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阿含字典(3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南传经文亦同。

  春时焰:即「春天时候的阳焰」,参看「野马流动」。

  染行染:译义不明,或解读为「为污染的行为所污染」。

  柔软心:柔顺而善于接纳之心;不抗拒之心。

  枯槁活:极刻苦地生活。

  为作相:即「被造作者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作被作的;建造那条件所成的之物」。

  界名说:界的名称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涅槃界的名称;涅槃界的同义语」。

  相畜生:解读为「为畜生看(好坏)相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列作「象相、马相、水牛相、牡牛相、山羊相、羊相、鸡相、鹑相、蜥蜴相」等。

  相习近:另作「相亲近」,即「与之亲近,互相亲近」的意思。

  相标帜:外貌(或者境界)、特征(或者目标)、标帜。(同义词「相.标.帜」)

  相请请:译义不明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自恣(读作『自』)」,僧团雨季安居的最后一天的检讨会议,大家可以不必多所顾虑地检讨彼此过失的大会。

  相导说:另作「相道说」,互相传话,耳语。

  相赠遗:「他人的赠送」的意思,「赠遗」为「赠与;给予」的意思,参看「相与」。

  相续灭:原经文作「相续灭灭」,「灭灭」疑为「灭」之衍文。「因集故,苦集;生→老→死→再生……;生→住→灭→生……」谓之「相续」。(同义词「灭于相续」)

  耶符那:为音译,河名。

  背不向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解脱」。(同义词「背而不向」)

  苦不食:痛苦的时候吃不下(无法用餐)。

  苦食受:另译为「食苦痛、苦有爱味受、苦有味受、苦食觉、苦食」,解读为「生起执着的不愉快感受」。

  苦贪受:另译为「苦依耽嗜受、苦耽嗜依受、苦贪着受」,解读为「依嗜好而起的不愉快感受」。

  苦尽道:另译为「苦速通行、断苦速、苦速得、苦灭速得」,即「利根者快速但费力的证果之道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快速通达的苦行道」,瓦许先生英译为「具有快速理解之费力进展」。

  若受生: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,此处的「若」是「及;并且」的意思,「受生」是「再出生」的意思,即「死后往生的再出生」。

  迦低月:「佛光本阿含藏」注解为「雨季的最后一个月」的「月令名」,无相当的南传经文。(相关词「满迦低月」)

  迦陵伽:为音译,一种鹿名,皮毛名贵。

  迦絺那:为音译,译义为「功德衣」,僧团的制度,在结夏安居中或结束当天起,出家众可以在三件衣服外,保有额外的衣服四个月。

  迦楼罗:为音译,义译为「金翅鸟」,身形巨大的鸟,以龙为食物。

  迦罗逻: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羯罗蓝」、「歌罗罗」,相当现代所称的「受精卵」,为人类胎儿成长的第一阶段。

  重令净:解读为「继续保持清净;继续保持净信」,参看「四正断」之「修断」。

  食吐鸟:吃别的禽鸟吐出来的之鸟。

  首呵那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鼓」(大鼓的一种)。

  首陀罗:印度四姓中的奴隶族,参看「四姓」。

  毘舍脂: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毗舍阇」、「毗舍遮」,食人精气或血肉之恶鬼。

  毗耶离:地名,另译为「毗舍离」。(同义词「毗耶离」、「毗舍离」)

  毗富罗:为音译,义译为「方广」,另译为「广解、方广经毗富罗、方等、广经」,经的九种分类(九分教)之第八类。

  毗阇延:为音译,帝释天的一处宫殿名,「阇」读作「蛇」。

  俱解脱:另译为「俱分解脱」,「俱」是指「禅定力」与「解脱慧」两者兼具,北传的看法是,具初禅(含)以上定力的解脱者,南传的看法是,具第四禅(含)以上定力的解脱者,参看「慧解脱」。

  修多罗:1.线;引申为如线的贯串,义译为「经」。2.文体的一种,为简洁的散文体。3.经的九种分类(九分教)之第一类,为佛法最先集出者,另译为「正经、贯经、契经」,成立于第一结集时。

