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無中間之道」,《顯揚心義》說這是「證初果之道」,這樣的解說與北傳經文前一句偈頌「如自知生盡」所說相順。
煮教煮:斷句爲「煮、教煮」,即「自己淩虐(他人),或教唆他人淩虐」,另譯爲「自煮教煮」。(同義詞「煮.教煮」「自煮.教煮」)
痛緣愛:另譯爲「緣受愛」,參看「受」、「緣」、「愛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等心天:天界之一,該天界的衆生心意都相同。
等正覺:完全地;圓滿地解脫,指叁藐叁佛陀的解脫證悟,另譯爲「遍正覺、正等正覺」,音譯「叁藐叁菩提」。
筏喻法:以渡河後,筏應舍棄,比喻不能執著。
結羯磨:即「舉行羯磨」,參看「結」。「羯磨」另譯爲「業」,爲僧團開會,以議決僧事、解決紛爭、處理犯戒。
紫磨金:帶紫色之純淨上好黃金。
善住心:解讀爲「使心充分地安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善男子:1.良家子弟2.大族(如婆羅門)之子弟,另譯爲「族姓子」。
善受持:另作「善受善持」,參看「善」、「受持」。
善承事:善于辦事。
善法聚:善的一類,依相當的巴利語比對,爲「善」與「聚」的複合詞,「聚」爲「集積;類聚;一堆」,與音譯爲「犍度」的「聚(蘊)」不同字。
善知識:善友;好的朋友;對身心淨化有幫助的朋友。
善慰喻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尊敬」。
菩提所:成菩提的地方,參看「菩提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庵羅園:即「芒果樹林」。
著檻中:關在柵欄中,「檻」讀作「砍」。
虛言發:以粗澀語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虛僞物:沒有價值的東西。
虛業法:即屬于會消散者。
裂裂聲:列(罕)【而+大+瓦】讀作「裂」,踩瓦的聲音。
诃梨勒:爲音譯,一種藥果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沒食子;五倍子」,水野弘元《巴利語辭典》作「柯子」。
越于二:眼對色等六根對六境,稱爲「二」,北傳經文作「于此識身及外一切相」、「內有此識身,外有名色,此二因緣生觸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此具有識之身體,及其有關的一切外相」、「這個身與外名色,爲一對(之法)」,「越于二」即「在六根識知六境時,不起(超越)欲貪、我執、執取、煩惱系縛」。
越欲貪:超越欲貪,不必刻意自我警惕即能不起欲貪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超越識:即「超越識的束縛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集身見:參看「集」、「身見」。
順風熏:即「順風時才聞得到」,此處的「熏」爲動詞,指「味道的擴散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順風則香味行」,此處的「行」爲巴利語中的廣義動詞,指香味的飄動(行走)。(同義詞「順風而熏」)。
須陀夷:或作「須陀延」,人名或城名(帝釋天的一美麗城郭)。
須深經:以外道須深來僧團盜法的因緣,說到「慧解脫阿羅漢」以及「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的深義(《雜阿含叁四七經》)。
須彌山:爲音譯,古印度地理觀念中,此爲世界的中心與最高山。
黑黑數:斷句爲「黑、黑數」,即「黑,以及屬于黑之類的」,參看「黑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
黑闇人:黑膚色的人,歧視的意味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黑色」。
揵塔和:「揵」讀作「前」,和(罕)【和+心】讀作「湖」,一種樂神,另譯爲「幹達婆、幹闼婆、幹沓和神、犍闼婆、揵沓和(罕)【和+心】、香神、香音神、樂神、伎樂神」。
亂入胎:迷亂而入胎;無知而入胎。
勤方便:另譯爲「精勤方便、殷勤方便」,即「勤奮努力」,參看「方便」、「殷勤」。(反義詞「不勤方便」)
嗣父職:繼承父親的行業與階級。
微細住:指安那般那念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寂靜的、無雜的、安樂的住處」。
微細蟲:解讀爲「小蟲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愚癡活:意思同「癡命」,即「愚癡地生活著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愚癡標:愚癡的特征。
意不靜:心中不笃定;心中不確定。
意生天:即「意生身」所往生的天界,爲「色界(含)以上的天界」,參看「意生身」。至于「意生天」究竟屬于色界天或無色界天,南北傳經文均無直接說明,依《中阿含二二經》說,能出入「想知滅定」(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想受滅」定)但不能進一步證入解脫者,死後往生「意生天」。「想受滅定」有經文作「在非想非非想處以上」(《空之探究》四十頁),若依此說,則屬「無色界」,但「意生身」顧名思義爲仍有「細微色身」之天衆,後來論師對無色界衆生到底有沒有「色」,有不同看法,根據「五蘊」之經教者主張「無色界」衆生仍有「細微色」,依此則「意生天」可以是「無色界」,但根據名稱爲「無色」者則主張完全無色,依此,則「意生天」只能是「第四禅」的「色界天」,如《中部六0經》(北傳無對應的經)有「凡那些有色之天,爲意所成......凡那些無色之天,爲想所成」之說,又如《俱舍釋論》有「此中意生天者,世尊說是色界」之說。有關「色界」、「無色界」,參看「叁界」(圖說)。
