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下一生的意思。
福田人:值得供養的證果聖者,參看「福田」。
福伽羅:爲音譯,另音譯爲「補特伽羅、士夫」,義譯爲「人」。
福果集: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安樂之滋養」。
福德舍:即「供僧團僧衆使用的房舍」。
種性人:正朝向「向須陀洹果」者。
種種文:不同詞句。
種種義:不同含義。
稱不稱:適合或不適合;對不對。
竭昙摩:竭昙鬼之名字。
端正法:指「世間善行」,使聽者生起世間善行的教導,通常接下來會接著說四聖谛等出世間法要的「正要」之法。
緊那羅:爲音譯,帝釋天的樂神,似人而頭上有角。
維那法:義譯爲「授事」,管理僧衆中之雜事與進退威儀者。
聞聞說:于所聞的說所聞,即「只說所聽到的」。
聚落主:村長。
說正向:即「說正確修行(之法)」,參看「正向」,「說」是指「世尊的說法」。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形容世尊所說之「法」的定型句,與「值得應用」相當。
說現法:另譯爲「即于現法」,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形容世尊所說之「法」的定型句,「現法」應是「直接可見」的對譯,「說」是指「世尊的說法」。
說喻住:對所說譬喻的意旨確實體悟了知,「住」是「確立、建立」的意思。
說漸損:教說減損欲貪、煩惱等雜染。
障閡分:另譯作「障閡之分、障礙分」,即「障礙的成分」,「閡」讀作「合」,「阻礙間隔」的意思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障蓋」。(相關詞「諸障閡分」「爲障閡分」)
頗今有:即「今頗有」,「今日可有……?」
領群特:即「婆羅門所認爲卑劣不潔的族群(賤民)」,原意可能是指「領群的特牛(公牛)」,以特牛(牝牛)與「毗舍離」的聲音相近,可能因此而有此之譯,按「毗舍離」一帶居住的民族(黃種人)爲婆羅門(白種人)所歧視,而轉爲婆羅門口中的賤民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就作「旃陀羅(賤民)」,但依佛陀的解說,凡思想行爲不道德者即稱爲「領群特」,而不是由出身、血統來區分。
齊限說:「齊限」的原意爲「範圍」,此處是指應連貫地說法,結束前要有結語,不要說說停停,讓人不知到底何時結束。《五分律》記載,有比丘說法「少時便止」,諸天鬼神以爲說法完畢,就離開了,但比丘「須臾複說」,諸天鬼神又回來聽,這樣幾次後,諸天鬼神生氣了,說這樣地說法「如小兒戲」,佛陀因而告誡說「應作齊限說法,說法竟應咒願」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不急促地說」。(相關詞「莫求齊限」「莫不齊限」)
抟食天:吃物質食物維生的天界,指欲界六天,參看「叁界」(圖說)。(相關詞「過抟食天」)
蒺藜論:詭辯;正、反結論都要辯贏的兩面手法,「蒺藜」讀作「及離」。
億波提:爲音譯,義譯爲「依著」,此字爲「隨」與「置」的複合字,意思是「有情生存的基礎」,一方面指「所擁有的」,另一方面也指「受渴愛支配的行爲」(參考菩提比丘長老《相應部》英譯本第叁四八頁注解第二一),《雜阿含一00四經》、《雜阿含一0九九經》、《雜阿含一二一叁經》譯作「有余」。(相關詞「億波提因」)
劍刺想:看做劍或刺(使人痛苦)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看作箭」。
增上法:參看「增上」、「法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圓熟解脫的情況」。
增諸數:比對相當的南傳經文,「增」爲「行」的對譯,是廣義動詞,可以理解爲「走向;陷入;以……行之」,「數」爲「計數;名稱」的對譯,引申爲「算入」、「歸類爲」,即走向歸于(所執取)之類者;「被命名爲……;被稱呼爲……」的意思。如傾向「受」者,則被稱爲或歸類爲「享樂主義者」,傾向「想」者,則被稱爲或歸類爲「唯美主義者」。
墮負處:落入敗方。
廣分別:即「廣泛詳細地解說」,參看「分別」。(反義詞「不廣分別」)
慧解脫:1.與「心解脫」連用時,兩者視爲同義詞,表示「解脫」,雖然《雜阿含七一○經》說「離貪者心解脫,離無明者慧解脫」但實際上「離貪者」必離「無明」,離「無明」者必定離貪,兩者是一體的。2.若與「俱解脫」相對使用時,北傳的看法是,不具初禅(含)以上定力的解脫者,南傳的看法是,不具第四禅(含)以上定力的解脫者,參看「俱解脫」。
憎惡行:解讀爲「苦行」。
摩尼寶:明淨透明的寶珠。
摩免阇:爲音譯,義譯爲「人世間」,「免(罕)【少+免】」讀作「ㄋㄡˊ」,「阇「讀作「蛇」。
摩那婆:爲音譯,義譯爲「學童、青年」。
摩诃薩:爲音譯,義譯爲「大衆生、大有情」,具有大心、大行的衆生。
摩摩帝:爲音譯,義譯爲「寺主」,寺院的掌管者。
摩樓迦:爲音譯,一種大葉蔓藤。
數所數:義譯不明,《別譯雜阿含經》作「若善算計者」。
數數伺:全句爲「伺、增伺、數數伺」,修定時的「伺」,加強「伺」,反複地「伺」,參看「伺」。
數數治:一次又一次地調教,「數數」爲「一次又一次;常常」的意思。
樂食受:另譯爲「食樂痛、樂有愛味受、樂有味受、樂食、樂食覺」,解讀爲「生起執著的愉快感受」。
樂貪受:另譯爲「樂依耽嗜受、樂耽嗜依受、樂欲(覺)、樂貪著受」,解讀爲「依嗜好而起的愉快感受」。