  师子吼:形容说话内容的真实并且具震撼力,一如狮子吼声的震撼有力,只用于形容佛陀或大阿罗汉的说法或说话。

  息入风:指呼吸中的吸气。

  息止道:又译为「息道」,指墓地。

  息出风:指呼吸中的呼气(吐气)。

  息住处:(使烦恼)寂静之修习依止处。

  息极息:寂静,极为寂静。

  息解脱:1.止息(苦)之解脱。2.指「无色界定」,包含「空无边处到非想非非想处」。

  时向至:即「向时至」;「向时到」,指接近死亡的时刻。

  晃昱天:又译作「光音天」,为第二禅天,色界天之一,天众以光为语言,以喜悦为食,参看「三界」(图说)。

  根种子:以根繁殖者。

  琉璃珠:即「青色宝石;绿宝石」。

  畜生论:另译为「鸟论」、「畜生之论」,指「无意义的言谈」。

  畜沙弥:保有沙弥为侍者。

  病不食:病得很重的时候吃不下(无法用餐)。

  真如法:真实之法;出离生死烦恼之法。

  真有神:有(我的)「真我」。

  真无神:没有(我的)「真我」(唯物论)。

  真实禅:「强良禅」的相对,依所缘修禅,然后能超越所缘,不依所缘修禅定,参看「强良禅」。

  神见神:(我)以「真我」知觉「真我」。

  神足月:古印度之历法,每年一月、五月、九月,另作「神变月」、「神变之月」、「神通瑞应月」。

  纯昙摩:为音译,另音译为「钵昙摩」、「波昙摩」,义译为「红莲花」。

  般涅槃:另作「般泥洹、圆寂」,遍涅槃;完全涅槃;究竟涅槃。

  般遮翼:参看「五结乐子」。又作「五结、五髻、五结乐子」,头上结着五个发髻的乐神。

  刍摩衣:为音译,义译为亚麻衣,另译为「初摩衣」、「刍(罕)【艹十刍】磨衣」。

  起求忆:断句为「起、求、忆」,另译作「求、得、随忆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所得(获得)、所求(寻求)、心之所思惟」。

  起家法:起造家(房子)的开始。

  饥俭道:即「饥荒之路」,「俭」读作「检」,「不丰盛」的意思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险难处;荒野」。

  骨锁相:尸体剩下骨骸连锁(相接)的景象。

  旃陀罗:为音译,另译作「旃荼罗」,义译为「贱民」,是古印度社会中地位最低阶级(还在首陀罗之下)的族群。

  栴檀耳:另作「旃檀树耳、檀耳」,为生于旃檀树之木耳。此字的巴利语另外还有「嫩猪肉」或「猪肉干」的意思。

  偃右胁:向右侧卧,「胁(罕)【协-十+月】」音义同「胁」。

  偏倚息:或解读为「偏向禅三昧的宁静(倚息;猗息)」。

  兜罗华:即「木棉花」,「兜罗」,水野弘元「巴利语辞典」一二一页解说为「棉;木棉:棉花」,「华」古字通「花」。(相关词「犹兜罗华」)

  动摇见:令人犹豫(优柔寡断)之观点。

  婆罗果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枣核」。

  婆罗门:以大梵天为主神的宗教祭司及其子孙。

  婆罗蜜:1.差别,参看「根波罗蜜」。2.从生死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,如「檀波罗蜜」(「檀」为布施的另译)、「六波罗蜜」。(同义词「波罗密」)

  宿士数:属于长者之辈。

  宿命智:另译为「宿命通、宿命智通、宿命智明、宿命忆念智」,「六通(六神通之一)」,指宿命神通,能了知过去生的种种的超常能力。

  常扬水:以常沐浴为修行的外道。

  常无常:有恒常不变者,也有不是恒常不变者(通常指断灭的),两者并存。(相关词「世间常无常」)

  强良马:即「未被调伏的马」,参看「强梁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野马」。

  强良禅:随「贪、瞋、睡眠、掉悔、疑」而修习禅定,不与出离、如实知相应。

  得上息:证得最上的(烦恼)止息。

  得无漏:证得断尽烦恼,即「证得解脱;证得阿罗汉果」,参看「漏」、「漏尽」。(同义词「心得无漏」)。

  得稣息:即「证得安息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到达安息」,这是指初果以上「有学」的圣者,参看「稣息」。

  从定寤:另作「从定觉」,出定的意思。

  从解脱:一条条的学处(戒条),另译作「说波罗提木叉」。

  从禅觉:结束宴坐;结束独静禅思;从禅修中起来,参看「宴坐」、「独静禅思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从独坐禅修中出来」。

  御复御:调御,再调御;训练,再训练。

  患是患:(如实了知)祸患确实是祸患,参看「患」。

  悉鞞梨:天人的名字,以他过去世时为国王之名字为名。

  扪摸本:「扪摸」为重义词,原意为「摸」,引申为「抓取;执着」。「扪摸本」解读为「(想)抓取(所喜爱之)根本」。

  舍心住:即「内心保持着平静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,为第三禅的境界,参看「舍」、「住」、「第三禅」。

  舍善法:另作「善法舍」,指「舍觉分(舍觉支)」。

  舍觉分:另译作「舍觉支」,这里的「舍」是「平静」的意思,参看「觉支」、「七觉支」、「舍」。

  教妙事:鼓励(你)做好事。

  败坏地: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增长的破坏者」,注解书解说为「外道认为六根是经验增长的处所,而佛陀教导的守护六根,在外道的眼中,就成了增长的破坏者」。

  族姓女:良家或大族(如婆罗门)的少女或妇人,另译为「善女人」。

  族姓子:1.良家男性子弟。2.大族(如婆罗门)之男性子弟,另译为「善男子、族姓男」。

  昼度树:珊瑚树,生长在三十三天。

  梵天王:第一位生于梵天世界者,后来往生梵天世界的天众尊其为该世界的领导王。(同义词「大梵王」、「梵王」)

  梵天道:指「往生梵天的方法」,或指「梵天世界」。按,「梵天」是当时婆罗门宗教文化观念里认定的最高境界,所以其底里是指「最高境界」。

  梵色像:像梵天容貌。

  梵道迹:往生梵天的修行方法。

  梵檀罚:即「梵罚、梵法罚之」,另作「默摈」,不与他说话的处罚。

  欲心缠:为有欲贪之心念所缠住。

  欲出要:即「出离于欲贪」,或「出离欲界」,参看「出要」。

  欲想应:即「与欲之想相应」,相当的南传经文作「与…
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阿含字典(4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