作「現觀」,用于表示證入初果(由「凡夫」突破進入「聖者」)或證入阿羅漢果(由「有學」突破進入「無學」)的情境。(相關詞「得無間等果」「爲漸次無間等」「爲一頓無間等」「非頓無間等」反義詞「無無間等」「不無間等」「未無間等」「學無間等」「無間等知」)

  無間慧:解讀爲「無間等之慧」,參看「無間等」、「慧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。

  無煩天:另譯作「無造天」,色界第四禅中的第五天,第叁果聖者的五個往生處之一,參看「叁界」。

  無罪觸:沒有觸及罪過,即「無過失」。

  無厭足:不覺得厭煩足夠(而繼續努力修學)。

  無與等:沒有與之等同的,即「獨一無二」的意思,用來贊歎佛陀。

  無蓋心:無障礙之心,即心不被蒙蔽障礙。

  無熱天:第叁果聖者死後往生的「五不還天」之一,參看「叁界」(圖說)。

  無余沒:即「完全沈沒而沒有殘余」,參看「沒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
  無學人:另簡爲「無學」,指證阿羅漢果,應學的都以修學完畢的聖者。

  無礙定:「定」以離「欲、五蓋」爲前題,故解讀爲「無欲無五蓋障礙之定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
  無礙道:另作「無間道;直接之道」,直譯爲…
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4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