樂盡道:另譯爲「樂速通行、斷樂速、樂速得、樂滅速得」,即「利根者快速而輕松的證果之道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快速通達的樂行道」,瓦許先生英譯爲「具有快速理解之輕松進展」。
熟業報:條件已成熟(具足)的業報。
瞋不食:生氣的時候吃不下(無法用餐)。
谷牛角:從牛角擠牛奶,即「不可能的事」,「谷(罕)【谷-禾+牛】」讀作「夠」,擠牛奶。
緣生法:即「緣所生法;由條件具足所産生者」,指「無明、行……」等緣起十二支的每一支。
緣起法:指依條件生滅的理則與現象,如「當這個存在了,就會有那個(此有故彼有);以這個的生起,那個就生起(此起故彼起)」是緣起的「流轉理則」,「當這個不存在了,就沒有那個(此無故彼無);以這個的滅,那個就滅了(此滅故彼滅)」是緣起的「還滅理則」。「以無明爲條件而有行(緣無明行),以行爲條件而有識(緣行識),以識爲條件而有名色(緣識名色),以名色爲條件而有六入處(緣名色六入處),以六入處爲條件而有觸(緣六入處觸),以觸爲條件而有受(緣觸受),以受爲條件而有愛(緣受愛),以愛爲條件而有取(緣愛取),以取爲條件而有有(緣取有),以有爲條件而有生(緣有生),以生爲條件而有老死(緣生老死)。」是緣起的流轉現象,稱爲「十二緣起、緣起十二支、十二支緣起、十二緣法、十二因緣」,如果將「無明」含在「觸」(即「無明觸」)中,將「行」含在「愛」中,則稱爲「緣起十支說、十支緣起」,如果只說明「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」,則稱爲「緣起五支說、五支緣起」。「從無明的褪去無余滅而行滅(無明滅故行滅);從行滅而識滅(行滅故識滅)……從生滅而老病死滅(生滅故老病死滅)。」是緣起的「還滅現象」。另譯爲「因緣法」
蓮華色:一位比丘尼阿羅漢的名字,義譯爲「如蓮花般的容色」,又作「蓮花色、青蓮華、優缽華色、優缽羅華色」,「缽(罕)【金+本】」讀作「玻」。
諸受薄:各種苦痛(感受)減低了。
調貢高:「調」解讀爲「掉舉」之另譯,參看「五蓋」、「貢高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掉舉」。
遮羅迦:爲音譯,原譯爲「步行者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遊行者」(沙門之一類,居無定所)。
鬧比丘:譯義不明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爲比丘(等)圍繞」。
憍牟尼:爲音譯,義譯爲「月光」,古印度的節慶,在一年中月亮最圓的那一夜,人們徹夜慶祝,類似中秋節。
學見迹:另作「學迹、覺見迹」,即「見道迹的有學人」,參看「有學」、「見迹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入道的有學人」。
磨滅法:屬于會消散者,「磨滅」又簡譯爲「滅」。
親裏覺:對親屬之想,「親裏」即「親人、親屬」,「覺」另譯爲「尋」,參看「覺」。(相關詞「起親裏覺,國土人民覺,不死覺」)
親屬覺:另作「親覺、親裏覺」,即「思惟(想念)親人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貓皮囊:貓皮做成的袋子。
遺余法:吃飽後多余的食物。
閻浮提:1.爲音譯,古印度地理觀念中,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,另稱爲「南瞻部洲、閻浮洲」,人類居住于此。2.地名,泛指恒河中、上遊地區。
閻浮樹:臺灣俗名爲蒲桃樹、香果樹(也有直譯爲「玫瑰蘋果」樹)。
隨死念:對死亡反複地想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死想」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「對死亡的認知」。
隨死者:爲魔所束縛者。
隨使死:死,爲「魔」的另譯,即爲魔所驅使、束縛。(反義詞:「不隨使死者」)
隨使使:爲色等五蘊之煩惱潛在傾向所驅使、束縛,參看「使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作「(對色等五蘊)有煩惱潛在趨勢者」。(相關詞「若隨使使者」「色隨使使」)
隨味好:淡而不易辨別的味道,參看「隨形好」。
隨香好:淡而不易辨別的氣道,參看「隨形好」。
隨順受:解讀爲「依著次第受持」,參看「受持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無此句。
隨順教:即「學習」,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。
隨順覺:即「覺了」,南傳作「證得」。
隨觸好:細微的觸感,參看「隨形好」。
頭舍衣:白布衣。
頭頭邏:米的一種。(相關詞「食頭頭邏食」)
默然住:沈默而停止。(相關詞「小默然住」)
阇多伽:爲音譯(「阇」讀作「蛇」),義譯爲「本生」,另譯爲「生處、生經、本緣經」,經的九種分類(九分教)之第七類,涉及佛陀過去生的光輝事迹。
優陀那:爲音譯,另譯爲「優陀那偈、優檀那、優檀那句、憂陀那、自說、法句經、此說…
《阿含字典(3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