意生身:意所成身;從這個身體産生另一個具有色、意所成、具足所有手足,不缺感官之身體,另譯作「有色乘意生」。
意行生:依修禅定的意念與行持,死後往生與該禅定相應的天界。
意思食:另譯爲「思食、意念食、念食」,即活下去的意願。(相關詞「意思食斷」)
意識法:即「六根中的意根,識知意根所識知的對象(法)」,參看「法」。
慈心發:依慈悲心而不是瞋心舉發他人的犯戒過失。
想有報:「想」有「想」的果報(結果)。內心想什麼,就會說什麼,所以說,「言說」是「想」的果報。
愛喜苦:即「喜歡苦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歡喜著苦」。按:人們都不會喜歡苦,但只要愛惜(染著)五蘊等,就等于喜歡苦,因爲五蘊無常,不能隨心所欲時必然有苦。
愛樂住:即「保持著愛樂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樂于色,喜樂于色,歡喜著色」。
愛緣取:另譯爲「緣愛取」,參看「愛」、「緣」、「取」、「緣起法」。
毀呰欲:責備、批評貶抑欲貪,參看「毀呰」。(相關詞「極毀呰欲」)
滅正受:指六識(心)之作用皆滅盡之定,另作「滅盡定、想受滅定」。
滅息沒:斷句爲「滅、息、沒」,爲同義複詞之強調用法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盡滅、寂止、滅沒」。(同義詞「滅.息沒」)
滅異谛:另作「舍除諸谛、棄舍諸谛」,即「滅除外道自認爲的真理」,《長部叁叁經》作「舍諸沙門、婆羅門之自谛」,即「舍棄外道自以爲是真實的邪見」。
滅盡向:即「向滅盡」,朝向滅(涅槃)的修行。
煩弟子:影響其老師退墮的不幸學生。
煩梵行:修清淨行而後又退墮的不幸修行。
煩惱濁:「五濁」之一,指衆生多貪瞋等煩惱。
煩熱死:另譯爲「煩熱命終」,解讀爲「在煩躁中死去」,無相當的南傳經文。(反義詞「不煩熱死.不煩熱命終」)
節種子:以插枝繁殖者。
義饒益:另譯作「利義饒益」,即「對利益(的獲得)有幫助;有利益的」,「義」是「利益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有益;具有利益」。(反義詞「義不饒益」「非義饒益」「非義不饒益」)(相關詞「得義饒益」「是義饒益」「則義饒益」「此義饒益」「以義饒益」)
群食戒:僧衆需遵守的戒條(學處)之一,違犯者需應當衆忏悔,或向一位清淨比丘忏悔(波逸提),是爲「出罪」。「群食戒」的內容爲「除了在生病時、接受衣服供養時、縫製衣服時、僧衆一同遊行時、僧衆一同乘船時、僧衆集會時、外道沙門布施食物時等特殊情形外,不允許僧衆叁人以上集體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飲食供養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這可能是因爲當時一般在家人的經濟能力,難以同時供養叁位以上僧衆飲食的緣故。此條學處最初的製訂因緣,爲提婆達多聚集比丘,帶領他們集體到在家人的家中接受飲食供養。(同義詞「製群食戒」)
聖法印:證入解脫的印記(軌則),由空叁昧出發,經無相、無所有,再觀無我我所而涅槃寂滅的修行順序。
聖愛戒:聖者所愛的戒。(相關詞「得聖愛戒」)
聖慧眼:聖者智慧(如實看透世間)的眼力。
葛藤子:葛與藤(皆爲藤類植物)的種子。
解脫施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自在地施舍」。
辟支佛:沒有老師指導而證得解脫者,且未能爲大衆說法者。
道品法:1.泛指入涅槃道之法。2.原始結集的「道品」內容,包括「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聖道、安那般那念、戒定慧叁學、四不壞淨」。
達梵行:或解讀爲「通達梵行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洞察的法門」。
過人法:另譯作「上人法」,超越凡夫的解脫或神通。
遍正覺:完全地;圓滿地解脫,用來形容叁藐叁佛陀的解脫,佛陀「十號」之一,另譯「等正覺、正等正覺、正遍知」,音譯「叁藐叁菩提」。
預流向:即「向須陀洹」,很接近,但還沒有進入須陀洹果者。
鸠摩羅:爲音譯,義譯爲「童子」。
僧伽梨:爲音譯,另作「僧迦利、伽梨」,義譯爲「大衣、重衣」,僧服之一,又稱「九條衣」。
僧伽藍:爲音譯,簡爲「伽藍」,義譯爲「僧園、僧院」,指僧衆住的寺院。
僧迦舍:爲音譯,地名,另音譯爲「僧迦屍」,佛陀從叁十叁天回人間處。
像瞋恚:瞋恚之相。
厭離住:另作「厭離而住」,參看「厭」、「離」、「住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確立對執取的厭逆」。
壽分齊:壽終,參看「分齊」。
實種子:以種子播種繁殖者,另譯作「種種子」。
漸損論:克製貪瞋癡,減少煩惱之談論。
疑蓋淨:斷除疑問而得清淨;完全斷除疑問。
盡形壽:另作「盡此形壽、盡其形壽」,即「在此生中,盡這一生的時間」。
盡後有:滅盡「後有」,義同「不受後有」,沒有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